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2-040-01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是学生与作者的交际过程,是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是一种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过程。

通过阅读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识字、看书、听话、说话和写作文的能力,使学生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提高
思想认识,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然而阅读教学作为教学难点之一,也常常使许多教师感到
非常头疼,不知从何下手。

笔者结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实际,把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基本流程归纳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课前预习,独立寻疑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叶老
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

”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
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

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
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资料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


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如《白杨树》一课,学生提出“在荒无人烟的大戈壁为什么还能长出这么直这么大的白杨树?”“哥哥问爸爸后,爸
爸为什么微笑消失,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等问题,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设疑答疑,使教师变主讲为导演,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五环节
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阅读时专心致志,开动
脑筋,领会文章的真情实感。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实际上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字:听、说、读、想、用。

如何培养这五方面的能力呢?
1、“听”要做到声声入耳。

培养学生上课时注意力集中,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

每一堂课就
像一篇文章,也有个“中心思想”。

要培养学生听课时抓中心来听,对文章重点内容,教师应
反复强调,以此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印象。

比如《金色的鱼钩》这一课的最后一个自然,
特别是最后一句话,应作为重点来引导学生理解。

2、“说”要做到出口成章。

实际上说话就是讲文章,要讲完一个意思,再讲别的意思,次序
不能乱。

培养学生对自己要讲的内容或回答的问题要非常熟悉,做到心中有数。

在课堂教学
中多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平时多进行一些让学生自己复述课文的
练习。

3、“ 读”要做得眼看、嘴念、耳听、脑思。

读书是把无声的字变成有声的话,是通过声音来
接受知识。

对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要一遍又一遍的反复读,像咀嚼一颗橄榄一样回味它,
才能理解其内容。

读书也要用多种方法来读:在家和校园里读时可大声读,有助于知识的记忆;在课堂上可轻读,边读边体会;老师范读时,可轻声跟读,使注意力高度集中。

教学生
读书时要认真,不能读错、读漏、串行,要从题目着手、通过初读、细读、精读、仔细品读,来体会文章的内容、层次、中心、写法。

总之,读书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必须注意五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4、“ 想”做到阅读时展开丰富的想象。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
起来,利用积累起的知识来想象,使学生做到把读过的每一句话想象成一个画面。

比如在读
《凡卡》一课时,要一边读一边把凡卡告诉他爷爷他在老板家里如何挨打那一段想成一幅画,从而使学生了解凡卡的悲惨遭遇。

5、“用”就是处处留心把所学的知识用到阅读中。

多指导学生利用语文基础知识来分析短文,会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并对短文中提的问题能正确加以回答。

另外,要把阅读用到
生活中来解决实际伺题,比如能看懂广告、启事、告示,各种物品的说明书等。

三、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发挥“双主体性”的作用
(一)对“双主体性”的内涵理解
之前课堂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充分發挥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而在新课改背景下,现在更多的是“提倡发挥教学主体与学习主体”性的作用,教学的主体是
教师,学习的主体自然是学生。

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教师的教与引导来达到学生
掌握阅读技巧等的知识内容。

(二)如何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发挥“双主体性”的作用
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发挥“双主体性”的作用,首先,对于教师来说,就要提高
自身的阅读教学水平,中高年级的学生要求更高一些,不能再像一二年级那样简单地进行,
而是要在文章的主题思想、作者的表达情感、文章的写作技巧等方面加大研究的力度,真正
做到钻研教材,形成自己的阅读教学模式。

对于学生来说,要进行一种思考式的学习,不能
全然只是听老师的讲,还要有自己的思考、看法,这也是对培养素质型人才的要求。

对于小
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这完全是可以做到的。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有耐心和恒心也是
不会有好的效果。

良好的阅读习惯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多少做多少,
不断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教师应以身作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良好的阅读习惯。

养成阅读习惯,对于正在成长的小学生非常重要。

现在就如何培养小学生
良好阅读习惯谈以下看法:
(1)培养查阅的习惯
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放一本字典在旁边。

一旦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或者不认识的字,第
一时间翻字典,并在文中批注。

(2)在预习课文中培养阅读
在每次上新课文之前,要求学生提前朗读新课,将自己不认识的字,或者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便于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听课。

坚持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但能让孩子们提前掌握部分知识,
而且在上课的时候能提高孩子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非常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在阅读中的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中遇到问题,引导学生提前做好问题笔记。

五、积极鼓励学生,提高学生阅读自信心
小学生由于年纪过小,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能力差。

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将学生
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

评价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要摒弃以学生成绩
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积极鼓励学生。

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过程的评价,要对学生阅读过
程中的参与热情、阅读方法、思考角度、思考的全面性等方面进行鼓励。

此外,还要改变传
统教学中教师的单一评价。

不仅进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可以进行同桌互评、小组互评以
及自我评价。

教师要多进行鼓励评价,例如“思考角度很特别,对文章的思考很有深度。

”“读得很有感情,对文章的意境把握很到位。

”让激励性的评价充分提升学生阅读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解放思想,解放学生的头脑和手脚,开放课堂和教材,使教学向多方延伸;同时,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新为本的现代阅读教学观念。

此外,积极地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阅读自信心,促使学生积极地自我反思和完善自己的阅读方法,提高小学阅读教学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