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理论综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都致力于本国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生产规模急剧扩大,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这一切都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对管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许多管理学者结合前人的经验和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管理进行多方面的研究,提出各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和思想,产生了多种管理学派。
西方现代管理论的形成标志着西方管理理论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
《管理思想史》第九章主要讲述了以下三部分内容:一是关于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一)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1 .战后经济的重建现代管理理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政治、经济格局的重新调整过程当中所形成的管理理论,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对现代管理理论有重大影响。
经过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战争中得到了繁荣,成为超级大国,而英国和法国沦为二等的国家。
2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二次大战以后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推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
( 1 )蒸汽机的发明,是能源的第一次革命,将人类领进了工业文明时代。
( 2 )计算机的诞生、应用及发展。
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类的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飞跃,对管理理论也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 3 )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和应用。
给工业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 4 )人类的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应用与发展,逐渐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
科学革命从以下三方面推动工业生产力的发展:①科技革命促进了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②科技革命创造了工业扩大再生产的物质条件。
③科技革命开辟了广阔工业品的国内外市场。
科技革命带动着整个世界的前进,它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3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学术界一般认为,二战以后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二战结束到 20 世纪 50 年代初,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调整和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
第二阶段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后到20 世纪 70 年代初,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从 1973 年末爆发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开始,从这时开始资本主义世界进人了经济滞胀时期,这也是对经济结构、经济政策进行重新调整的时期。
4 .企业结构发生变化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技革命成果的运用、中化工业和新型的工业部门的建立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垄断资本的统治也和战前不一样,资本主义世界企业发生了如下的一些变化:( 1 )垄断企业规模朝着大型化发展。
( 2 )垄断企业混合合并。
( 3 )大中小企业协作化发展。
( 4 )企业的股份高度分散化。
( 5 )企业不断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国际形势的各种变化企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给管理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
应用什么样的管理理论来指导巨型的企业?如何进行跨国界、跨地区、跨文化的管理?管理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需要?管理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如何把环境因素的变化融合到具体的企业管理中去?由于人们心理、行为的多样性和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广度不同,管理大师们所采用的分析模式也是多视角的,使得管理理论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流派,它们构成了现代管理理论的主流。
(二)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方法论基础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人类活动的历史进程而不断演变。
管理对象是在不断变化的,管理理论是过去事实的总结,隐含着对过去的管理现象所总结出的规律,同时又有它的自身的一些特殊性。
所以管理者在应用管理理论时既不能否认已有的管理理论的科学性,也不能完全照搬管理理论。
而且随着管理对象的日益复杂化、多变性,对管理方法的要求也就越来越科学化、定量化,这就要求管理理论要有科学的方法论来指导,要有科学工具来支持。
众所周知,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建立在其他学科提供的知识框架的基础上,管理科学也是如此。
现代科学理论“老三论”和“新三论”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理论。
“老三论”是指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新三论”是指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和突变理论。
“新三论”对于管理学上的意义在于将管理对象视为一个系统,而这个系统是不断变化的,如何对这一系统加以认识是进行管理研究的关键性问题。
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和突变论很好地把握了管理对象这一演变过程。
所以这些科学方法论是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三)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认识论基础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在 1961 年 12 月发表的《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中指出,在西方,只是到了本世纪,特别是到了 40 年代,才对管理进行系统的研究。
最早的一批著作都是由一些富有实际经验的管理人员写出来的,如泰罗、法约尔等人。
可是,到了 60 年代初期管理方面的学术论著却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带来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乱局。
泰勒对车间一级管理所进行的有条理的分析和法约尔从一般管理观点出发对管理经验进行的深刻总结等,到 20世纪 60 年代初期已萌发得过于滋蔓,成了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学派相互盘根错节的一片丛林。
孔茨在他的《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中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二是关于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特征和内容(一)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特征现代管理理论的各个学派,虽各有所长,各有不同,但不难寻求其共性。
现代管理理论的共性实质上也就是现代管理学的特点,它们可概括如下一些方面。
1 .强调系统化。
系统化就要求人们要认识到一个组织就是一个系统,同时也是另一个更大系统中的子系统。
现代管理论运用系统思想和系统分析方法来指导管理的实践活动。
2 .重视人的因素。
人是生活在客观环境中的,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管人。
重视人的因素,就是要注意人的社会性,对人的需要予以研究和探索,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尽最大可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3 .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也就是在不违背组织原则的前提下,发挥非正式群体在组织中的积极作用。
这主要是因为非正式组织是人们以感情为基础而结成的集体,这个集体有约定俗成的信念。
4 .广泛地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这样以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
5 .加强信息工作。
现代管理理论强调通讯设备和控制系统在管理中的作用,所以如何采集信息、分析信息以及有效、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和使用信息,以促进管理的现代化,成为现代管理论的重要研究课题。
6 .把“效率”和“效果”结合起来。
7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现代管理理论来自众多的人们的实践,把实践归纳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将不断发展。
8 .强调“预见”能力。
社会是迅速发展的,客观环境在不断变化,现代管理论强调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以保证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9 .强调不断创新。
管理就是创新。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者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变革,从而使组织更加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10 .强调权力集中。
为了进行有效的管理,现代管理论认为组织中的权力应趋向于集中。
管理者通过有效的集权,把组织管理统一化,以达到统一指挥、统一管理的目的。
(二)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二战以后,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生产力迅速增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的国际化进程加速,这一切都给管理工作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引起了人们对管理工作的普遍重视。
科学技术,特别是运筹学、电子计算机等与管理紧密结合。
除管理工作者和管理学家外,其他领域的一些专家,如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生物学家、数学家等都纷纷加人了研究管理的队伍,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这一切为管理理论的发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出现了研究管理理论的各种学派。
呈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已故的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形象地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
1961 年孔茨把当时西方的管理学派分为 6 个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人群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学派、数理学派。
1980 年孔茨又指出西方的管理理论已经发展到 11 个学派:经验案例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数学(管理科学)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权变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管理过程或管理职能)学派。
尽管学术界还有其他对西方现代管理论学派的划分方法,但纵观主要观点,国内外多数学者同意将《管理理论的丛林》中的诸家观点归纳划分为六大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
以便于在理论上对它们进行归纳和研究,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六个学派是彼此独立、截然分开的。
( 1 )它用在历史的渊源和论述的内容上都存在着互相影响和彼此交叉、融合。
其中管理科学学派就是对古典管理理论中科学管理理论的发展。
经验主义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都体现了管理动态的特点,它们都认为不存在固定不变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因此都强调管理模式应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但经验学派注重案例的研究。
而权变学派试图建立起理论上的权变管理模型。
最后,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和系统管理学派之间的联系体现在它们都建立在系统科学的基础上,社会系统学派强调组织不仅是一个系统,而且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应用社会学的观点去分析管理问题。
( 2 )从研究方法来说,社会系统学派与人际关系学说有着密切关系。
它们都建立在相同的理论基础之上,产生的历史背景也几乎相同。
而决策理论学派强调了决策在系统运行中的重要作用;系统管理学派则突出用系统观去分析管理问题,追求系统的整体优化,重点在于建立适合于现代系统的组织结构。
由此可见,各个学派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又各自有自己的研究特色,这就构成了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
三是关于现代管理理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一)现代管理理论在管理思想史上的地位现代管理理论在管理思想史上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在对人的看法上。
从“科学管理”到后来的“管理科学”,都将人看作是“经济人”;行为科学将人看作是“社会人”;而现代管理论将人看作是“复杂人”,认为人是怀着不同需要加入组织的,而且人们有不同的需要类型;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2 .在管理的范围和涉及的组织要素上。
“管理科学”主要是计划与控制方面,涉及的主要要素是技术、组织机构和信息;行为科学的范围主要是组织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包括了人和团体的,所涉及的组织要素主要是人、组织机构和信息;现代管理理论适用的管理范围是组织的整个投入——产出过程,涉及到组织的所有要素。
3 .在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上。
“管理科学”多用一些自然科学的方法,采取逻辑与理性的分析、准确衡量等手段,行为科学多取自社会科学的方法,采用影响、激励、协调等手段来诱发绩效;现代管理理论综合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各种方法,运用系统与权变的观点,采取管理态度、管理变革、管理信息等手段使组织的各项活动一体化,进而实现组织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