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风雨》教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学习重点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习方法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课堂学习一、预习反馈4、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1题。
5、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6、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
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第1段:树林全貌;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
7、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
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
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三、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8、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
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侧面烘托。
9、“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10、“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
”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11、“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夸张。
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见风之大。
12、“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用?比喻。
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
13、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除上面所涉及到的句子外,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出其它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四、合作探究,体会行文妙处14、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同意这种说法。
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15、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结尾处,与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
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
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布置作业:16、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
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教学设计一、预习:1、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在文中勾画出来,并熟记。
2、熟练的朗读全文。
(目的: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节省课堂时间,为了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做铺垫。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春》,朱自清笔下的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贾平凹,感受他笔下不一样的风雨。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师:注音,这一列同学,一人一个请同学们齐读,一个两遍,加深记忆。
(三)介绍作家作品本文作者,贾平凹,请大家齐读做部分内容(目的: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3分钟)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
陕西丹凤人。
散文集《月迹》、《心迹》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等。
贾平凹地位作品通常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
接下来,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四)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迅速浏览屏幕上的要求并开始操作。
1.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用笔勾画出作者分别通过哪些景物来写风和雨的?明确:风:树林、垂柳、杨叶、芦苇、断绳羊、女孩、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废纸、瓦片。
雨:猫、老人、孩子、纸船(五)精读细品通过课前导读,我们可以知道:课文题为“风雨”,却不着“风雨”二字,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
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侧面描写知识卡片请大家齐读。
侧面描写,是描写手法的其中一种。
也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迅速笔记活动一:赏析句子反复朗读,比较两个句子,试着分析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
提示:可以分析侧面描写中的修辞手法、动词运用、细节描写等,角度自选。
反复读,默读,自由读,细细品味课文中的句子妙在何处?1.大风把树林子吹得时鼓时陷,左摇右摆,毫无方向,不能固定。
树林子想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
明确:本句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了风力之大。
其中“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树林子比作一块面团,并回环着使用“鼓”“陷”二字,渲染强调了风的时强时弱,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树林子随风飘摇的场景。
而“鼓”、“陷”、“倒”、“行”、“腾”、“聚”、“散”等动词更是生动而细致的描绘了风之大,风之猛,惊心动魄,直奔主题,仿佛直接把我们送到了一场疾风面前。
“完全没有了方向”看似写“树林子”随风飘摇没有方向,其实是从侧面写风没有方向,时强时弱,变化莫测。
这些丰富的侧面描写无不激发了人的想象,使人展开丰富的联想,在突出风的特点方面达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4.雨越下越大,老人的腰腿又疼了,孩子们通过门缝惊喜地将纸船放入门外的水洼中。
土炕的席上,老头在使劲捶着腰腿,孩子们却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老人年纪大了,难免有眼腿疼的毛病,一到阴雨天气,便会发作。
作者却不直接写阴雨天气,而是通过老人捶腿来暗写屋外风雨大作的天气。
而相较于老人,风雨天气却给孩子们带来无尽的快乐,他们叠纸船朝门外放去,含蓄地说明了屋外雨势很大,低洼处已经聚满了水,让孩子们去享受放纸船的快乐。
本句从人的活动着手,侧面写风雨大作的天气,气氛不甚紧急,行文节奏也有所舒缓,引起读者无尽的回味与遐想……(六)举一反三在文中找出你喜欢的侧面描写,试着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大家试一下?(七)学以致用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概括风雨的特点。
2、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3、欣赏自然界中各种景物的情态,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难点:1、掌握文中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并运用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含蓄情感,理解作者对童真童趣的赞美之情二、导入(从“凹”入手,吸引学生注意里,同时加如对作者的评论,让学生更深入全面了解作者)今天上课前呢,老师想请大家一起猜一个字谜。
“恰似一件小背心”打一个字。
(师答:对,同学非常的聪明,凹凸的凹字。
)凹(āo)凸不平意,!周围高,中间低,但这个字还读作“wā”,同“洼”多用于地名。
而且我们的作者贾平凹的“凹”wā字也取自此音。
(ppt同步)贾平凹在《我的小传》中写道“姓贾,名平凹,无字无号。
娘号‘平娃’,理想于顺利;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
一字之改,音同形异,两代人心境可见也……”平娃,娃娃平平安安。
那么,我们以后的头脑中就要记住一个非常关键,非常重要,非常著名的一个名字,叫做贾平凹(wā)。
那我们现在一起来进入作今天的学习《风雨》贾平凹了解一下作者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
当代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腊月•正月》等,长篇小说有《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小说《我是农民》等。
贾平凹先生的《我的小传》)1987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1997年获法国费米娜外国文学奖。
除此之外,他的许多作品都被选入《中华散文珍藏本》中,我们今天来学习的这篇《风雨》就是其中之一。
(ppt同步)三、1字词检测:(先我来看下大家的字词预习的怎么样?请同学依次朗读,然后齐声朗读两遍)弧形()撩起()锥形()偌大()攀附()蜷曲()倏忽()屋檐()2记一记①倏忽:忽然,很快。
②攀附:附着东西往上爬;比喻投靠有权势的人,以求高升。
③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
④蜷曲:弯曲(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四、整体感知(ppt同步)《风雨》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接下来就请大家自由朗读,找出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随机叫同学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第一段:树林子第二段:垂柳、杨叶、芦苇第三段:羊、女孩第四段:葡萄蔓、苍蝇第五段:鸟巢、鸟第六段:废纸、猫、瓦片第七段:浮萍、鱼第八段:老头、小孩五、重点品析通过刚才同学的回答,我们发现虽然本文的题目是“风雨”,并且描绘了很多景物,但是文中却唯独不见风雨二字,是不是我们的作者贾平凹先生一不小心跑题了呢?答:但是老师通过阅读,找到了风雨的影子,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来看看第一自然段。
【老师示范赏析】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
鼓了又陷,陷了再鼓”。
答:这句话作者将树林子比喻成了一块面团,并用一个“鼓”字、“陷”字,生动的写出了树林子被风刮的样子,突出了风力的强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子在风雨中飘摇的场景,时鼓时陷,就是写风的时强时弱。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面团这个比喻,题材是来源于生活的,我们的作者来自陕西,他的主食就是面条。
所以呢同学在写作时也要学会取材于生活,这样让我们的作文更加生动真实。
总的来说呢,作者直奔主题,仿佛把我们带进了一场疾风面前。
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学习老师刚刚的分析方法,找找文章中“风雨”的影子。
(讨论三分钟,老师下台查看讨论情况,任选三组,大概五到八分钟)刚刚通过同学和老师的分析,我们发现作者并没有跑题,还是在写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