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开放语文课堂,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同时又在这一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炼思想、完善人格,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最终使我们的语文教育成为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生气勃勃的活的教育。
一、建立生活化的师生关系
教学生活中的学生和教师都应是生活中本真的、真心真意的、有真情实感的人。
我们要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就必须构建一种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生活化教学实施的前提。
因为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中的最基本关系,是开展教育工作的主要心理背景,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
学生得到教师接纳、信任、理解、支持、鼓励、赞美,就会从中感受友爱,体会友谊,增强自信,进而形成信任、宽容、善良、同情、友爱、尊重、自尊、自信等良好的性格特征,从而喜欢集体生活,喜欢社会生活,积极进取,努力拼搏,对人生充满希望。
可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
生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提供了满足,保证了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平等、民主地相处,真诚地关爱他们,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关心他们的身体、学习、活动,关心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做到体贴入微。
比如在平时的交往中,合理尊重学生个人的兴趣习惯,注意保护学生隐私;适当的时候称呼学生的小名,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和学生一起游戏,融入他们的世界,成为他们的伙伴、朋友、兄长;设立知心信箱,分担学生的小秘密等等。
当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缩短时,学生就会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教学方式才能产生质的转变,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创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要更好地实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我们必须改善我们的教学环境,无论是大到校园环境的规划还是小到教室的布置,都必须更多地洋溢着温馨的生活气息和浓浓的童真童趣。
在教室的布置上,教师可以集思广益,随着季节的变化,和学生们一起动手,把教室布置成多种不同的风格,让学生在绿绿的草地上、在红红的花丛中、在蝉鸣的林间小溪旁、在丰收的原野中、在雪花的祝福中诵诗读文、学习语文。
同时,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室里开辟植物角和动物角,让孩子种花养草,养他们喜爱的小动物,诸如蚕、金鱼、泥鳅、龙虾等等,既培养了学生们的观察力,又陶冶了他们的
情操。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展的不仅仅是语文的学习,学到的也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更培养和塑造了他们强烈的探索精神与浓厚的人文素养,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可以说,在人性化、科学化、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已不仅仅是学生,他们同时还是充满个性和灵气的鲜活的生命。
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也因此有了强有力的生命支柱,充满了不竭的生命活力。
三、建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泉和基础,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宽泛的,教科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远不是语文教育的全部内容。
语文教学的内容理应以课本为原点,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由封闭走向开放。
1.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现实生活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学资源,只要是能够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都可以看作语文教学的内容。
我校近年来就结合地方特点以及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了多册校本教材,把那些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充满时代感的、趣味性强的、具有人文价值的文章编选在一起,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
当然,开发校本教材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语文教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依然可以立足课本,将学生引向更广泛的生活天地,挖掘语文学习的内容。
比如,学完了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可以引导学生向家长、长辈
收集民间故事,然后开个故事会,比比谁收集的故事多,讲得生动,相信那些葡萄架下的故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一定能滋润学生精神的田园;学完了写景的文章《桂林山水》,可以引领学生去读读写山水的文章,看看自己身边的山水,游游自己身边的山水,写写自己身边的山水,学生以此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在山水之间尽情遨游,舒畅胸怀,陶冶性灵,抒发情感,何乐而不为?
2.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中的生活气息愈来愈浓,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其中的生活因子,开展生活化的教学。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四、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活动,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支持者。
在课堂中教师也应该用生活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反映生活的语言与语文。
1.尽情表现,再现生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是贴近生活实际的。
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时,我们可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愉快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容,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到学语文
的乐趣。
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让学生表演“负荆请罪”一段,揣摩体会廉颇和蔺相如的表情、语言、动作、心理,当学生把文中的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之时,学生的情感已得到了升华,心灵自然得到了净化。
2.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
”同样,对课文的感情也是如此。
教学时,教师不但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再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还要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去体验生活,去感悟生活,加深感受。
如教学《司马光》时,创设“**镇一名小孩不慎从窗口摔出,情急之中抓住了窗沿。
此时你就在现场,将怎样施救?”这一情景,让学生出谋策划。
此时,学生就会与司马光的处境很好地交融在一起,对作品中司马光的机智的感悟也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3.开展辩论,认识生活
“辩论”是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表明思想的倾向性,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学习《陶罐和铁罐》一文,我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学生自学课文后,正、反方学生振振有词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述时不仅运用文中的语言、例子、还列举生活中典型的、真实的事例加以论证。
通过辩论,最后达成共识,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实现了文和道的有机结合。
4.美文欣赏,感悟生活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它凭借语言文字、透露出物美、景美、事美、情美、人更美,由此巧妙运用,欣赏富有韵味的语句、段落,能唤起人们的美感,对事物的认识有个质的飞跃。
《桂林山水》一文,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重点句,用你的口把作者的心表达出来。
学生反复朗读,寻找感觉,体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汇报时,学生边读课文,边配上音乐,让学生头脑中浮现画面,想象当时的情景,理解美的语言,美的意境,学会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本领。
5.激情演讲,表现生活
演讲是论说能力的表现。
演讲的最大功能是深入人心,给听众教益和鼓舞。
我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让学生反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阐明喜欢的理由以及对文章的看法,然后进行演讲比赛。
由于学生选择的角度不同,理解的层次不同,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方法也不同,所以学生演讲的内容也不同。
有人为人口膨胀发出叹息,有人阐发对环境破坏的愤怒,有人对不能移居其他星球饱含忧虑,也有的人对美好地球充满向往……通过演讲,学生互相启发,加深了理解,也拓宽了视野。
6.动手描绘,美化生活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诗文画面优美,意境深远。
我们让学生发挥想象动手画一画,让优美的文字倾注柔和的线条绚丽的色彩又会别有一番景象。
此外还有歌唱、朗诵、画流程图、小记者在行动、小老师登场等,只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课文的内容,
“解放嘴巴”让学生发言,“解放眼睛”让学生观察,“解放时间”让学生自由,“解放空间”让学生活动,开放课堂教学,让阅读教学生活化,就能产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思维,萌发创造力、创新力和想象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教学时,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让教学贴近生活,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
这样,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作者:彭晓毅
单位:金安区马头镇崔店小学
时间: 2014.6.18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