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次产业关联分析一、产业关联统计的发展与作用产业关联理论又称产业联系理论或投入产出理论,侧重于研究产业之间的中间投入和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这些主要由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法解决。
它能很好地反映各产业的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这是产业关联理论区别于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一个主要特征。
产业关联理论还可以分析各相关产业的关联关系(包括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等),产业的波及效果(包括产业感应度和影响力、生产的最终依赖度以及就业和资本需求量)等。
自17世纪古典经济学时期产业关联理论的萌芽以来,其实践应用日益多元化。
里昂惕夫在1986年版的《投入产出经济学》一书中,就将投入产出理论应用于国民经济核算、国内生产和国际贸易、地区结构的分析、裁军对经济的影响、环境问题对经济的影响、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问题等。
(1)从应用范围看,涵盖了宏观、中观和微观经济领域,并扩展到国际经济范围。
里昂惕夫早期将其用于一国经济的分析,目前已扩展地区、部门、企业和地区间、部门间的经济活动;1977年里昂惕夫出版了《世界经济的未来》一书,研究了国际投入产出模型,1985年日本则编制了亚洲11个国家和地区的投入产出表。
(2)应用的内容不断拓展。
从最初的产品投入产出表到目前的固定资产、投资、环境、劳力占用及非物质的灰要素投入产出表;并运用投入产出的基本原理研究其他专门问题,如能源、环境保护、水资源、人口、人才、教育、银行、财会、信息等。
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分析提供了更多信息。
其应用的广泛性也正是我们对产业关联统计感兴趣的原因。
在经济学领域传统分类有以价格为分析对象的微观经济学和以收入为分析对象的宏观经济学,而作为属于前两者之间的所谓中观经济的产业经济学基本范畴的产业关联分析,里昂惕夫模型既有对产业市场结构价格一般均衡论的实证化,又有宏观统计对收入理论的多部门化,这就是产业关联分析的经济学地位。
二、2002年中国三次产业联系分析通过对投入产出表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可以系统反映产业间的关联。
在投入产出表的三个组成部分中,中间投入部分是分析产业联系的重要依据,基本方法是通过中间投入流量计算各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列昂惕夫逆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某产业生产单位产品所需消耗的各个产业部门提供的原材料等中间产品的投入。
系数矩阵用A表示。
·完全消耗系数:某一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需要直接和间接消耗(即完全消耗)各部门的产品或服务数量。
统计上用完全消耗系数指标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
系数矩阵用B表示。
B=(I-A)^-1-I·列昂惕夫逆系数:(I-A)^-1成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矩阵中的每一个元素称为列昂惕夫逆系数。
根据2002年投入产出表(42部门)的基本数据,先将其合并简化为三次产业分类的中间使用矩阵,得到表1如下。
(注:部门的产业分类参考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GB4754—2002))表12002年中国三次产业的中间使用单位:万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46368196 101679789 15339368 第二产业50425244 1006127544 234933953 第三产业22689323 241323052 191381781 总产出285787423 1905590585 942927009由表1分别计算出中国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和列昂惕夫逆系数。
表22002年中国直接消耗系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0.16 0.05 0.02第二产业0.18 0.53 0.25第三产业0.08 0.13 0.20表32002年中国列昂惕夫逆系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1.23 0.15 0.08第二产业0.59 2.40 0.77第三产业0.22 0.41 1.38表42002年完全消耗系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0.23 0.15 0.08第二产业0.59 1.40 0.77第三产业0.22 0.41 0.38对于表2,表3,表4中的数据,第i行表示各产业对第i产业的依赖,第j列代表第j产业对各产业的依赖。
鉴于列昂惕夫逆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类似,我们选择综合表2和表4进行分析:(1)从两表的各列数据来看,每一列的第二个数据都是该列的最大值,且高出幅度较明显,可以表明三次产业都对第二产业的依赖性最强,从而初步判定第二产业是主导产业。
(2)从两表的第一行和第一列数据来看,数据值相对表中其他数据的值较小,所以无论是第一产业对其他产业的依赖程度,还是其他产业对第一产业依赖程度都较小,可见第一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不强,表明中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市场化程度较低。
(3)从两表中第一行第三列的数据来看,数据值都很小,说明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依赖性很弱。
而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这种弱的关联程度对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有很大影响。
(4)从两表中第二行第二列的数据来看,数据值都是全表数据的最大值,直接消耗系数高达0.53,完全消耗系数大于1,说明第二产业对本产业的关联程度很强,这意味着中国第二产业有很明显的产业内循环的特征。
由于第二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与第三产业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这种状况对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
总的来看,中国三次产业间的关联程度有待加强。
第一,要大力提高第一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
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只有第一产业发展了,才能为第二、第三产业提供重要的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
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差不多都有发达的农业。
第二,要重点提高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关联程度,分担第二产业供给压力。
目前国民经济增长放慢,物价持续上涨,供求矛盾比较突出,表现为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其主要原因就是工业部门供给过大而第三产业供给不足。
如邮电通讯,城市公共运输,居民服务,金融服务的排队现象;教育、咨询、科研和技术服务业的供不应求等。
第三,要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并加强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产业关联度。
目前社会服务业的供求矛盾很突出,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服务的需求。
特别是在农村,很不发达的服务业已成为影响农村市场扩大和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社会服务业具有能吸收大量社会劳动力的特征。
因此社会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将带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较快转移,为提高农民收入奠定基础。
调节好三大产业的产业关联程度,可以通过产业间的分工合作,全面提升中国各个产业以及经济总体的竞争力,使经济的协调稳定地发展。
三、2005年与2002年中国产业关联情况对比下面我们利用消耗系数分析2002到2005三年间中国三次产业联系的变化情况。
将2005年国内三次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列昂惕夫逆系数及完全消耗系数列表如下。
*表5至表7摘自《经济社会统计(第二版)》李静萍、高敏雪编著表52005年中国直接消耗系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0.16 0.05 0.02 第二产业0.19 0.57 0.29 第三产业0.07 0.12 0.21表62005年中国列昂惕夫逆系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1.24 0.17 0.09 第二产业0.69 2.69 1.00 第三产业0.21 0.42 1.43 表72005年完全消耗系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0.24 0.16 0.09 第二产业0.69 1.69 1.00 第三产业0.21 0.42 0.43将2002年的数据与2005年的数据对比,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直接消耗系数没有明显的变化,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对一、三产业的消耗变化基本上只使直接消耗系数改变了0.01,故相对而言,表5中的第二行数据分别增加了0.01、0.04、0.04,表明05年各部门消耗的第二产业部门提供的原材料等中间产品投入量增加幅度较大。
可以初步认为,我国这一期间的产业关联变动的主要特点是,对于技术相对简单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而言,目前我国处于技术相对成熟的阶段,变动很小。
而第二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变动偏大,表明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则正处于技术进步阶段,即第二产业的技术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一、三产业的发展,生产技术仍有提高的余地。
这样一种变化,反映了我国生产技术正在逐步提高的趋势。
2)、列昂惕夫逆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第二行都有明显的增长,表明三次产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性仍然是最强的。
而第二产业对自身的列昂惕夫逆系数高达1.69,更加清晰的体现了一部分工业行业内部的相互投入联系扩大了。
行业内需求的扩大可以看作是进一步分工的结果,反映加工的进一步深化、技术和产品的专业化以及市场联系的扩大。
虽然各产业间联系相比2002年均有小幅上升,但目前仍存在三次产业间关联程度不足的问题。
尤其是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间。
除此之外,第三产业对自身的完全消耗系数由0.38增长至0.43,增幅较大,类比对第二产业内部的分析可知,这是第三产业进步的表现,这也符合理论上第三产业比重将逐步上升、劳动力将由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的态势。
总的看来,中国产业间联系的发展状况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四、总结通过对2002年中国三次产业投入产出表的分析,以及02与05年三个指数的对比等工作,我们对产业关联统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其中既包括对产业关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初步了解,也包括对产业关联统计应用性之广泛的认识。
另外在计算直接消耗系数、列昂惕夫逆系数、完全消耗系数的过程中,我们也更加熟悉的读取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并运用它们。
除了强化统计学的知识之外,也对经济学相关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