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所了解的日本动漫发展史
日本素有动漫王国之称,而据我了解,日本动漫的雏形实际上来源于中国。
1950—1970年的日本动漫画是确立风格与技法的一个时代,由手冢发展起的新类型漫画绘画,以剧情发展和人物塑造为主的娱乐故事,逐渐向题材的多元化延伸。
1958年东映动画制作并公映了第一部彩色动画电影《白蛇传》,故事以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蓝本,当时在日本本土和海外都得到很好的评价。
与此同时,日本动画创作人开始尝试不同题材的动画,如《太阳王子大冒险》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
再后来,随着动画的发展,日本动画逐渐与中国动画有了明显的区别,日本在此之后渐渐开始注重复杂而严密的剧情结构,并受到大龄动画迷们的热烈支持。
再后来,日本动画开始注重画技,风格等,日本动画逐渐向日本动漫发展。
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铁臂阿童木,《风之谷》,《天空之城》。
以至于后来日本人对于动漫的要求越来越高,动漫配音,取材,人物审美,性格刻画都被纳入动漫好坏的评判范围。
2、我觉得日本动漫最突出的特点
我觉得日本动漫之所以发展成现在这样,与它面向的观众是分不开的。
在我们的观念里,动漫、动画好像更多的是针对小孩子,中国漫画的发展面因此变得狭窄,而日本动漫则不同,它所面对的不仅是儿童,还有青年,成人,且日本动漫除了有色彩明艳的画面,温和的旋律以及动人的故事外,它的主题大多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看起来极其微小细想却让人感到无比震撼和幸福。
这一点是美国漫画和中国动画都做不到的。
3、我看过的日本动漫以及我的自身思考
我看过的日本动漫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宫崎骏创造的动漫电影《悬崖上的金鱼姬》,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宗介救下了困在玻璃瓶里的人鱼波妞,两人相互喜欢,波妞也很愿意变成人类的样子和宗介一起生活。
可是波妞的爸爸藤本憎恨人类夺走海洋里的生命,万般阻挠波妞,想让波妞回到大海,他用海浪吞没了宗介所住的山庄,并把波妞困在海里。
在姐姐们的帮助下,波妞回到人类世界,和宗介一起救下了小村庄里的人。
波妞的母亲海洋之母也及时劝阻了藤本。
影片里,藤本最初是人类,后来成为海洋魔法师,憎恨人类贪得无厌,夺走海洋里的生命。
藤本说:“人类会把生命从海里夺走”“我也曾经是人类,我为了不再是人类付出了多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见宫崎骏所要讨论的是大自然与人类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类的贪得无厌,带来的是被掠夺。
日本人有一种理念,就是万物皆有灵,天上有神祗。
宫崎骏先生曾经坦言,在他每天早晨回到办公室的时候,不管有没有人,都会对办公室里说一句:各位早上好。
他相信,不管是纸笔还是植物,书本,都能听到他的问候。
藤本的形象,恰恰就是对不断索取,无视神灵的人的批判,作者说,你看,你们的索取以至于自然都要反抗你们。
这一点在藤本的潜艇上有着集中体现——海洋里的一切都是斑斓的,只有潜艇的颜色阴沉暗淡。
虽然邪恶魔法师藤本看到了人类对海之生灵的威胁,但是却没有寻求到正确的解决办法,反而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报复心理,“当这个井被填满时,海的时代会再次降临,危险生物时代的结束……”。
显然,藤本这种纯粹自然理论并不是作者所支持的观点。
波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自然,她的父亲藤本认为自然不应与人相容。
宗介则代表了人类。
而在宗介拾得波妞之时,他表现出的兴奋和快乐,以及最后在面对波妞的母亲的考验时,宗介说“不管是鱼,半人鱼,人类也好,我都喜欢波妞”,他所表达的即是作者表达的自然观点,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人类和自然必要的相互包容与依靠。
这是影片的大主题。
不仅如此,作者还在影片里加入了友情,亲情,如宗介的父母虽然因为工作不能长期在一起,但宗介妈妈在和渔船上宗介爸爸用灯语相互传话的一段,着实温馨。
波妞与宗介的情谊也许不能说是爱情,更多的是偏向孩子的友情,这一点在波妞不顾一切挣脱父亲的桎梏去找宗介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影片的最后,海洋之母及时拦住藤本向人类复仇,也是在表达自然希望能与人类相处的美好愿望,升华了影片的主题。
我认为相较于别国的漫画,宫崎骏的动漫更倾向于关注自然以及人内心里最本真的东西,他是带着爱和赤诚来表达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的,这也是我喜欢宫崎骏的动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