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试题部分 ]一、名词解释1、突触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3、抑制性突触后电位4、突触后抑制5、传入侧枝性抑制6、回返性抑制7、突触前抑制8、牵张反射9、肌紧张 10、腱反射 11、姿势反射 12、脑干网状下行抑制系统13、脑干网状下行兴奋系统 14、翻正反射 15、状态反射16、旋转变速运动反射 17、直线变速运动反射 18、锥体系 19、锥体外系二、单项选择1、神经冲动由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主要是依靠。
()A.化学递质B.无机盐离子C.局部电流的作用D.胆碱酯酶2、突触传递的生理机制显示。
()A.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B.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对K+和CI-的通透性增大C.选择性增加或提高突触后膜对K+和CI-的通透性,可呈现抑制性突触效应;D.同一突触由于迅速而重复活动,其产生的突触后电位可表现空间总和;3、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对增加。
()A.Na+﹑K+﹑CI_(尤其是Na+)通透性B.Na+﹑K+﹑Ca2+ (尤其是Ca2+)通透性C.K+﹑CI_(尤其是CI_)通透性D.Na+﹑CI_﹑Ca2+ (尤其是CI_)通透性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膜表现为。
()A.去极化B.超极化C.先去极化再复极化D.超射5、突触前抑制主要发生在。
()A.传出途径中B.感觉传入途径中C.中间神经元之间D.植物性传出途径中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膜表现为。
()A.去极化B.超极化C.先去极化再复极化D.超射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表现为。
()A.“全或无”式;B.电位的正向幅度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C.类似于负后电位D.突触后膜电位较静息时更负8、传入侧枝性抑制的生理学基础是。
()A.优势现象B.膝跳反射C.交互抑制D.腱反射9、突触后抑制的性质是。
()A.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B.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C.突触后膜兴奋性下降D.突触后膜兴奋性提高10、抑制性突出后电位的发生机制。
()A.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B.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C.突触后膜兴奋性下降D.突触后膜兴奋性提高1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发生机制。
()A.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B.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C.突触后膜兴奋性下降D.突触后膜兴奋性提高12、突触后抑制表现突触后膜。
()A.去极化B.超极化C.两者均是D.两者均无13、突触前抑制表现突触前膜。
()A.去极化B.超极化C.两者均是D.两者均无14、传入侧枝性抑制的功能。
()A.使神经元的活动能及时终止B.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C.两者均是D.两者均无15、回返性抑制的功能。
()A.使神经元的活动能及时终止B.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C.两者均是D.两者均无16、突触前抑制的特征。
()A.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B.突触前神经原末梢处于超极化状态C.潜伏期长D.持续时间17、实现躯体运动的最低级中枢位于。
()A.延髓B.丘脑C.脊髓D.中脑18、躯体运动信息传入起始站和传出的最后通路位于。
()A.大脑皮层运动区B.延髓C.脊髓D.脑桥19、脊髓中大α神经元支配。
()A.慢肌纤维B.快肌纤维C.慢肌和快肌纤维D.梭内肌纤维20、脊髓中小α神经元支配。
()A.慢肌纤维B.快肌纤维C.慢肌和快肌纤维D.梭内肌纤维21、脊髓休克时脊髓反射减弱或消失,其原因是。
()A.损伤性刺激对脊髓的抑制作用B.脊髓中的反射中枢被破坏C.离断的脊髓失去了高位中枢的易化作用D.失去了网状结构易化区的始动作用22、屈肌反射与腱反射。
()A.感受器相同B.引起反射的刺激性质相同C.前者的效应器是屈肌,后者是伸肌D.都是短暂的反射活动23、为了单独研究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常采用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试验方法,这一方法的部位应该在。
()A.脊髓与延髓之间B.颈部第4与第5脊髓之间C.延髓与脑桥之间D.脑桥与中脑之间24、去大脑动物仰卧时,伸肌紧张性最高,而俯卧时则紧张性最低,这一现象称。
()A.翻正反射B.探究反射C.颈紧张反射D.迷路紧张反射25、腱反射具有的特点是。
()A.是多突触反射B.中枢只涉及1-2个脊髓节段C.感受器为腱器官D.可由重力作用引起26、切断去大脑僵直动物脊髓的全部背根,动物将出现的情况是。
()A.去大脑僵直进一步加强B.去大脑僵直削弱C.去大脑僵直维持不变D.去大脑僵直消失27、迷路紧张反射的感受器是。
()A.左右前半规管B.左右后半规管C.左右水平半规管D.椭圆囊和球囊28、直线变速运动的感受器是。
()A.半规管的壶腹脊B.肌梭C.椭圆囊和球囊上的囊斑D.腱器官29、小脑绒球小结的功能是。
()A.调节肌紧张B.维持身体平衡C.随意运动的协调D.协调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30、旧小脑的主要功能表现为。
()A.调节肌紧张B.维持身体平衡C.随意运动的协调D.协调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31、新小脑的主要功能是。
()A.与大脑一起协调随意运动B.与大脑一起产生思维活动C.与大脑一起调节内脏活动D.与大脑一起协调躯体运动和内脏运动32、人类小脑受损时所特有的症状是。
()A.肌张力降低B.偏瘫C.静止性震颤D.意向性震颤33、下列关于小脑前叶功能的错误叙述是。
()A.接受大脑皮层发出的冲动B.接受躯体传入冲动C.影响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D.不影响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34、支配远端肢体运动的大脑皮层代表区在。
()A.中央后回3-1-2区B.中央前回6区C.中央前回4区D.运动辅助区35、锥体外系的功能主要是。
()A.发动精细的运动B.发动粗糙的运动C.调节肌紧张和加强肌群协调性D.维持肌紧张 e 协调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36、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通过。
()A.锥体系B.锥体外系C.旁锥体系D.锥体系和锥体外系37、人类小脑损伤时出现。
()A.肌张力增强B.肌张力降低C.肌张力不变D.肌张力先抗进后降低38、实现躯体运动的最低级中枢位于。
()A.脊髓B.延髓C.脑桥D.中脑39、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位于。
()A.脊髓B.延髓C.脑桥D.中脑40、翻正反射的基本中枢位于。
()A.脊髓B.延髓C.脑桥D.中脑41、人体站立姿势的维持是。
()A.屈肌反射B.紧张性牵张反射C.γ紧张D.位相性牵张反射42、在高位脑中枢的控制下,梭内肌纤维产生不同程度的收缩,以提高肌梭的敏感性。
它属于。
()A.屈肌反射B.紧张性牵张反射C.γ紧张D.位相性牵张反射43、参与维持身体平衡的是。
()A.小脑绒球小结叶B.小脑蚓部C.小脑半球D.小脑体44、能对躯干、四肢肌紧张起调节作用的是。
()A.小脑绒球小结叶B.小脑蚓部C.小脑半球D.小脑体45、参与动作和姿势管理的是。
()A.小脑绒球小结叶B.小脑蚓部C.小脑半球D.小脑体46、小脑性公济失调是因为损伤了。
()A.小脑绒球小结叶B.小脑蚓部C.小脑半球D.小脑体47、屈肌反射为。
()A.快速牵拉肌腱时所发生的反射B.缓慢牵拉肌腱时所发生的反射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48、长度感受器是。
()A.牵张反射的感受器B.抑制牵张反射的感受器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49、张力感受器是。
()A.牵张反射感受器B.抑制牵张反射的感受器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50、锥体系控制脊髓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起作用是。
()A.发动肌肉运动B.调整肌梭的敏感性以配合肌肉运动C.两者都有D.两者都无51、锥体系控制脊髓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起作用是。
()A.发动肌肉运动B.调整肌梭的敏感性以配合肌肉运动C.两者都有D.两者都无52、基底神经节包括。
()A.尾状核、壳核、苍白球B.丘脑底核、黑核、红质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53、脊髓中参与躯体运动调节的结构有。
()A.脊髓前脚的运动神经元B.脊髓后根C.脊髓前根D.脊髓侧角细胞54、翻正反射与下列那些结构有关。
()A.视觉器官B.耳石器C.本体感受器D.内脏感受器56、突触前抑制的性质是。
()A.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B.突触后膜兴奋性下降C.突触后膜兴奋性提高D.突触后膜兴奋性不变三、填空1、在完整的机体内,各类神经元按______ 方式进行联结,以实现______ 的功能。
2、突触的基本结构是由______ ﹑______ 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3、突触处信息的传递是通过______ 和______ 两个过程来实现的。
4、突触前膜的去极化与化学递质之间的偶联有赖于______ 的______ 流。
5、突触前膜释放的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提高了突触后膜对______ 尤其是______ 的通透性。
6、突触后抑制可分______ 和______ 二种,它是通过突触前神经原的轴突末梢释放______ ,使突触后膜产生______ 而实现的。
7、突触前抑制是通过一个______ 突触联系,使突触前末梢______ ,引起突触前膜兴奋性递质的释放量______ ,导致突触后神经元______ 电位,而呈现抑制效。
8、在完整机体中屈肌收缩的同时,伸肌出现______ ,这是______ 抑制的结果。
9、几岁前脚运动神经元有______ 和______ 两种。
10、腱反射的感受器是受牵拉肌肉中的______,效应器是受牵拉肌肉中的_____,基本中枢在脊髓。
11、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存在两个区域,一是______,二是______,通常它们的活动都受高位中枢的控制。
12、状态反射的本质是______ 和______ 。
13、切断动物脊髓的背根,已发生的去大脑僵直将______ ,这说明去大脑僵直中主要成分是______ 。
14、横切脑干的试验表明,仅保留延髓动物______ 翻正反射,而______ 动物则具有翻正反射。
15、小脑在控制肌肉活动中的作用是______ 、______ 和管理姿势和动作。
16、纹状体是尾状核、______ 和______ 的总称。
17、纹状体对随意运动的稳定性和______ 以及______ 传入冲动的处理有关。
18、实验观察,单纯刺激纹状体并不能引起______ ,若在刺激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同时再刺激纹状体,则由皮层运动区发出的运动反应即被______ 。
19、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通过______ 和______ 两途径实现的20、锥体外系对脊髓反射的控制通常是的,其功能主要与调节和肌群的协调运动有关。
21、锥体束纤维除控制α运动神经元外,还控制γ运动神经元,前者在于______ 肌肉运动,后者在于______ 以配合运动。
四、判断1、到达突触前膜的动作电位与递质释放之间的偶联,有赖于钠离子的存在。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由于突触后膜对NA.+、K+、CI-尤其是K+通透性增加所致。
()3、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能降低突触后膜的兴奋性,是因为突触后膜超极化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