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高考语文一轮优练题10含解析新人教版2

2019高考语文一轮优练题10含解析新人教版2

人教语文2019高考一轮优练题(10)含答案李仕才一、语言文字运用1.(成语)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视频网站付费会员模式将在2017年迎来井喷期,用户规模破亿倚马可待....,可又有几家意识到内容才是最重要的!②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首当其冲....,在2月7日晚的总决赛中一举夺冠。

③秋季房产交易博览会在会展中心开幕,此次参展的房企数量与春季房交会相比有所减少,与上半年的春季房交会的热闹相比,秋季房交会显得不温不火....。

④我区一男子洗澡时把黄金项链、手镯、手链等首饰放在卫生间里,结果洗完澡后发现这些价值2万余元的首饰不胫而走....。

⑤在杭州女子弯弯于北京和颐酒店遇袭事件后,有人提出疑问,假如你目睹此类恶性事件,你会像事件里的酒店保安和旁观者那样冷漠或者明哲保身....吗?⑥本来应该是客观准确、唯一答案的,却常常大相迥异,各说各话;本来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却总是陈陈相因....,千篇一律。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答案 A解析①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

不合语境。

②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不合语境。

③不温不火: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

使用正确。

④不胫而走: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布迅速。

不合语境,此处应为“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

⑤明哲保身: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在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

使用正确。

⑥陈陈相因:指沿袭老一套,没有改进。

使用正确。

2.(病句)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矿难发生后,大批子弟兵在前往救援时,许多专业心理救助人员也赶赴救援现场,第一时间对获救矿工及遇难矿工家属进行心理治疗。

B.大数据在给各领域、各行业带来巨变的同时,也深刻改变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提升了我们改造世界的能力,成为促进国家治理变革的基础性力量。

C.演员是文化作品的重要承载者,演员的职业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精神产品的质量,而一个民族欣赏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整个民族高雅的文化气质。

D.大连海关将进一步加大对上海等自贸试验区先进经验的复制推广,提高通关效率,与口岸相关单位携手打造新型口岸监管体系,全面促进贸易便利化。

答案 B解析A项中途易辙,应将“在”提到“大批子弟兵”前面。

C项两面对一面,应删掉“高雅”。

D项成分残缺,应在“推广”后面加上“力度”。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有人说,医生的天职是治病,与其在网上做科普,不如在诊室多看病。

①,这是一个观念误区。

一位医生②多努力,病人永远看不完。

在诊室,医生一天最多看几十个病人;③在网上,医生却可以影响上千万人。

很多病人都是到了病程中后期才来就医,④费用高,⑤疗效也差。

如果医生都能常上网做科普,把健康的钥匙交给公众,这⑥也是在治病救人吗?答案 B解析①处用“其实”表示承接上文,含转折意义。

“确实”没转折意味,“但是”“然而”只表转折,没有承接上文的意味。

②处用“无论”与后面的“多”相搭配,而“哪怕”一般与“再”相搭配,“尽管”不与“多”搭配。

③处后面已有“却”表转折,为简练此处可不用转折词。

④⑤两处分别用“不仅”“而且”表递进;而“不是……就是”表选择,不合语境。

⑥处用“不”表否定,再加上句子是反问句,双重否定表示肯定语气,合乎语境,而用“一定”和“/”表达否定语气,不合语境。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字”是我们工作及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那么,①?汉字的起源,一直是我国学者研究的对象。

②。

直到最近几十年,我国的考古学家才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安阳殷墟甲骨文”及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资料显示,我国最早的汉字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晚期及人类社会早期在陶器上面刻画或彩绘出的符号,同时,还有少量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

这些符号,距今已经有8 000多年历史。

由此可见,③。

答案①汉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②但一直没能确定汉字的起源时间③我国的汉字文化历史悠久二、古代文化知识5.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

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日常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答案 A解析“布衣”指平民,非读书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

三、名篇名句默写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零丁洋》中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命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四、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赠斯远赵蕃[注]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目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注赵蕃,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

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他和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淲(号涧泉)齐名,号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

“靖康之变”后,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

师从刘清之,曾为太和主簿。

后居家三十三年,问学于朱熹,诗宗黄庭坚。

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

谥文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已是霜凝更雨湿”,交代赠诗的时节和天气,渲染了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基调。

B.“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虚实结合,说虽然草木依旧枯萎,但梅花一定会悄然开放。

C.“穷日日”“遍村村”,从时空角度强调新春发现之难,表现诗人探春寻春心情之急与信念之坚定。

D.尾联写诗人在收到朋友斯远寄来的新诗之后,擦亮眼睛,振奋精神,一改昏沉之态,连忙回诗相赠。

E.本诗巧妙地将写景叙事与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新春的渴望和希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2.古人评价首联中“春其渐起但无痕”一句为“一篇之警策”,说它“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中的“警策”与“哲理”。

答:【参考答案】1.AD [A项“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基调”错,诗人于初春时节写诗赠友,借自己寻春觅春的执着坚定,表达对时政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生活的殷切期待和无限希望,开篇的景物描写,从情景关系来看属于“以哀景衬乐情”。

D项曲解诗意,尾联大意是说,诗人拭目以待,期盼朋友斯远的诗作,希望得到友人的理解和鼓励。

]2.(1)警策:“春其渐起但无痕”这句的意思是说,春天正逐渐临近,只是还没有全部显露出来,表现了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精神,感情细腻,寓意深远,为全诗定下了明朗向上的基调。

(大意对即可)(2)哲理:希望往往孕育在艰难困苦之时;对未来应充满信心;对新生事物应多加呵护;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比如颈联为补足颔联“定有梅花当返魂”这一判断,诗人认为,只要天天到各个村落去细细寻访,定会在梅树梢头发现新春的消息。

“穷日日”前面冠以“要须”,“遍村村”前面冠以“无惜”,突显出要发现新春之难,也表现了诗人惜春、寻春心情的急迫与信念的坚定。

五、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抗战将领刘放吾刘放吾,湖南贵阳人,生于1898年4月17日。

刘放吾的父亲喜欢读书,经常以《朱子家训》及“曾文正治家之道”训导他们。

青少年时期的读书、务农和传统的家教,让沉默寡言的刘放吾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生活作风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

“到黄埔军校去”成为当时年轻人最时尚的口号。

1926年6月,刘放吾从湖南省桂阳蓝嘉联合中学毕业后,深受湘军领袖曾国藩思想的影响,辗转来到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步兵科学习军事。

三年后,刘放吾毕业,在蒋介石的中央军校教导队当了学生队排长。

在这里,士兵们操练时用的都是最新的装备,训练的也是新装备体制下的新战术。

但是,毕竟不像在战场上那样有那么多建功立业的机会,士兵们只能认认真真地通过训练磨炼意志。

刘放吾在这样的环境中,默默地、踏踏实实地干了很多年。

后来,蒋介石为了补充国民党军的抗战力量,组建新38师,孙立人任师长,刘放吾离开了教导队,任38师113团团长。

1942年2月,为了协助驻缅英军抗击日寇对缅甸的进犯,保卫西南大后方的安全,国民党组建中国远征军。

刘放吾率领的113团随38师于4月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

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以后,驻缅英军孤傲自大,日军33师团轻易地就将英军第一师全部和第七旅一部包围于宾河南岸的仁安羌东北地区。

英军反复突围,均无功而返。

在这紧急关头,驻缅英军司令向中国远征军发出驰援请求,师长孙立人立即要求刘放吾迅速驰援解围。

面对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敌人,刘放吾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要求全团上下即刻熟悉地形,尽快做好战前的充分准备。

在113团的攻击下,日军苦撑了三天,就仓皇溃退了。

事实上,刘放吾当时带去的官兵只有八百多人!就是这八百多中国勇士,在刘放吾的指挥下,不仅击溃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日寇两个精锐联队一万余人,而且成功救出了被围的已经绝望的七千名英军。

此举令那些骄傲的盟军都不得不对中国远征军另眼相看,极大地振奋了中国抗日将士的军心。

“仁安羌大捷”后,刘放吾率领113团奉令掩护英军及杜聿明部队撤退,转战卡萨。

任务完成后,进军野人山原始森林,经历了一个月千辛万苦地翻山越岭,终于在5月30日,在南先庆趁着黑夜,在敌人炮艇的巡逻下,泅水横渡大江,进入印度,归还建制。

在渡江前,刘放吾发出两通电报:一通发到军令部给何应钦,一通发到师部给孙立人。

电报里只有两句话:“刘团今夜渡江,不成功,就成仁。

”渡江之后,无线电浸水,无法和外界联系,谣传刘团全军覆没,那时刘放吾的妻子正在贵州都匀,闻讯后当场昏厥。

“仁安羌大捷”是近代以来中国军人在境外第一次打败日寇的战役。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国民党军的历史记载中,甚少提及第113团的战功,更少谈及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第113团团长刘放吾,一切功劳都归到了孙立人及38师的名下。

性情敦厚、淡泊名利的刘放吾,选择了沉默寡言,不在任何人面前谈起自己的“当年勇”。

在派系严重的国民党军中,刘放吾虽然在1946年被委任为少将高参,但这是一个只能得到一些微薄薪水的闲职,刘放吾的事迹从此被人们逐渐淡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