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摘要:近年来,“互联网+医疗”成为热词,资本纷纷涌入在线医疗领域,发展势头强劲,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以在线医疗发展现状为立足点,研究在线医疗系统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在线医疗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策略建议,以期促进在线医疗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因素分析引言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在线医疗应运而生。
近年来,各类在线医疗应用平台层出不穷。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和传统医疗的结合。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底我国互联网医疗总体规模已达257.9亿,在线医疗领域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然而当前我国在线医疗尚未发展成熟,在线医疗发展面临瓶颈。
1、在线医疗系统发展现状1.1 人口老龄化及慢性病推动在线医疗发展民政部《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16.1%。
预计2040年,我国年龄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将急增到28%。
与此同时,慢性病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第一杀手。
据国家卫计委统计,2015年中国慢性病患者已经超过2.6亿,由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近70%。
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和慢性病人群的扩大增加了人们的就医需求,我国医疗行业亟待变革,在线医疗进入患者视野。
1.2 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互联网+医疗”的新兴服务,对远程医疗、在线医疗、 网络医疗健康服务、医疗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在医师多点执业、分级诊疗、药品监督管理、互联网医保支付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2017年5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发放的《关于征求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和《关于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对互联网诊疗活动准入、医疗机构执业规则、互联网诊疗活动监管以及法律责任等做出了规定,加大了对互联网医疗的监管。
这些政策凸显了党和国家对卫生计生事业和国民健康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全面深化医药卫生改革的决心,对在线医疗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1.3 资本纷纷涌入在线医疗领域“在线医疗”、“互联网医疗”概念的大热,使在线医疗领域受到资本市场的热捧。
2016年,移动医疗行业共发生368起在线医疗发展现状与思考文/郑桂玲 韩小丽投资,累计资本达291亿元。
2017年资本在医药行业扔保持着较高的活跃度,全年并购融资规模超过千亿元,其中好大夫在线D 轮获得2亿美元投资。
BAT等巨头也纷纷涉足在线医疗行业。
腾讯领投挂号网,已晋级成为微医集团,同时推出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
阿里巴巴则以支付宝、天猫为框架,云峰基金为开路前锋,全面开展线上互联网医疗业务,阿里健康核心业务已搭建成型,在医药健康零售实现营收与毛利强劲增长,并携手万里云发布“Doctor You”AI系统。
百度与贵州朗玛信息手艺有限公司配合搭建网上病院诊疗平台,依托实体病院资源,开展互联网+病院形式试探。
在线医疗领域在资本的加持下,获得的资源和关注大幅提升,推动行业高速发展。
2、在线医疗发展影响因素分析2.1 医疗资源可信度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时常出现恶性医疗事件,损害患者利益,负面影响明显,患者及其家属对在线医疗存迟疑态度。
在线医疗发展好坏,与医疗资源可信度有强正相关性,包括医院资质、医生资源、社会评价等,这是在线医疗良性发展的根本。
2.2 感知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是任何交易的保证,相关研究表明,在线用户对服务质量感知更加敏感,由于在线医疗事关患者身心健康,服务质量尤其值得关注。
同时当前在线医疗竞争激烈,要想在在线医疗领域脱颖而出,获得更多患者青睐,提高服务质量是重要保障。
2.3 个人隐私安全用户通过在线医疗系统进行健康管理、在线问诊或预约挂号时,往往需要填写部分个人身份、金融信息以及个人身体健康信息。
互联网时代,网络用户的安全隐私本就是一大难题,而在线医疗涉及用户私密信息,也是制约用户使用的重要因素。
2.4 系统使用便捷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互联网的使用者,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很多地方信息资源建设有限,同时在线医疗的用户很多都是中老年患者,他们对于系统的接受能力和使用技能有限。
因此,系统的操作便捷性,对于在线医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在线医疗发展面临的挑战3.1 行业监管与相关法律法规尚待完善医疗一直是我国的监管重地,在线医疗服务事关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但互联网展现出的力量却让其有时游弋在监管之外。
尽管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一些规则,但尚不够完善。
想要规范我国在线医疗行业,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在制定完善监管机制和法律法规这条路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医疗服务★基金项目:本文系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南京市在线医疗系统发展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ycx1748)研究成果之一。
22的责任主体划分和风险分担机制、病患数据安全性如何保障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落实,慢病管理签约服务也必须有严格的标准化规范和协议。
3.2 行业诊疗标准的缺失自2015年在线医疗爆发以来,在线医疗类APP剧增,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的医疗类APP高达2000多种。
但这些APP对于同一指标的监测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所采集的数据能否真正反映用户的健康状况也尚未可知。
尤其是一些APP的轻问诊功能,用户提问缺乏统一科学的标准,有时对自身健康状况并不一定能做出准确的描述,这就容易造成医生的误诊,严重制约了在线医疗的发展。
3.3 信息共享困难目前我国医疗信息不畅,各医院及院内信息共享与交换还未实现互联互通,部分医院开始实行纯电子病历管理,患者转换医院时,新医院往往只能听取病人口述,数据利用困难,导致在线医疗领域出现“信息孤岛”,重复检查增多,掣肘了在线医疗行业的发展。
3.4 信息技术使用制约据相关统计,50岁以上人群中,使用过在线医疗服务的不到15%。
这个群体由于身体机能退化,往往是医院的重要服务对象,但是由于年龄较大,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普遍不高, 对“互联网+医疗”这样的方式还存在疑问,同时由于学习能力的降低,使用APP或网站进行医疗服务对他们来说难度较大。
4、在线医疗发展建议4.1 出台政策法规,制定行业标准在线医疗要想顺利发展,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有效监管制度,出台配套政策,界定医疗机构及第三方机构的执业权限及范围,明确医疗纠纷中医患双方及第三方责任的划分,有效保护患者隐私信息。
同时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优质、更放心的医疗服务,以促进在线医疗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4.2 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在线医疗需要加快平台建设,高效整合各方医疗资源,与各级医疗机构平台以及第三方平台对接,使医院、药店、检测诊断机构、企业APP等能完成数据对接,实现信息共享,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促进在线医疗高效运转。
4.3 推进系统应用发展在线系统设计人员应该切实从系统使用者角度出发考虑,开发设计人性化在线医疗系统,尽量简化操作流程,提供在线帮助文档。
同时有关部门也应该通过对系统使用者进行培训,在合适的地方播放宣传片等方式,帮助扫清系统使用障碍,推进在线医疗发展。
5、小结互联网时代,在线医疗作为传统医疗的一种补充,能够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改善服务质量、缓解医疗资源分配失衡形成的“看病难”问题,弥补传统医疗的不足。
虽然目前我国在线医疗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存在各种因素的制约,但随着我国政策的调整、监管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持续完善、系统共享平台的建设、系统使用者使用障碍的扫除,在线医疗领域将会迎来参考文献:[1]吕晓娟.互联网+医疗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6(2):124-127.[2]李颖.“互联网 + 医疗”的创新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6(3): 33-35[3]谢文照.我国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6(9):6-9.[4]刘竟芳.我国老年人慢性病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外医疗,2014 (23):194-198.[5]孟群.中国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现状与思考[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2016(4):356-363.作者简介:郑桂玲,硕士,讲师,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研究方向数据挖掘及电子商务;韩小丽,本科,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5.1 灵活性首先,公交车作为民生工程,变更线路需考虑到对居民福利的影响,因此即使某条线路的上座率并不高,公交公司也不会轻易地去掉该线路。
而“多层次+班线”模式则可以根据后台数据,及时变更线路和频率,以进行优化。
其次,第三级配送可以看作是一项增值服务,客户如果在某些情况下并不方便随时开门取餐,那么可以选择到各个小区的“买方中转站”,使用在APP中获取的临时二维码自行提取配餐。
再次,若改进餐饮区结构,在商家至卖方中转站间设立传送带与配餐电梯,则可以进一步省去一级配送员回到各商家处的时间。
此外,“卖方中转站”、“买方中转站”与现有的快递自提点、智能快递柜之间存在着重复建设。
若将中转站与这些现有设施进行资源共享,则可提高储物柜的利用率。
5.2 优势首先,完善的配送体系和优化后的配送环节会使提高外卖的配送效率,缩短消费者的等待时间。
其次,统一的管理和运营能够降低外卖配送成本,进而降低外卖价格。
再次,各小区使用固定的三级配送员,既能方便客户,又能保证配送安全。
此外,该模式使用货运量更大的三轮车代替电瓶车,减少了对交通资源及能源的使用。
参考文献:[1]曾剑秋,王帆.O2O在线外卖用户满意度研究与实证分析[J].现代情报,2015,35(08):17-21.[2]亓梓谕,钱瑛,林敏捷.外卖订餐平台模式分析及优化[J].电子商务, 2015,(04):47-48.[3]许茂增,余国印.城市配送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4, 28(11):29-36.[4]孙洪茹.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及其路线优化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 2005.[5]涂汉江.集中区域外卖即时配送调度系统的设计实现[D].南昌大学, 2016.作者简介:张正平,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经济学、金融学;马婷玉,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经济学。
(上接第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