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国内外对职业能力的研究与实施情况着手,继而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两个方面分析了高职教育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误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职业能力;高职教育;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191(2009)03-0105-040引言培养高职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它也是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任务,亦是降低教育培养成本、推进人才强国、实现与世界职业教育接轨的重要标志。
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现状令人堪忧,不仅大大滞后于社会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厌学心理严重及就业时的迷茫、困惑与彷徨,因而亟待改革。
高职教育呼唤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支撑它的改革、发展与进一步完善,促进它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需要。
1国外对职业能力的提出、演进及实施职业能力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人梅腾斯(Mertens )和美国人Pratzner ,他们认为职业能力是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联系,或者说是超出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
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Mertens )于1974年即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
关键能力的概念基于这样的设想,即存在这样的能力,并且它对人生历程的各个方面如职业生涯、个性发展和社会存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979年,英国继续教育部出版的《选择的基础》一书中首次对英国职业教育中的职业能力做出了专门的规定;之后,在1982年,英国继续教育部又出版了《基础技能》,其中明确规定了职业能力描述的两条原则:“普通性”和“迁移性”。
正是职业教育理念上的不断探索、创新与突破为德、英、美三国的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与创新。
在此基础上,德国、美国、英国率先发起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与探索。
日本、新加坡、瑞士等国也紧随其后,大力推进课程体系的全面整合,尽快将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课程体系改革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力求与世界接轨。
20世纪90年代至今,西方发达国家不断改革高职课程,主要表现在课程目标上由关注岗位技能训练转向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内容上寻求职业性与学术性在更高水平上的整合,课程结构上彰显模块化课程的开放性、灵活性,课程实施上由“教程”向“学程”转变,课程评价上建立起及时反馈的多元整合评价体系。
2国内对西方所提出的职业能力的引进、借鉴、探索与创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已开始注意借鉴国外成功的高职课程模式,最初以“原装引进、原装试点、原装推广”为原则,但实践证明“原装引进”容易,“原装试点”难于持续,“原装推广”几乎无法实施。
其国内外职业能力研究与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屈桂梅,马顺彬(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南通226007)收稿日期:2009-05-18作者简介:屈桂梅(1978-),女,湖北钟祥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Journal of Nantong Textil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Vol.9,No.3Sep.2009第9卷第3期2009年9月106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年原因主要在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与经济发展状态以及国情状态紧密相关,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改革的出路只能是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曾提出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可谓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之核心。
目前,国家已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这就要求对职业能力进行与具体职业情境相关联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为职业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实践提供科学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能力内涵诠释。
重点即是在对典型工作任务深入分析基础上构建新的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教学评价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深化校企合作,加快工学结合,寻找市场需求与职业教育的结合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性,但其根本核心还在于课程开发。
我国高职课程体系结构存在着多种形式。
目前,学者们正在试图探索有利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最佳形式。
实际上选择哪种形式是受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环境以及课程设置本身等各种条件制约的。
不少高职院校还在沿用“三段式”结构,即按照“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构建课程体系。
这种体系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按其自身学科体系寻求自我完整,而不是着眼于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服务,针对性不强,其结果必然导致课程实际效果下降。
而且,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这种课程体系下的教与学的矛盾及其自身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逐渐凸显。
实践证明,套用这种“三段式”结构所制订的教学计划仍然是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中心,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十分不利。
因此,国内一些职教专家和职业院校进行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与改革,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志群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取得了职业教育理念上的突破,为我国今后职业教育改革何去何从理清了思路;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以李学锋教授为首的课题组探索并实践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与实施”,已大大转变了传统教学观念,不再死守教材,而是从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出发,开辟了一条课程开发的新路。
3目前高职教育中职业能力培养的误区(1)高职院校尚未全面而科学地理解职业能力的内涵,对职业能力的培养方案没有科学而系统地整合。
综合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将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相混淆,认为培养学生某一项或几项操作技能(仅仅拿到几个劳动保障部的职业技能证书)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实训环节也仅限于将训练某几方面国家要求达标的职业技能作为学习任务,不具有职业能力培养所要求的基础性与迁移性。
课堂学习的专业知识不能学以致用,很难转化为职业能力,与现实中岗位要求相差甚远,职业教育内容大大滞后于社会发展。
实际上,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专业能力一般是指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
方法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独立制定计划能力等。
社会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
专业能力与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专业能力绝不等同于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它必须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知识”。
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原有学科内容进行重新解构、排序和重构,因为学科知识重构不出经验性的工作过程知识。
也即是说传统的学科性知识无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而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很多内容则属于情感类的教学目标,也无法简单通过传统的学科系统化课程和传授式教学来实现,它必须要在一系列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磨练、思考、探索与提高。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综合职业能力绝非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所能培养,它需要全新的职业教育理念的突破和与之相配套的全新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的建构,需要寻找合适的载体、授课方式、方法以及恰当的评价方式,唯其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磨练他们的意志,最大程度地发掘他们的潜力,也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并缩短与现实中的岗位需求的差距。
(2)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和屈桂梅,等:国内外职业能力研究与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第3期107模式还是围绕某一专业开设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实训课。
这种结构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但没有充分体现出不同专业需求、不同培养目标和不同就业方向的专业在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实验实训课之间的比例分配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岗位群中职业能力培养的全面要求。
在授课方法上,依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老师讲学生听,枯燥乏味,学生陷于盲目被动地位,很少有对专业感兴趣的,对行业及其前景的了解少之又少,这样也就无法激发他们对职业能力培养的兴趣与潜力,导致在校期间大量时间、精力被荒废,就业时则为紧张、彷徨、焦虑困扰,很难符合岗位能力的需求。
在评价体系上,依然以考试为主,考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部分高职学生上课态度消极怠慢,学完忘完,在校期间根本谈不上职业能力的培养,工作以后深感社会压力巨大,不得不抽空恶补大量专业知识。
因此,高职教育寻求改革与创新已迫在眉睫,以尽快培养出与职业岗位群相符合的职业能力,缩短社会适应期,降低国家培养成本,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3)忽视文化课与专业课相互渗透对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
高职教育绝不等同于职业培训,如果只着眼于短期的利益,必将影响甚至最终阻碍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文化课与专业课在高职教育工作中充当的角色不同,但是文学、艺术、哲学、音乐等不同学科大大有助于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在其今后人生中这些积累与能力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不少高职院校不注重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相互渗透,在课程设置上功利性太强,忽视了文化课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
4培养与提高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1)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置课程。
主要是树立全新的职业教育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和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来设置课程。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对职业教育理念的突破与创新也就谈不上真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依靠青年一代实现科技强国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2)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和评价体系。
采用项目驱动、任务引领、情景教学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提高学习、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体能力发展,以启发、引导、探讨等方式促进学生在“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中学会学习,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中应体现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注重过程评价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唯有在工作过程中探索出正确的方法与途径,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培养积累职业能力的热情、动力与活力。
(3)重视基础文化课与专业课的融合,使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真正成为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催化剂,成为加强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
文化课既包括文学课,也包括社交礼仪、经济贸易、形式逻辑、艺术欣赏、中外哲学、社会发展简史等与个人素养和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相关的知识。
这些都与个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密不可分。
另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培养单靠几节选修课无法真正得以落实,第二课堂又大多为团课和文艺活动,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大大降低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