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与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2012解读
时间:2013-02-17
2013年1月1日起,北京市开始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与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2012>(以下统称新标准),代替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006>及其修定单和《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技术规定》(以下统称旧标准)。
新旧标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称谓的变化:由空气污染指数API调整为空气质量指数AQI。
2.环境空气功能区分类由三类合并至两类。
新标准中,一类功能区仍为自然保护
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
二类功能区将旧标准中的二类和
三类功能区合并,包含了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
村地区。
新标准中对上述两类功能区几种评价时段(1小时平均、24小时平均、
滑动8小时最大和年均值等)的达标浓度限值进行了规定。
北京市按照二类功
能区标准评价各地区空气质量的达标情况。
3.污染物种类的变化:新标准中规定浓度限值的污染物种类与旧标准有所不同。
取消了氟化物的国家标准,臭氧评价标准里增加了日最大8小时平均的指标,
最重要的是,增加了细颗粒物PM2.5的24小时平均和年平均浓度限值。
4.浓度限值的变化:二氧化氮的24小时浓度限值标准由120微克/立方米收严至
80微克/立方米。
PM10的年均浓度限值由100微克/立方米收严至70微克/立
方米。
其他污染物限值,如铅和苯并[a]芘等,也做了调整。
5.日报统计时间的变化:空气质量日报数据统计的周期由前日12时至当日12时,
调整为零时前的24小时。
6.空气质量指数级别的变化:从原有的五个大级别(七个细分级别)调整为六个
大级别,并调整了相应的健康影响和建议采取的措施。
7.实时报:新标准中强调了对监测数据实时发布的要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
一氧化碳等污染物在实时报时使用1小时平均浓度限值标准,在空气质量日报
中需使用其24小时均值的限值标准。
8.数据统计有效性规定的变化:新标准提高了与各种污染物不同时段统计相关的
浓度数据有效性的最低要求,比旧标准更为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