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县沿革
代县早在新石器时期,即有人类定居。
《代州志》载:西周(周礼)属并州,春秋为晋地,战国归赵。
秦建县,曰广武(今阳明堡古城村),先属太原郡,后改属雁门郡。
两汉魏晋因之。
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始移雁门郡南度勾注,治广武(由阴馆移今代县古城村),故曰曹魏置郡(领八县)。
东晋十六国时先后为汉(刘聪)、后赵(石勒)、前燕(慕容隽)等六国更迭占有。
后魏(广武396年入后魏)为司州、肆州雁门郡地。
孝明帝元诩时(公元514-528)将雁门郡治与广武县治一并移于上馆城,亦曰广武。
东魏、北齐亦然。
后周大象元年(579年)移肆州(今忻州)治此。
其时广武城(今代县城)为州、郡、县三级治所。
隋开皇五年(585年),改肆州为代州,(即代州广武县),18年(598年),因广武县名犯太子杨广讳遂改称雁门县,大业初(约606)又改代州为雁门郡。
隶冀州(领五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又复曰代州(废雁门郡),天宝元年(742年)亦曰雁门郡,乾元(758年)复称代州,(领五县)。
中和二年(882年)置雁门节度治此,隶河东道。
五代(梁、唐、晋、汉、周)先后归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皆称代州雁门县。
北宋亦称代州雁门县隶河东路(领四县)。
金因之(亦曰震武军)
隶河东北路。
元曰代州(中统四年1263年取消雁门县),至元三年(1266年)隶九原府(代州辖崞、代、台、坚四州),次年废九原府,代州隶太原路,大德九年(1305)太原路改为冀宁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始称代县。
八年复为州。
(领台、繁、崞)代州隶属太原府。
清初称代州,隶太原府,雍正二年(1724)升直隶州,直属太原布政司。
(代州领三县)。
民国元年(1912)废州称代县,属山西省,三年置雁门道,本县属之。
十六年废道属省。
简言之,代县秦建县曰广武,曹魏置郡曰雁门,隋设州,称代州直至明清。
所以代县的隶属名称是:太原郡、雁门郡广武县,司州、肆州广武县,代州雁门县,太原府代州(明),山西布政司代州(雍正),山西省代县。
“春秋时晋地,战国时赵地,秦为太原、雁门二郡之境,两汉魏晋因之,后魏亦为雁门等郡地,后周移肆州治此。
隋改为代州,大业初曰雁门郡,唐复曰代州,天宝初亦曰雁门郡,乾元初复故,中和二年置雁门节度治此,五代末属于北汉,宋仍曰代州(亦曰雁门郡)全因之,亦曰震武军,元曰代州(以为治雁门县)明洪武二年州废为县,八年复曰代州,领三县)。
(参阅《代州志》、《代县志》、《读史方舆纪要》)王杲升
古雁门关
《代州志》载:“古雁门关在州西北五十里,即太和岭口也,在勾注山巅称谓陉岭之险者。
方舆纪要:雁门关旧名勾注,亦曰西陉,在今关西数里。
”又引《河东记》:“勾注亦曰陉岭”“以山形勾转,水势注流为名,今土人名曰北斗,山有七峰为斗”由此证明正是我县太和岭口与白草口之间的铁裹门处的古关。
《吕氏春秋》记“天下九塞,勾注其一”可知起于先秦。
山西大学黄土高原地理研究所靳生禾教授和《山西地图》杂志主编谢红喜合作,通过系统考证和野外考察(铁裹门处)认为:“春秋战国并称勾注塞,‘塞’是‘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别称。
汉魏时称雁门塞,北朝虽有西陉之称,唐宋复作西陉或西陉关。
雁门关的历史年龄应予重新认识,它不是始于学术界传统说法的隋唐,也不始于北朝,而是始于比这早大约10个世纪的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间。
”
勾注塞系人工凿成,底宽3米,顶宽30米,谷深20米,东西长50米的巨大壑口附近有平台,有战国绳纹瓦等遗物。
这就是铁裹门处古雁门关的遗址。
(王杲升)
明雁门关(东陉关)
在县城西北40里处。
关城为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年)所筑,周长二里有余,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年)增修,明神宗万历25年(1597年)复修,至清穆宗同治六年
(1867年)又重新修。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称道“重峦叠山献,霞举云飞,两山对峙,其形为门,而蜚雁出于其间”所以称雁门关。
当进除置关外,还筑有长城,共有大石墙三道,小石墙25道。
东西两侧隘口很多。
后来在关外还建有宁边楼,山巅还建有威远楼益以戌兵。
关城墙高两丈,石座砖身,洞门有三:东门、西门和小北门。
东门洞额石刻匾书“险(天险)”二字,上有雁楼。
门外东侧有李牧祠,现存李牧石碑。
石旗杆与狮子。
西门洞额石刻匾书埊(地利)二字,门外左侧有关帝庙。
右侧稍低处有小北门,门额石刻“雁门关”三个大字,左右镶嵌砖刻对联一副:“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关内西门右侧靠山处有六郎庙,正北有军营,东南有校场,建筑物等等。
明雁门关我们(石鸿升、王杲升)认为是东陉关。
边靖楼与“威镇三关”
边靖楼,亦名谯楼,俗称鼓楼。
明洪武七年(1374年)由吉安侯陆亨筑台建楼,设钟鼓,为兵民之警。
迄成化七年失火而毁。
成化十二年都督佥事刘宠、按察副使蔡麟增台重建,台高四丈,楼高八丈,面宽七楹,深达五间,三层四檐歇山项,崇弘壮丽。
嗣后清雍正、嘉应、道光、光绪等均有维修。
虽多因地震而修缮,但主体结构犹存,1954年被列为山西省文保单位。
楼属南北两面挂匾四块:南面三块从上至下分别为“雁
门第一楼”(道光27年)、“声闻四达”(雍正十一年)“启迪元功”(光绪20年)此外“启迪元功”上边柱子还有两副对联其一为“势控九边一览山河在望,气吞八极全收海嶽无垠”。
北面与“声闻四达”相对应的牌匾上书写“威镇三关”四个大字,为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州杨弘志所立。
这里只谈“威镇三关”系指何处。
“三关”的名称古今多处,明建边靖楼上的“威镇三关”是指山西内防的三关,即东路雁门关,中路宁武关,西路偏头关。
它东起平型关石砦,西抵华林堡老牛湾,广袤千余里。
为什么称山西内防或内边呢?因有河套、东胜、大同为外蔽。
如“东胜弃而平雁剥肤,河套失而偏老震矣:所以“代州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柢三关、咽喉全晋。
向以山川扼塞、去边颇远、称为腹裹。
所以这三关是“内三关”,但也称“外三关”。
内长城:东起居庸关,西至偏头关位于万里长城的中枢段。
从明朝“东辅京师”来说,内长城由“内三关”与“外三关”组成。
“内三关”为居庸、倒马、紫荆三关,“外三关”为雁门、宁武、偏头三关。
内长城始於何时?《代县志》曰,始于东魏,《代州志》云“古长城在州北,北齐及隋并尝与兴筑”我们认为(石鸿升、王杲升)始於赵武灵王。
王杲升附“九州”与“十二州”
“山西古曰冀州,舜分置十二州,此为并州,禹贡仍曰
冀州,周礼方,正北曰并州,成王封叔虞于唐,此为晋地。
”《舜典》为十二州,《禹贡》、《尔雅》、《周礼》、《吕氏》、《春秋》皆为九州,名称不一。
这里仅以《禹贡》和《舜典》列名称于下: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十二州另加幽、并、营。
九州基本是战国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