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相山铀矿田铅锌银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

相山铀矿田铅锌银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

相山铀矿田铅锌银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相山铀矿田位于赣杭构造火山岩成矿带南西段乐安-东乡成矿亚带内的相山中心式火山塌陷盆地中,当前是中国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田,几十年来由于单一找矿的计划经济模式,相山矿田多金属找矿没有得到重视并投入勘查研究工作,本文利用前人的资料及近几年牛头山及马口地区找矿的成果,阐述了该矿田有利的成矿地质背景、矿田地质特征、铅锌银矿化特征,并提出了下一步的铅锌银找矿方向。

标签:相山铀矿田地质特征铅锌银矿矿化特征找矿方向0引言相山铀矿田是我国业已发现的最大规模火山岩型铀矿田,其勘查研究工作历经半个多世纪,相继发现了邹家山、沙洲、居隆庵、李家岭等富大铀矿床,提交大中小型铀矿床近30个,在我国铀矿地质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现列为国家整装勘查区。

在过去铀矿勘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铅锌银矿化现象,但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并投入勘查研究工作。

近年来,在矿田牛头山地区发现了垂深近400米的铅锌银多金属矿化蚀变现象,并有较好的工业矿体,但尚未查明规模,这表明此矿田除了放射性矿产外,还存在铅锌银多金属矿的找矿前景,开展该地区铅锌银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地质背景赣杭构造火山岩成矿带位于钦杭成矿带的北东段,处在扬子准地台与华南褶皱系的过渡部位,相山矿田位于赣杭构造火山岩成矿带南西段乐安—东乡成矿亚带内的相山中心式火山塌陷盆地中,是北东向的赣杭火山岩成矿带与北北东向展布的大王山—于山花岗岩成矿带的交汇处,北东向遂川—抚州深断裂与北北东向宜黄—安远深断裂交汇部位。

该区域火成岩和构造的形成受深部地球动力学和板块俯冲动力学的双重影响,同时形成了一系列NE向展布的压扭性构造,改变了东亚前侏罗纪EW向构造格局。

紧随这期事件,东亚陆缘区发生了明显白垩纪-早第三纪的伸展减薄活动,其地球动力学背景可能是地幔柱活动引起的(李子颖,2006),在东亚陆缘火山岩带形成了一系列NE-NNE向的断陷盆地群和火山杂岩体。

铀多金属矿床的分布与这类断陷盆地的空间关系非常密切。

相山矿田所在的区域多个火山盆地发现了铀矿床及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具有相同的成矿地质背景,与我国东部中生代陆相火山活动的火山喷气-热液作用有关。

特别是與江西贵溪冷水坑铅锌银矿田同处钦杭成矿带东段,同处中生代火山盆地,火山盆内沉积了侏罗系上统打鼓顶组(J3d)和鹅湖岭组(J3e)的火山岩系,北东向及其配套断裂和燕山中期的花岗斑岩均有发育,花岗斑岩侵位于火山岩中,与金属矿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关系。

2矿田地质特征相山火山盆地地层由基底和盖层两部分组成(图1)。

基底为中元古界双桥山群变质岩(Pt2),变质岩多属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中、低变质程度。

岩性以千枚岩、片岩为主。

盖层火山岩系地层主要由侏罗系上统打鼓顶组(J3d)和鹅湖岭组(J3e)喷发相的酸性、中酸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以及沉积岩夹层构成。

打鼓顶组地层与中元古界变质岩呈沉积不整合接触或断层接触,该组的下部以正常沉积碎屑岩为主,上部以火山熔岩和火山沉积碎屑为主。

上侏罗统鹅湖岭组(J3e)是盖层火山岩系的主体,岩性岩相组合是一巨厚层状的酸性熔岩,少量火山碎屑岩及正常沉积碎屑岩,平行不整合于打鼓顶组之上。

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其次为褶皱构造。

北东向断裂主要有贺山—王龙(F Ⅰ)、芜头—小陂(FⅡ)、邹家山—石洞(FⅢ)、邹家—布水(FⅣ)、沙洲—游坊(FⅤ)。

北西向断裂有书堂—济河口、小陂—河元背断裂等,东西向构造主要有徜坑—源头—横上逆掩断层和巴泉背斜等。

相山火山盆地本身是一个大型火山机构,它所包含的火山构造成分有:主火山口和火山管道,火山塌陷构造,火山爆发角砾岩筒。

相山的岩浆岩为次火山岩,主要分布于盆地的北、东、南部,呈三个不连续的半环,岩性为次斑状花岗岩或次花岗斑岩。

它侵入充填于区域基底断裂、火山环状断裂和火山塌陷层间离张构造中。

3铅锌银矿化特征相山矿田铅锌银多金属矿化发育于矿田西部及北部地区,当前见矿较好的地段为西部牛头山地区、北部沙洲地区。

3.1构造与矿化关系断裂构造是矿田西部牛头山地区和矿田北部沙洲地区控矿的主要因素。

牛头山地区,铅、锌、银矿化带产于深部铀矿化带之下紧靠主构造(小陂—河元背断裂))介面上下盘围岩中,明显受主构造控制(图2)。

而在沙洲地区马口雷壁石矿点,银金矿化及围岩蚀变明显受位于次斑状花岗岩北、南接触带的F1、F2断裂构造及其旁侧次级裂隙控制,工业矿体主要就赋存于两构造带之中。

在仓下及贯下的银金异常也明显受F3 、F4 断裂构造控制。

火山岩层组间界面控矿。

鹅湖岭上段(J3e2)碎斑熔岩与打鼓顶组上段(J3d2)流纹英安岩是牛头山矿床赋矿主岩。

由于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在应力作用下岩层接触界面往往是构造薄弱地段,岩石容易破碎,特别是相对刚性的岩石更易产生裂隙群组,甚至破碎带,有利于含矿热液的聚集和多金属矿体的形成。

3.2斑岩与矿化的关系除产于花岗斑岩、次斑状花岗斑岩的铅锌银多金属矿与斑岩的空间关系密切外,产于碎斑熔岩、流纹英安岩的矿化也都位于斑岩附近,说明矿田铅锌银矿与斑岩有密切的空间关系。

矿田西部牛头山铅锌银矿化带产于主构造上下盘J3d2流纹英安岩及其下盘J3e2碎斑熔岩中,而在其北部、西部即有斑岩初露。

矿田北部的多金属矿化与沙洲斑岩体有着密切的赋存空间和成生时间关系,马口雷壁石矿点铅锌银矿化产于紧靠次斑状花岗岩接触带的震旦系变质岩及次斑状花岗岩之中。

3.3围岩蚀变特征铅锌矿床的成因类型和赋矿围岩千差万别,但是它们的围岩蚀变有许多共同之处,都经历了绿泥石化、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

两地区铅锌银金多金属矿化均为多次热液活动产物,成矿期热液活动及围岩蚀变的强烈程度是控制矿化的主要因素和直接标志。

离矿体较远的围岩有弱绢云母化、碳酸岩化、绿泥石化、弱高岭土化、少量长石斑晶与基质发红,偶见黄铁矿化,矿化强烈处见普遍绢云母化、网脉状碳酸盐和硅质细脉发育,脉状黄铁矿和团块状、脉状铅锌矿发育,见少量黄铜矿化和毒砂。

矿化蚀变有一定分带性。

3.4矿石类型及矿石物质成分3.4.1矿石类型在沙洲马口雷壁石银矿点的多金属硫化物矿石可分为两种类型,一为产于震旦系变质岩中的破碎带蚀变型矿石,另一类为产于次斑状花岗岩中的碳酸盐—石英脉型矿石。

在牛头山地区则仅见一类产于火山岩中的碳酸盐—石英脉型矿石,此类矿石在两地区均形成多金属矿化,石英—碳酸盐脉叠加于火山岩或次斑状花岗岩围岩的绢云母化带之上,围岩均强绢云母化,并伴有不同程度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及硅化。

破碎带蚀变岩型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毒砂、磁黄铁矿及黄铜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绢云母。

碳酸盐—石英脉型矿石中金属矿物则主要为黄铁矿、闪锌矿及方铅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碳酸盐及石英,有时伴有较少绢云母、绿泥石。

3.4.2 矿石物质成分矿田银多金属矿石的矿物成分相似,均以黄铁矿、闪锌矿及方铅矿为主。

其差异为西部矿石中还常见较多毒砂及白铁矿,黄铜矿含量很少,且均呈不混溶包体包于闪锌矿之中;北部矿石中毒砂及白铁矿仅局部可见,而黄铜矿则数量较多,常成堆聚集与方铅矿、闪锌矿等共生。

两地区矿石中,几种主要金属矿物的特征相似,其形成顺序也相同。

根据单矿物电子探针分析及化学分析结果,雷壁石矿点中多种金属硫化物方铅矿、闪锌矿、毒砂、黄铁矿、黄铜矿的Ag含量较全样高出数倍至20倍,均可称为载银矿物,其中方铅矿、闪锌矿,在矿石中数量较多,应为主要载银矿物。

牛头山地区仅据单矿物化学分析结果看,闪锌矿中Ag含量也较全样高出三倍,方铅矿中Ag含量也较全样高一些,而此两种矿物在矿石中数量多,也应为主要载银矿物。

综合原有各种分析结果所显示的银的不均匀分布特征,可以推断两区矿石中银在载银矿物中主要是以微小银矿物或小于0.5u的次显微银以质点狀机械混入物形式不均匀赋存于金属硫化物之中。

4铅锌银找矿方向探讨相山铀矿田与江西贵溪冷水坑银铅锌矿田具有相同的成矿地质背景,同处钦杭成矿带中段南侧边缘,同属火山盆地内。

与我国东部中生代陆相火山活动的火山喷气-热液作用有关。

北东向及其配套断裂和燕山中期的次火山岩体均有发育。

冷水坑银多金属矿该矿区的发现与勘探经历了从“脉带型”铅锌矿、斑岩型铅锌矿、斑岩型银矿、层控叠生型银矿和金矿等几个相互交织的阶段。

在相山矿田西部牛头山矿床深部火山岩内施工的5个钻孔中发现了品位高、厚度大的铅锌(伴生银)矿体,受断裂控制。

在成矿部位上,铅锌矿体位于铀矿体下部,因工作程度低,有关铅锌矿与铀矿时空关系不明朗。

牛头山矿床定位于近南北向河元背-小坡断裂、火山塌陷构造与东西基底断陷构造交汇附近。

矿体受河元背-小坡断裂控制。

此区侏罗统火山岩出露几乎全为上侏罗系鹅湖岭组上段的碎斑熔岩,在工程揭露中深部出露上侏罗系打鼓顶组上段的流纹英安岩。

河元背-小坡断裂与岩层组间界面交汇部位有矿脉及矿化异常,矿化幅度达400米垂深,并有多个几米厚的铅锌银矿体,银最高品位达1080克∕吨,铅锌最高品位达7%,是成矿有利地段。

距矿脉带1km紧挨河元背断裂附近发育次花岗斑岩。

在相山北部沙洲矿床的勘探过程中,发现金属硫化物与铀矿产紧密共生,并计算了伴生的Pb金属几千吨,Ag金属近10吨,往深部多金属矿化有加强的趋势,但由于以前以找铀为主,没有继续往深部探索和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

但它显示了相山北部也存在多金属矿产的潜力。

特别是沙洲斑状花岗岩体东延区段,在八十年代后期开展的找Au、Ag工作中,地化分析资料发现了包括Ag在内的多种金属元素异常带,地表工程还揭露到Ag矿体,它赋存于斑状花岗岩接触带和它北侧的石英角闪片岩与破碎蚀变带中。

后因工作调整而停止工作,未作出系统评价,但在该区的斑状花岗岩中和它的接触带、石英角闪片岩带、破碎蚀变带,以及与南侧的变质岩中都存在多金属成矿的有利条件。

因此,相山铀矿田具备了铅锌银多金属的成矿地质背景,发现多处矿体、矿化体的地质特征也表明有较好的找矿远景,特别是矿田西部的牛头山地区、北部的沙洲地区是相山矿田寻找铅锌银多金属矿突破的首选地区。

在找矿工作中要加强斑岩与多金属矿成生关系的研究,确定斑岩系的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不同斑岩的产出时间、空间、产状规模与多金属成矿的专属性。

参考文献[1]江西省乐安县相山矿田牛头山矿床最终储量报告,内部资料.[2]江西省乐安县相山铀矿田大基地规划报告,内部资料.[3]江西省乐安县相山矿田牛头山(6121)矿床最终储量报告,内部资料.[4]马口地区90年工作总结,内部资料.[5]孟祥金,侯增谦. 江西冷水坑斑岩型铅锌银矿床地质特征、热液蚀变与成矿时限地质学报,20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