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概论结课论文浅析现代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姓名:***学号:**********摘要: 林业不仅是我国一项基础产业,更是一项事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
其担负了优促进经济发展和化生态环境的双重使命。
中国人多地少,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仅为0.128 hm2,是世界人均占有水平的21.3%;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为9.048m,为世界人均占有水平的12.5%;森林覆盖率为16.55%,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多,因此,中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本文分析了目前林业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从发展生态经济林和非公有制林业、注重推广林业标准化以及重视人工林的地位等方面,简述了发展现代林业与建设生态文明的作用,并对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现代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引言: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
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因此,应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本文将从现代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阐述和分析本文观点。
正文:1、中国林业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现实1.1森林覆盖率低,人均占有量小中国森林面积居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美国之后,列第5位,森林蓄积量仅次于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美国.扎伊尔.印尼之后,列第7位。
中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仅为0.128 hm2,是世界人均占有水平的21.3%;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为9.048m?,为世界人均占有水平的12.5%;森林覆盖率为16.55%,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多(世界平均为25%)。
中国专家学者估计,这种情况在长期内很难改变,未来森林面积只能达到2.522亿hm2,即森林覆盖率达到26.3%(蓄积量达211.37亿m?),接近现在的世界平均水平,但在人均森林资源占有值上仍相当于现有世界水平的40%以下。
1.2森林资源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中国的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平均,西部地区在整体上远远落后于全国。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但青海全省森林覆盖率仅为0.35%,西部的其他省份如新疆.宁夏.甘肃的森林覆盖率分别只有0.79%.l.54%.4.33%;而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四川.云南6省区森林面积就占全国森林面积的41.27%;南方10省(区)平均森林覆盖率为38.22%。
这是导致生态环境未能得到改善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在现有林木资源中,商品林比重较大,生态林.防护林较少。
1.3天然林破坏严重,对森林资源的认识片面长期以来,人们对森林资源的功能.价值的认识是十分模糊的。
人们较多关注的是其征税功能和承载功能,以及能够在市场上反映这些功能的直接价值-----经济价值,而忽视那些不能直接在市场上体现的功能和价值。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当时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和林业工作指导思想上的偏差,林业部门实际上执行了一条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经营方针,对森林资源造成了过度采伐破坏,森林资源增长缓慢。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森林资源具有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空气.降低噪声.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生物,以及提供旅游休闲场所等多种生态价值功能。
森林资源的多功能决定了它的多价值,中国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在经济发展初期以牺牲其生态价值为代价,单一追求林业资源的经济价值。
2、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2.1 林业的决定性作用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使命,还担任了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的职责。
被誉为“地球之肺”、“地球之肾”、“地球的癌症”和“地球的免疫系统”的分别为森林、湿地、荒漠和草原,它们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子系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
经科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参与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因此,林业不管在当前还是在今后,都将是一项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条件。
2.2 林业的推动潜力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则,即降低资源消耗的Reduce原则、重新利用废弃物并使之资源化的Recycle原则、重新建立再循环的Reuse原则。
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可再生性,还具有可降解性。
从再生性来看,森林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是一项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被称为第4大能源资源。
2.3 林业的特殊任务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其还是最经济的吸碳器。
经科学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长11TI蓄积,就能将1.83t的CO2吸收,同时释放1.62t的O2。
当前约有2.48万亿t碳储存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统中就有1.15万亿t。
只有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维护全球气候安全。
在《京都议定书》中就有明确规定,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碳汇间接减排是2条减排途径。
森林碳汇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不仅投资少、代价低,且综合效益大,为此,其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和共同选择,还被列为“巴厘路线图”的一项重要内容。
2.4 生态文明是林业生态建设追求的目标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仅使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全面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过程也即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为此,要用现代林业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支撑,对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进行建设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森林整理质量和综合生产力水平,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 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3.1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1)坚持采用生态文明思维,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进行谋划。
(2)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此人们协调、保护、适应自然和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态合理性平台上对关系到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资源和环境可承载与可恢复范闸之内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增加经济总量时杜绝单纯依靠资源投入来实现,避免出现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
要以自然生态规律为依据,以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3.2 全方位开展节能降耗,加强碳汇工作力度(1)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
(2)创新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项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
对森林资源使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3)尽快用新工艺与设备取代落后的工艺与设备,对粗犷型设施要加大对其维护,加大对更新项目的投资。
3.3 壮大林业产业实力根据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要求,并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调整林业经济结构,不断扩展林业发展空间,从而逐渐形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
逐渐转变现代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由资源型林业转向生态型林业。
推广林业特色产品的开发,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规模,向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使得资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3.4 培育生态文明观念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并组织开展对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要让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和消费观牢固树立于全社会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
此外,还要积极推广绿色教育的开展、绿色文化的构建、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家园的建设,要使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大大提高,要让每个公民都能全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3.5推广林业标准化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从1998年起,全区实施竹业产业化战略,建立林业标准化体系,推出林产品品牌.培育林产品名牌,实施名牌战略,实行产业化经营。
通过实施林业标准化,该区不仅在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长防林国债造林等项目中,能够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标准.统一验收,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也在发挥了生态效益的基础上提高了林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能力,不仅解决了林产品“卖难”的问题,也提高了林产品价值,增加了山区农民收人,发挥了社会和经济效益。
为中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3.6充分认识和全面发挥人工林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作用人工林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商品和服务,不仅提供原木.薪材和非木林产品(如饲料.养蜂.食用油.单宁.软木塞.橡胶.食物等)等有形产品,而且还能提供保护功能.环境服务(如固碳.排盐.生物多样性).游憩(渔.猎.徒步旅行).控制土壤侵蚀.恢复退化土地的生态等无形服务。
通过大力发展和构建人工林,不仅可以迅速扩大森林面积,还可以收到森林的多种效益,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并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值得大力提倡并积极推广。
4、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在可持续发展中,林业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逻中,林业具有首要地位。
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新时期的林业发展必须协调环境和发展的关系,努力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今后的中国,随着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日益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人与自然长久和谐。
只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了,人的发展才能获得永续的发展空间。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公益性事业,她体现的是社会的共同利益,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有学者提出,林业可持续发展应定位于政府公共建设,同时依靠全社会力量,在中央政府直接拨款.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和集体.个人以及社会团体投资等多方面争取林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的资全,确保林业可持续发展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1]曲春宁.加强征占用林地管理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林业,2004,(5A).[2]王莹.杨树旺.我国林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环保产业2004,⑷.[3]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论[R].[4]唐鼐.以人为本促进林业可持续展[J].中国林业,2004,(6A).~[5]樊全拴,颜茹,何玉杰.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4,4(1).[6]程晓建,黎章矩,戴文圣等.生态经济林与可持续发展.浙江林业科技,2003,23⑸:79~82[7]刘家顺.充分认识和全面发挥人工林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作用[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8] 江泽慧.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9]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10] 陈节江.简述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内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6):42~43.[11] 李娜.浅谈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J].民营科技,2008(1):72~73.[12] 徐宣风.论林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J].民营科技,2008(13):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