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刑事再审程序是纠正错误判决的事后救济,但是该制度设置不宜过于宽泛。
针对我国目前再审中存在的问题,浅谈完善刑事再审程序的构想。
关键词:刑事再审错误判决立法、刑事审判监督程序,是指司法机关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发现确有错误时,进行重新审理的程序,因此一般又称其为再审程序。
如果说上诉审可以被称为“普通救济程序”的话,那么相比之下,再审则被视为“非常救济程序”。
但是我国的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由于其基本理念落后、制度缺陷等原因,致使该制度在实际运行中产生了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国司法改革的进程。
一、“和谐社会”思想与刑事再审制度的关系刑事再审程序是司法机关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但又确实存在错误的裁判,重新进行审理的一项特别的审判程序。
作为平衡法的确定性和真实性之间矛盾的特殊程序,刑事再审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与一般法律制度不同的作用和特征。
首先,再审程序通过准确有效的打击刑事犯罪,保障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有社会必有冲突,冲突是每一个社会都必须永恒面对的状态。
冲突与和谐这一相生相伴的社会矛盾体,皆发源于人的本性,又是人类无法抗拒的社会现象。
而和谐虽与冲突共生,但并不代表妥协,若要确保必要的社会秩序,必须更为有力的打击不和谐的现象,控制冲突,消除混乱。
政治学家亨庭顿在现代化引起不稳定、现代化伴随着风险的观点中认为:现代化起飞的时期就是进入社会结构错动、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失范、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
[1]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结构内部不协调产生的社会张力逐步积蓄起能量,当社会张力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在社会结构最薄弱的环节释放出来,从而爆发社会危机。
而我国正处于这一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刑事案件的发案率也在急剧增多,社会冲突不断升级,社会的和谐稳定受到极大的威胁。
所以,我们要建立和谐社会,必须具备完善的矛盾疏导机制,及时准确地处理冲突和混乱。
事实真相总是隐藏在一系列复杂事物背后,它需要经过艰苦的探索才能被发现。
而刑事案件错综复杂,虽然经过侦查、起诉、一审和二审等程序,但是司法人员在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上仍然可能存在错误,而且,由于裁判中出现的错误是由国家司法机关造成的,对社会关系的破坏程度要远远大于犯罪行为,如果不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那么很可能在旧有的矛盾之上,又产生新的冲突。
再审程序正是对生效裁判中的错误进行纠正,保障被告人得到公正的审判,从而准确有力的打击犯罪,既解决了旧有的矛盾,又有效地控制矛盾和冲突的升级,使得社会能够和谐稳定的向前发展。
其次,再审程序通过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人权是指那些直接关系到人得以维护生存,从事社会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权利,如生命安全、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基本的社会保障等。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和谐社会形成的基础。
社会是由不同的个人组成的。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但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必须学会协调和帮助,这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原则。
而人类能够更好地同生共存,原因在于人们享有其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
一个社会只有尊重和保障人权,使社会中的大多数成员成为社会的积极主体,每个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整个社会具有和谐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因而,和谐社会必然建立在尊重和保障人权之上。
没有人权的普遍实现,就没有真正的社会和谐;人权得不到真正的保障,就无社会的和谐。
刑事裁判是对当事人生命、自由、政治和财产等权利的处分,关系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处分不当,就会对当事人的权利造成剥夺或侵犯。
作为救济手段,再审程序无疑具有保障当事人正当权利的功能。
当事人如果认为生效的裁判确实存在错误,就可以向司法机关提出申请,要求对案件重新进行审理,从而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利,避免侵权事情发生。
同时再审程序也在间接的保护着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免受滥用国家司法权的侵害,因为一个国家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能犯罪或被罪犯所侵害,一旦某人犯罪而被发动刑事诉讼,再审程序所设定的保障人权的措施就会发生作用,因而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是诉讼的潜在的主体。
由于自身权利得到有效的维护,社会成员之间关系融洽,进而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我国刑事再审程序的制度性规定与实践我国类似大陆法系,在两审终审制之后设审判监督程序(即再审程序)为错误判决的救济。
但因我国宪法和诉讼法均未确立一事不再理原则,所以我国法院的生效判决并不受该原则的拘束;审判监督程序的构建以“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为指导思想,追求不枉不纵,偏重于实体发现实体真实,忽视法的确定性。
因而,由于我们对结果公正和百分之百正确率的偏爱与不懈追求,使判决已生效的案件进入再审几乎是一路畅通。
按目前的法律规定,只要生效裁判在认定事实上或者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即构成再审的实质理由;为受判决人利益或者不利益均可提起再审;当事人认为生效判决确有错误的可以申诉或申请再审,法院自己的决定以及检察院的抗诉均可启动再审程序;提起再审的期限和次数没有限制等。
制度上的宽泛规定导致这一程序在实践中长期被广泛地使用着,大量刑事再审案件反映出一些问题,如:再审案件数量较大,法院用于再审案件的耗费也很大;大量案件在判决生效后回炉,进入再审,说明二审程序作为判决生效前的救济程序未得到充分利用,或者效果不好;再审后很多案件被维持原判,说明再审程序的提起机制有问题,未能起到良好的过滤作用,致使大部分案件不必要地进入了再审;再审后改判的比例较高,反映了法院整体上审判质量不高等。
针对我国刑事再审程序的规定与实践状况,有人指出:“我国的判决仍然缺乏既判力和自缚性,审判权之间的相克关系仍然很薄弱。
”这与我国的整体诉讼状况,尤其在价值层面上的追求是有直接对应关系。
一方面,我国的诉讼程序不够完善,又长期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倾向,程序不被严格遵守,致使程序吸收不满的功能较差,当事人对程序结果不服的现象较普遍,申诉一直很多;其次,审判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司法独立的问题仍然较多,加之司法工作中存在的不良现象,致使我国的审判机关尚未树立起自己的公正形象及权威,对于审判结果不信任的心理普遍存在;再者,我国对生效裁判采取有错必纠的态度,为保证错判得到及时和最大限度的纠正,法律对于再审的提起没有设置更多的障碍。
可以说,我国的再审程序在保证纠正错案误判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大量案件进入再审,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不利于维护生效裁判的稳定性,也增加了法院的业务负担,若法院频于纠错,势必影响其集中力量审理好一审、二审案件,若一审、二审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又必然会过分依赖再审纠错,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一、对我国再审程序存在的问题分析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刑事申诉的主体、理由、方式、再审审判程序等再审的相关问题作了原则性规定,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司法改革持续深入,现行的再审制度日益显露出弊端,在理论上再审制度受到广泛的质疑。
现行刑事再审程序建立在传统的“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指导思想上,实践中一味追求实体公正的单一价值理念,忽略程序公正的价值,存在局限性。
因此,有的学者把刑事再审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五无限”:①申诉主体、时间、审级、次数及再审理由五个方面的“没有限制”,“五无限”严重地妨碍了当事人有效地寻求司法救济。
尽管我国刑事再审制度存在的问题纷繁复杂,但主要集中在再审理由,案件的管辖及程序的启动方面。
(一)刑事案件再审理由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其他国家关于刑事案件再审理由的设计看,总体上遵循两种价值理念,即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
与程序正义相比,实体正义是一种“结果价值”,而程序正义是一种“程序价值”,一项法律程序本身是否具有程序正义所要求的品质,要看它是否使对受此程序结果影响的人受到了应得的待遇,而不是看它是否产生好的结果。
②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共同作用于再审程序之中。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四条和第二百零五条对刑事案件再审理由作出了规定,但尚存有明显缺陷:(1)理念偏差。
长期以来,再审程序的指导思想是“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体现为追求实体正义价值,忽略程序正义。
(2)对刑事案件再审理由的规定依申请主体各异区别对待,缺乏统一标准。
(3)规定模糊,法院与检察院提起再审的理由规定为“确有错误”,至于何为“确有错误”刑事诉讼法没有具体规定,相应的司法解释也未涉及。
很显然,刑事再审程序尚未开始,案件还未经审理,怎可知道生效裁判已确有错误,容易造成先定后审的怪圈。
(二)刑事再审案件管辖方面存在的问题刑事再审案件的管辖欠缺合理性。
在申诉管辖上,刑事诉讼法对申诉人向哪一级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未予限制,这意味着原审法院或上级法院均有可能对原审裁判进行再审,为互相推诿留下借口,也不利于司法资源优化配置,必然增加司法公正成本。
(三)刑事案件再审程序启动中的问题刑事诉讼法规定再审程序可由法院自行启动,打破了既定秩序,不尊重当事人意愿,违背诉讼规律。
二、我国再审程序存在缺陷的原因我国的刑事再审程序存在着很多问题,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非常复杂的。
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方面:1.从认识论角度看,对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的误解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是我们党的工作原则,将其运用到刑事诉讼法中,就是要求办案人员从实际出发,调查、收集证据,依据刑法准确惩罚犯罪,不使一个罪犯逃脱法网,也不使一个无罪的人受到刑事追究。
客观地说,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对于发现案件真相、惩罚犯罪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
但是,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个“度”,超过尺度就会适得其反。
我们的司法办案人员对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存在误解,从而将刑事诉讼看成了一种绝对化的认识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就某一具体的认识过程来说,人们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之内,得到的总是相对正确的认识,这一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得到修正。
所以,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可能达到绝对的真理性,只能获得相对真理。
如果这种相对真理要得到权威的认可,就必须经过一种正当化的过程。
将这一理论放在刑事诉讼中来看,每个刑事案件的审理都是一个具体的认识过程,所以司法人员无法完全查清案件真相,只能获得相对正确的认识。
这种相对正确的认识,要想让人们心甘情愿的接受,就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它是根据充足的证据合理的推理出来的,具有高度的真实性。
第二,它是通过合法的程序得出来的,具有正当性或者合法性。
”具备了相对真理性和正当性的认识,可以被人们所接受。
我国的司法机关一味追求绝对正确的认识,从实质上说就是没有弄清楚认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从而造成国家和个人之间的纷争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与“和谐社会”要求及时准确地解决矛盾、减少矛盾的指导思想是截然相反的。
其实,刑事诉讼不仅仅是一种认识活动,它也是对多种价值目标进行选择的过程。
人们在寻求案件事实真相的同时,还要兼顾其它价值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