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
2.免疫电泳:M蛋白与相应的抗血清形成迁移范围十分局限的浓密沉淀弧。主 要用于M蛋白血症的分型。
3.血清Ig定量:血清中某一类Ig出现大量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 白)(IgG>35g/l;IgA>20g/l;IgD>2.0g/l;IgE>2.0g/l;lgM>15g/l)。而其他类1g则显 著降低或维持正常。
病例讨论
2014.08.28
病例特点
1.患者,女,58岁,农民,既往体 健; 2.因“乏力2月,双侧胁肋部疼痛 半月”于2014年7月15日入院;
查体:
血压140/85mmHg,BMI 21.94kg/m2。贫血 貌,全身皮肤散在瘀点瘀斑,胸骨无压痛, 双侧下颌下各可及一大小约0.5*0.5cm肿大淋 巴结,活动度佳,质中,无压痛。左侧第六 肋距前正中线约6cm处轻压痛,右侧第四后 肋距后正中线约5cm处轻压痛。心肺听诊无 殊,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 浮肿。
进一步检验
血清β2微球蛋白4.9800μg/ml↑
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3.05 10^9/L↓、血红蛋白64.0g/L↓、 平均红细胞体积98.1fL
凝血功能示部分凝血酶原时间62.80sec↑、凝血酶时间
25.6sec↑、凝血酶原时间16.00sec↑;
尿常规示尿潜血2+、红细胞计数549个/ul↑;
免疫球蛋白
正常人体的免疫球蛋白是由成千上万株B细胞-浆细
胞克隆合成的分泌的免疫球蛋白组成,因此为多克隆性,
结构不均一。
M蛋白
M蛋白是浆细胞或B淋巴细胞单克隆恶性增殖所产生的一种大量的异常免 疫球蛋白,其本质是一种免疫球蛋白或免疫球蛋白的片段。因其多见于多发 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巨球蛋白血症(macroglobulinemia)及恶性淋巴 瘤(malignant lymphoma),都是以M开头的疾病,故称为“M蛋白”。
累野进行放疗(45 Gy或更大剂量),如有必要行手术治疗。疾
病进展为MM者按MM治疗。
3.有症状骨髓瘤的治疗: (1)诱导治疗:适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可选以下方案之一诱导治疗3~4个疗 程,达到PR及更好疗效者,进行干细胞动员。
· 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沙利度胺(PAD-4-T) · 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BCD) · 硼替佐米/地塞米松-4-沙利度胺(BD±T) · 沙利度胺/阿霉素/地塞米松(TAD) · 沙利度胺/地塞米松(TD) · 沙利度胺/环磷酰胺/地塞米松(TCD) · 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VAD)
病程维持3-5年以上不变,一般不急于治疗。
三、分型
依照增多的异常免疫球蛋白重链类型可分为 IgG型:约占半数以上,易发生感染 IgA型:约占25%,易造成肾功能损害,愈后差 IgD型:占2%,轻链蛋白尿严重,生存期短,愈后差 IgM型: IgE型:极为罕见 轻链型:约占10-20%,愈后差 双克隆型:极为罕见 不分泌型:约占1%,血及尿中不能检测到M蛋白,仅存在于浆细胞内 每一种可再根据轻链类型分为k、λ型。
支持治疗:1.申请输注洗涤红细胞纠正贫血,输血科通知 因球蛋白过高,血交叉失败;2.唑来膦酸针(天晴伊
泰)4mg 静滴 1/月
疗效:治疗第5天
临床表现:头晕、乏力改善,骨痛消失 生化:总蛋白116.1g/L↑、白蛋白27.5g/L↓、球蛋白 88.6g/L↑、白球比0.31 ↓ 凝血功能:部分凝血酶原时间51.50sec↑、凝血酶时间 19.2sec、凝血酶原时间16.10sec↑ ;
四、分期
(一)、Durie—Salmon分期体系
(二)、国际分期体系(ISS)
五、鉴别诊断
MM需与可出现M蛋白的下列疾病鉴别: 1.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US):血清和(或)尿液中出现 M蛋白,血清-微球蛋白正常。骨髓中单克隆浆细胞增多但未达到MM
诊断标准,且无组织、器官损伤的证据。即诊断需要满足以下4条:
谢谢
大,心脏扩大,腹泻或便秘,肝、脾大及外周神经病等;晚
期患者还可有出血倾向。
临床经验
早期(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首诊科室常常并非血液科:
1、骨痛、骨折:疼痛科,骨科; 2、肾功能不全:肾内科; 3、头晕、乏力:心内科(较少) 若不能及时发现,容易延误病情,有些患者 甚至在转至血液科前1-2年,就已经有球蛋白异常 增高、白球比值倒臵表现!若能及时发现,是对 患者极大的帮助。
尿常规:尿潜血(-),红细胞计数0个/ul↑;
疗效:治疗第11天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4.90 10^9/L、血红蛋白68.0g/L↓; 生化:白蛋白26.5g/L↓、球蛋白83.1g/L↑、白球比 0.32/↓;
免疫球蛋白
血凝指标:部分凝血酶原时间44.30sec↑、凝血酶时间 17.8sec、凝血酶原时间15.20sec↑;
讨论
1、初步诊断? 2、诊断依据? 3、鉴别诊断? 4、进一步检验、检查?
进一步检验
血免疫球蛋白A 61.700g/L↑、免疫球蛋白G 5.60g/L↓、免
疫球蛋白轻链k 117.0g/L↑、免疫球蛋白轻链λ 1.7g/L↓、 κ/λ 68.02/↑;
血清蛋白电泳示M蛋白阳性。 尿本周蛋白阳性;尿免疫球蛋白轻链k10.65mg/L、免疫球蛋 白轻链λ3.50mg/L、κ/λ3.04;
位,分子生物学检测常常有MYD88 L265P突变。
(MM细胞遗传学改变,累及人IgH基因定位的14号染色体
异常)
3.继发性单免疫球蛋白增多:偶见于慢性肝炎、
自身免疫病、B细胞淋巴瘤和白血病,均无克隆性 骨髓瘤细胞增生
六、治疗与监测
(一)治疗原则
1.对有症状的MM应采用系统治疗,包括诱导、巩
其他类型的终末器官损害也偶有发生;若经过治疗,证实这些脏器的
损害与骨髓瘤相关可进一步支持诊断。
诊断标准
2.无症状骨髓瘤(冒烟型骨髓瘤)的诊断标准:
(1)血清单克隆M蛋白>30 L,和(或);
(2)骨髓单克隆浆细胞比例≥10% ; (3)无相关器官及组织的损害(无终末器官损害,包 括溶骨改变)。
4.尿本—周氏蛋白检测:如出现阳性,则为尿中含有游离的免疫球蛋白轻链, 是诊断轻链病的一项指标。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
一、临床表现:
MM常见的临床表现与骨髓瘤相关组织、器官损伤有关, 包括血钙增高(Calcium elevation)、肾功能损害(Renal insuficiency)、贫血(Anemia)、骨质病变(Bone disease), 即CRAB症状,及免疫力下降导致的反复细菌感染(12个月
5.肾功能损害:常常表现为轻链管型肾病、蛋白尿、肌酐
清除率下降等。
6.高黏滞综合征:可有头昏、眼花、耳鸣,可突发意识障 碍、手指麻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慢性心力衰竭等症状。 此外,部分患者的M蛋白成分为冷球蛋白,可引起微循环障 碍,出现雷诺现象。
7.其他:有淀粉样变性病变者可表现为舌体肥大,腮腺肿
体液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A 53.600g/L↑。
免疫球蛋白
Ig 分子的基本结构是由四肽链组成的,即由二条相同
的分子量较小的轻链和二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大的重链组成
的。根据重链的不同分为IgG、IgA、IgM、IgD和IgE 5种,
根据轻链不同,分为两型:kappa(κ)与lambda(λ), 正常人血清中的κ:λ约为2:1。
内发作>2次)、高黏滞血症等靶器官损害等。
1.骨骼症状:骨痛、局部肿块、病理性骨折,可合并截瘫。
2.免疫力下降:反复细菌性肺炎和(或)尿路感染,败血症;
病毒感染以带状疱疹多见。
3.贫血:常为单纯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少数合并白细胞 减少和(或)血小板减少。
4.高钙血症:有呕吐、乏力、意识模糊、多尿或便秘等症 状。
固治疗(含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维持治疗,达到MR
及以上疗效时可用原方案继续治疗,直到获得最大
程度的缓解;不建议在治疗有效的病人变更治疗方
案;未获得MR的患者,应变更治疗方案。
2.对适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应尽量采
用含新药的诱导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诱导治疗 中避免使用干细胞毒性药物(如烷化剂和亚硝基脲 类药物)。
二、诊断标准
1.有症状骨髓瘤诊断标准(满足全部3条标准): (1)骨髓单克隆浆细胞比例≥10% 和(或)组织活检证明有浆细胞瘤; (2)血清和(或)尿出现单克隆M蛋白 ;
(3)骨髓瘤相关靶器官损害(至少一项或多项):校正血清钙 >2.65
mmol/fL,肾功能损害(肌酐>177umol/L),贫血(血红蛋白低于正常 下限20g/L或<100g/L),溶骨性破坏,严重的骨质疏松或病理性骨折 ,
3.所有适合临床试验者,可考虑进入临床试验。
(二)随访监测
诱导治疗期间每2~3个疗程进行疗效评估;
不分泌型骨髓瘤的疗效评估需行骨髓检查;
骨骼检查每6个月1次或根据临床症状进行。
(三)治疗 1.无症状骨髓瘤:不建议化疗,除非进行临床试验。 2.孤立性浆细胞瘤的治疗:组织学上证实骨内孤立的瘤体 内含单克隆浆细胞,而其他骨骼内无证据。骨型浆细胞瘤对 受累野进行放疗(45 Gv或更大剂量)。骨外型浆细胞瘤先对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