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 古代社会史笔记

马克思 古代社会史笔记


马克思晚年的历史学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

人类历史上新的生产力、新的经济基础形 成和发展有两种基本的形式:
– 第一种是以社会形态相邻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得变革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应变化, 即社会发展的递进形式; – 第二种是社会发展的跨越形式,即通过跨越形 式形成的新生产力和新经济基础。
• 第一种形式单从逻辑上容易把握,而后一 种形式单从逻辑上是不能把握的,它必须 通过实证的历史研究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
摩尔根《古代社会》
• 一、家庭的发展历程及性质
• 摩尔根用这种方法,结合大量的第一手材 料,把家庭的发展分为血缘家庭、普纳路 亚家庭、对偶制家庭、父权制家庭和专偶 制家庭等五种形式或者五个阶段。
摩尔根《古代社会》
• 一、家庭的发展历程及性质
• 摩尔根认为前四种家庭的发展过程,主要 是自然选择(204页、214页)和社会风俗 习惯起作用的结果,而专偶制家庭的出现 则应归因于财产的作用(197、198页), 即专偶制家庭是社会制度的产物,是随着 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马· 科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 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
• 二、“非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发展前景
• 俄国当时的历史环境:一方面,不像东印度那样, 是外国征服者的猎获物;另一方面,俄国土地的 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俄国农民也 习惯于劳动合作,这样,土地公有制就使它有可 能直接地逐步把小土地个体耕作变为集体耕作。 此外,俄国农村公社与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资 本主义生产同时存在。因此马克思提出俄国有可 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 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
马· 科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 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
• 马克思还指出了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随着土地 划分的不平等现象的出现,以及住宅周围土地包 括与此相连的田地的私有,随着“远支的后代和 新来的移民”对等级确定份地的制度的威胁与破 坏,包括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强夺与殖民, 农村公社中人们与土地的先前关系遭到了破坏, 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氏族原则的瓦解以及公社 土地占有制的解体”
• 马克思指出,他的关于资本主义的产生的 历史必然性的理论“明确地限于西欧各 国”;古老国家的社会发展规律问题只能 根据各自国家的历史特点做出判断”。
马· 科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 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
• 二、“非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发展前景
•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俄国的农村公社具有 天生的二重性,即集体原则与私有原则并 存,使得俄国的前景有两种可能:“或者 是私有原则在公社中战胜集体原则,或者 是后者战胜前者,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 历史环境”。
对跨越资本主义发展的卡夫丁峡谷的一种解读
• 从内容上看 • 1、达到保证社会劳动生产率极高度发展同时又保证人类 最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并非注定要走一条道路; • 2、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与“多”的辩证统一,五种 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理论只是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整 体结构上,在各个民族、国家以及各个社会的相互作用和 交往中才得到体现,并非必然地、依次地在一切民族、国 家的历史进程中重复出现; • 3、东方落后国家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有可能跨域资 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必须与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和“享用资本主义的一 切肯定成果”以及东西方革命“互补”,而不能离开生产 力的发展来侈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摩尔根《古代社会》
• 一、家庭的发展历程及性质
• 摩尔根发现:“家庭是一个能动的要素,他从来 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由较低级的形式进到较高 级的形式。反之,亲属制度却是被动的;它把家 庭经过一个长久时期所发生的进步记录下来,并 且只有当家庭已经根本变化了的时候,它才发生 根本的变化”。(208页) • 这就是说,可以通过亲属制度反观家庭的发展史。
马· 科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 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
• 一、农村公社的地位,特点及解体
• 《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 一书,对美洲印第安人以及墨西哥、秘鲁、印度、 阿尔及利亚等地的留有原始社会痕迹的公社制度 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引起了马克思的关注,并使 马克思修正了自己的部分观点。
摩尔根《古代社会》
马· 科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 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
• 二、“非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发展前景
• 马克思最后指出,由于俄国公社的特殊性,“要 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并且“如果 革命在适当的时刻发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切 力量集中起来以保证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那么, 农村公社就会很快地变为俄国社会复兴的因素”, 这种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 • 马克思对俄国农村公社特点的分析,为整个东方 社会乃至一切落后国家的发展指出了一条符合自 身实际的道路。
小论文
• 晚年多病的马克思,放下了《资本论》的写作和 出版工作,将研究的重心转向了东方,形成了跨 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新设想,丰富了其 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 • 请联系马克思进行这一研究的历史背景,理论目 的,取得的成果,及其与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实践 的关系,自拟题目写一篇小论文,600字以上。 • 要求,论题明确,论点鲜明,准确,结构清晰, 论述合理,论据充分,语言准确。
• 1881年2月俄国革命家查苏利奇来信询问 《资本论》中所阐述的社会发展理论是否 适用于俄国的特殊条件,(在俄国农村公 社仍是广大农村的经济组织形式)。马克 思在回信中详细阐发了“非资本主义 国家” 的社会发展前景问题。
马· 科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 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
• 二、“非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发展前景
对跨越资本主义发展的卡夫丁峡谷的一种解读
• 从方法论上看: • 1、破除了“西方中心论”,打破了社会主义道路上的 “西方模式论”,揭示了东方在这个问题上共性制约下的 个性。 • 2、突出了对外交往在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中的重要作用,坚决反对“地域封闭共产主义”,主张建 立“开放性社会主义”。 • 3、强调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可以超越,但是资本主义创 造的巨大生产力和发达的商品经济等不能超越,看到了社 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机制的兼容性以及通过世界市场吸取资 本主义“肯定成果”的必要性。 • 这三个观点构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 思想源头。所以,很有价值,值得继续研究。
马· 科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 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
•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马克思就一直关注、研究 东方社会。当时研究的基本结论是:东方的农村 公社是世界各地以不同方式经历的一种社会形式、 可以作为人类社会的起点。 • 也就是说马克思把东方的农村公社看做是人类社 会历史的起点。 • 但通过阅读《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 进程和结果》 ,马克思发现:农村公社“存在着 公社土地占有制并且同时产生了私人土地所有制 的痕迹”。
马克思晚年致力于古代社会史研究的原因
• 外在原因:理论被曲解
– 唯物史观创立后,被一些人理解为 “历史哲 学”; – 在另一些人那里有被理解为“经济决定论”; – 在另外一些人那里有被曲解为“西方中心论”。
马克思晚年致力于古代社会史研究的原因
• 马恩自身的原因:
– 方法论上,当年在制定唯物史观理论的早期, 主要是受黑格尔逻辑方法的影响,即选择事物 的典型形态逻辑地推导出它以往的低级形态。 实证的方法有所欠缺。 – 内容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命题的侧重点是注重生产 力或经济基础的作用方面,而没有标明新的生 产力或经济基础在历史上是怎样形成的。而这 一问题单纯依靠逻辑不能解决。因为人类历史 发展的复杂性,必须依赖于实证的史分析研 究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所以要深化和完善唯 物史观,就必须深入地研究人类历史。
• 这样马克思的史学研究,就从无阶级的民族组织 到奴隶社会,直到以当时的资本主义典型形态— —英国的社会发展,作了实证的研究。 • 《民族学笔记》是马克思史学研究上的第一次深 化。《历史学笔记》(共计180万字)是马克思 史学研究的第二次深化,标志着马克思史学研究 的完成。 • 在这些笔记中,人们发现马克思晚年理论研究的 重心转向了东方。
第八讲 古代社会史笔记
马克思
马克思的史学研究简介
• 第一个时期:与《资本论》的写作有关, 是对现代西方历史,特别是英国历史的研 究; • 第二时期:是以《民族学笔记》(人类学 笔记)为特征的对“古代社会”的研究; • 第三个时期:是以《历史学笔记》为标志 的对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前 期发展史的研究;
马· 科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 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
• 二、“非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发展前景
• 马克思吸收了科瓦列夫斯基关于农村公社的观
点,但是反对把东方社会和欧洲社会进行对比, 认为东方社会具有独特性。
马· 科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 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
• 二、“非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发展前景
• 一、家庭的发展历程及性质
• 马克思在摘录中,对《古代社会》的原有结构安 排进行了调整,把原有的“从生产技术的发展到 政治观念的发展再到家庭形式的变化和私有制的 产生”的结构,调整为“从生产技术的发展到家 庭形式的变化再到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的结构, 纠正了摩尔根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体现了历史 唯物主义对史前社会发展包括国家的产生的基本 观点。
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跨越理论的研究
• 1、对于无阶级的原始民族向有阶级的奴隶制的跨越 发展,主要体现在对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所做 的摘要中。 • 2、对于奴隶制的跨越发展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 态》中对非洲北部迦太基等古国进行了典型分析。 • 3、对于封建制的跨越发展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 态》和晚期的《历史学笔记》中进行了研究。 • 4、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跨越问题,马克思重视对美 国历史的研究。 • 5、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跨越问题,他结合了俄国的 实际,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的东 方大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新设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