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探究张亚摘要: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政治上:中国实行君主专制,清政府吏治腐败,而英国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经济上:封建经济落后,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而英国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军事上:中国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缺乏训练,而英国军队装备精良,训练良好;对外关系上:中国闭关锁国,英国向全球扩张殖民;领导上: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者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
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事中国的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运动,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
由此看来,各种原因导致了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战败。
关键词:失败原因落后腐败160多年前爆发的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国人被西洋的蛮夷拖进了近代,如蒋廷黻先生所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中国近代史》第一章“剿夷与抚夷”)。
在这场战争中,大清朝被新兴的英国打败了。
中国这么一个大国,竟败于一个在土地、人口等方面都远远不如自己的小国,乍一看来,确实令人费解的。
可深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失败事必然的。
历史是无情的,落后就要挨打。
19世纪中叶,英国巳成为一个工业发达、科学昌盛的资本主义强国。
它的幅员虽只及中国的三十六分之一,人口仅及中国的十六分之一,但它的殖民地附属国遍及世界各大洲,拥有雄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而当时的中国则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帝国,没有工业,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在封建主义桎梏下,长期停滞不前。
满汉地主贵族统治着中国,政治反动腐败,对外闭关自守,科学文化遭到窒息,国势与英国相比.整整落后了一个历史时代。
不过,鸦片战争并不是英国倾其全力进行的以征服中国为目标的—场全面战争,而仅仅派出了万余侵略军,以迫使清王朝屈服为目的的有限的局部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是被侵略者,正义完全在中国一边,清王朝抵抗外国侵略,能够激发起官兵的敌心,并取得各阶层人民的支持。
而英军则出师不义,遭到本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反对。
清军在本土作战,可以依托预先设置的国防工事,地形熟悉,补给方便;而英军远离本土,交通阻隔,指挥不便,补给困难,人地生疏,水土不服。
清王朝只要能正确地认识和估量敌情,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的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英国侵略者是完全可以被战胜的。
那么,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从以下几点分析:第一、政治上封建制度落后,统治集团昏庸腐败,采取投降主义政策。
贪污成风,理智败坏。
乾隆以来,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僚当中,多次揭露出惊人的贪污案件,这不过是因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而揭发出来的一小部分丑闻而已。
当时有人将清朝皇帝查办贪污案讽刺为“宰肥鸭”。
贪污在清统治集团中成为不可遏制的一种流行病。
结党营私,在当时统治集团中也形成恶劣的风气。
“时代呼唤巨人,上台的却是侏儒。
”鸦片战争当中,清政府各级决策者错误频出,上层指挥简单低效,各级官员欺上瞒下,导致不知己不知彼,对战局应变低效。
两年的战争过程中,同样的决策错误在各地重复上演。
这既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所致,也是清政府腐败的具体表现,正是在清朝统治集团的这种状况下,英国方面的优势才得以显示和发挥出来。
这是从总体上说的,清统治集团的腐败在鸦片战争中得以充分地暴露。
譬如,苟且偷安,骄奢淫佚(例:烟毒泛滥日深,许多官僚,却仍躺在安乐椅上醉生梦死,甚至象奕经那样身膺大帅之人,赴前线途中尚游玩水,优哉游哉);妄自尊大,虚骄盈心(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对敌情不甚了了,却以“天朝上国”自居,开始,大有“区区夷国,何足挂齿”之概,遭到挫败,尚与不堪与外夷计较自慰,无异于阿Q的儿子打老子”精神胜利法。
如奕山打了败仗却谎报胜仗,道光帝明知其情却顺水推舟地说:“该夷性等犬羊,不值与之计较,况既经惩创,已示兵威……云云”);昏聩愚昧,无知之极(如杨芳的“马桶妙计”堪为典型事例);限制和打击抵抗派,敌视和破坏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这方面的典型例子俯指皆是:如奕山的“防民胜于防寇”,清当局对三元里抗英的限制和破坏等)。
综观之,鸦片战争当中,清政府执行的是妥协投降为主导的政策,这既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所致,也是清政府腐败的具体表现。
正是在清朝统治集团的这种状况下,英国方面的优势才得以显示和发挥出来。
同样的英国兵同样的武器装备,为什么在林则徐那里打不赢,在三元里打不赢,而只在琦善、奕山、奕经之流那里打赢了呢?这不很能说明问题吗?第二、封建经济落后。
恩格斯指出:“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因而是以…经济力量‟,以…经济情况‟,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的。
”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由于最高统治当局昏愦无能,穷奢极欲,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但使整个国家机器(包括军队在内)弥漫着腐败气息,而且由于实行残酷的封建经济剥削和民族压迫,弄得民不聊生,社会生产力不断遭到破坏,经济状况极端落后,从而大大削弱了战争赖以取胜的经济基础。
中国当时掌握战争领导权的人是以道光帝为首的一伙腐朽封建统治者,他们完全浸沉于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生活中,对世界大势毫无了解,对鸦片走私与英国政府有着密切联系的问题也没有认识.,对英国不惜为此进行作战缺乏应有的准备。
甚至英国政府已经磨刀霍霍,作出了侵华决定,清政府竟然还蒙在鼓里,一无所知。
英国侵略军已经打进国门来后,道光皇帝既无应战决心,又无明确的计划,战略被动多变,心态极不稳定,时而增兵,时而撤兵,弄得前方将帅不知所措。
皇帝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和战决策也操于他一人之手。
决策者远在北京,而战场却在数千里之外,当时交通落后通信不便,各种情况不能及时上达北京,皇帝的谕旨也不能及时到达前线,朝廷的决策常落后于变化了的形势,前方的将帅并没有授予随机处断之权,不得不照旨执行。
前线将帅为了减轻罪责,往往夸大敌情或谎报战果,使情况更加复杂和严重,造成清军的被动挨打。
第三、军事装备落后、军队腐朽、军民对立。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的八旗兵和器绿营兵编制上虽有八九十万人,但缺额甚多,武器落后,主要使用刀矛弓矢等冷兵器。
当时英国在武器装备、作战方式上明显比中国先进,英国的军事力量明显比中国强,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
鸦片战争中,英国是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工业发达,武器精良,占有火力上的明显优势。
用军事史学家的语言来说,当时的英国军队,早已从弓箭大刀长矛的“冷兵器时代”全面进入了“火器时代”,战斗中的“点杀伤”已为“面杀伤”所取代。
作战中更重要的是火力和火力与人的组织形式,个人的勇猛已退出决定性的位置。
而当时中国军队主要用的是弓箭大刀长矛,其中也有一些火绳枪,但需要点燃火绳缓慢的捕捉目标,常常在火药引发时,目标已移动或对手早已开枪将其击倒。
中国的火炮铸造技术全面落后,不仅制造工艺差,而且使用的主要原料铁在质量上也远逊于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由于铁质太差,铸造出来的火炮十分粗糙,威力也小,往往数千斤大炮不如英军的小炮。
中国人手工铸造的大炮,铸件“布满蜂眼”,炮膛“毫无算学尺度”,装药少了打不出去,装多了自炸自伤,即便有几门装有瞄准镜的西式大炮,兵员也缺乏科学的训练和战场配合。
以兵丁所用枪支为例进行比较,英军主要使用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和布伦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射程分别为200和300米,射速为2/3发/分钟和3/4发/分种,清军所使用为兵丁鸟枪,射程100米,射速为1/2发/分钟,双方差距可见一斑;自18世纪以来,西方军队所用步枪均使用刺刀,而兵丁鸟枪由于枪身太长(2米左右)而无法装配刺刀;而且在制造工艺上英国比中国更加精密和规格化,中国的制造技术不但没有长进反而后退了。
清军还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兵丁鸟枪并不普及,使用冷兵器的部队至少占到一半,而鸟枪的质量也不容乐观,有的一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火炮中也有不少前明遗物。
武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要素,但不是最主要的,更重要的是战略战术的运用。
入侵的英军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和战争观念,将人和武器组合成一部精密的机器:战前侦察测绘,细致到每一段河道的深度;舰炮和步兵之间,配合到射击时间与进攻距离之间的确切的数量关系;在混乱的中国士兵面前,英国兵排成数排半圆形的进击队型,前队射击,后队装弹,互相交替上前,既不留有火力的间歇,又自我形成安全保护。
英国人的战争思想不适应新式的近代战争,在当时清军各级指挥员中虽然也有英勇抗战为国捐躯的将领,但他们没有正确的战术运用和进步的军事思想。
武官多同文官一样,养尊处优,耽于安乐,不理营务。
他们或坐吃空名正在逐步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
而这些方面,当时的清军均遥不可及。
受清王朝腐败政治的影响,加上承平日久,清军不仅武器落后,而且军纪废弛。
清军指挥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军事素质决定了他们,冒领军饷,或勾结烟贩,走私贩私。
军中酗酒吸毒、聚赌挟妓者比比皆是。
遇有军事行动,公开勒索地方,强拉夫役,苛征暴敛,甚至强取豪夺,杀害良民。
加以清朝统治者一向重八旗而轻绿营,造成军内矛盾,而驻守各省的军队调往有事省区时,又出现“主军”(本地军队)与“客军”(外省军队)的矛盾。
这些矛盾往往发展成尖锐对立,遇战互不救援,见利竞相抢夺,彼此争功诿过,甚至自相厮杀。
,而且军务废弛,缺乏训练,军纪败坏,国防力量十分虚弱,每年消耗饷银二千万两以上(占当时清朝年财政收入的将近一半),都到了腐朽不堪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