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稻+蛙生态种养技术模式

稻+蛙生态种养技术模式


二、蛙苗放养 (一)根据水稻与蛙的生长周期的衔接情况,在 4月中旬放置规格整齐的蝌蚪幼苗,放养密度一般 为10万尾/亩。外购苗采取充氧打包的方式运输; (二)在水稻秧苗返青扎根后 10-20天,选晴天 早晨或傍晚放养幼蛙。选体质健壮、无病无残、 大小一致,个体体重约20g的幼蛙,投放15000尾 /亩。投放后先圈养约 1 周时间,以有利于蛙适 应稻田环境,提高存活率。
3、雌雄鉴别
(三)产卵池、孵化池 产卵池面积 200平方米为佳。其中在池当中修建宽1.8m,深度0.35m孵化
池。池内要保持清洁,不能有任何污染,同时要保持安静,否则会影响亲蛙 产卵和受精卵孵化。场地建设不同孵化池也有所不同设计要求。
(四)蝌蚪池、变态池 采斜坡式,高低落差0.25m-0.35m左右,这样,池子随着蝌蚪变态而逐渐降
低水位,落出部分陆地供已变态的幼蛙栖息。
孵化生产过程
当水温上升到16℃以上时要作好繁殖前的准备,也就是将产卵池、孵化池 进行消毒,而后注入清水,然后调节好水温。一切准备好后即可将青蛙放入 产卵池,移出时先用5mg/L的高锰酸钾药浴5分钟。产卵池水位保持在0.2米, 水温在20℃以上。
正常情况青蛙进入产卵池后2天一天就可以抱对产卵,若青蛙成熟较好、气 温较高,常常是在青蛙进入产卵池后2小时-16小时就全部产卵。产卵池每天 上午8点以后要注意观察,当卵团充分吸水膨胀就捞出移入孵化池。受精卵孵 化时最适温度20-28℃,要有充足的氧气,在孵化时最好让受精卵浮在水中, 如果沉入水底,要将受精卵移动,以免与池底粘连,导致底部的受精卵缺氧 而影响孵化率。
青蛙的生物学特点
青蛙又名黑斑蛙,它们在分类上属于两栖动物。由于皮肤裸露,不能有效 地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因此它们一生离不开水或潮湿的环境,怕干旱和寒 冷。所以大部分生活在热带和温带多雨地区,分布在寒带的种类极少。它们 几乎都是消灭农田害虫的能手。
青蛙肉质细嫩、脂肪少、糖分低,富含蛋白质、钙、磷、铁、维生素A、B 族维生素、维生素C及多种激素。
稻+蛙生态种养技术模式
提纲
一、稻 + 蛙生态种养的意义 二、青蛙生物学特点 三、常见水稻品种的选择 四、稻 + 蛙种养模式的技术要点 五、稻 + 蛙种养模式的效益分析
养殖许可证
传统捕捉青蛙的方法已经难以满足 人们的需求,加上青蛙作为国家二级保 护动物,消费者也难以从正规渠道品尝 到青蛙肉,并且从非正规渠道得到的青 蛙品质往往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因此, 国家出于满足老百姓的需求与保护野生 青蛙的双重需要,于1991年制定了青蛙 养殖相关法律,要求从事驯养繁殖野生 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取得《国家重 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
一、青蛙常见种类
二、青蛙的生活习性
(一)栖息环境 多栖息于阴凉潮湿的湖泊、小溪、沟道、池塘等水域;有群居、穴居的
习性。 (二)活 动
觅 食:在浅水或离水不远的潮湿陆地进行。 冬 眠:水温10℃以下,潜入水底冬眠,3月开始活动觅食。 (三)食 性 青蛙蝌蚪期以浮游生物、人工饲料(杂食性)为食;自然界的幼、成蛙则 以蚯蚓、泥鳅以及一些小型蛙等为食;其生长适宜水温范围为15-30℃;最适 21-30℃(6-9月);青蛙食量较大,但是耐饥能力强。
三、幼蛙、成蛙养殖 养殖池的一端略高于另一端,便于排水清洗。养幼蛙时较高的一端可不
淹水而作饵料台使用,池深0.5m左右,但四周要有高1.2m的养殖围网,围网 应向池内90度稍倾斜以防逃逸。
四、养殖管理 (一)投放饵料做到定点、定质、定量。饵料主要为颗粒饲料,根据气候条 件进行饵料的增减。投喂时间一般在每天早晚进行。饵料一定要均匀投放在 饵料台上,不能随意洒在水中。 (二)白天尽量不要打搅青蛙正常栖息活动。一但产生应激反应,可能会导 致青蛙的各种不适而出现歪头病等顽疾。所以平常不要随意捕捉青蛙。青蛙 捕捉上市应该在晚上进行。 (三)经常检查围网是否牢靠,田埂是否有漏洞,及时防范白鹭、黄鼠狼、 蛇等蛙类天敌。下雨天注意做好防洪、防逃工作。
(四)青蛙的生长周期
三、水稻品种的选择
一般可供选择优质水稻品种有玉针香、 湘晚籼 17号、玉柱香、农香18、农香32 和湘晚籼12号等主推品种。或选用抗病 抗虫性强、农艺性状好、生育期适中的 优质粳稻品种,如“苏香粳1号”“花 优养模式的技术要点
一、稻田工程 (一)稻田改造
般为0.6米×1.2厘米;按照每箱青蛙养殖设计产量,蛙池四周的围沟上一般 要求设置 4-6个喂食台。喂食台高出蛙沟 3-5厘米。
(三)围网与天网 田块四周建好围网,一般用10-20 目
的网片,按实际养殖面积进行围栏;围 网埋入田中约 20 厘米,地面上保留 1 米-1.5 米高;另外在养殖区每隔 1.5 米-2.0米用桩(钢架)支撑固定,上方 搭好天网,天网每隔 5-8 米设置 1 根 支架,天网支架高为1.8-2.0 米。做好 防范蛙外逃和天敌进入的措施。
养殖许可证
“稻 + 蛙生态种养”的意义
一是在传统稻田种植体系中,人们通过滥捕自然生长的稻田青蛙让蛙 肉进入餐桌,这导致稻田生态系统中青蛙数量急剧减少,造成稻田害虫数 量增加;二是为了防治病虫害滥用滥施农药, 进一步削减了稻田系统内自 然生长的青蛙数量,对稻田系统生态平衡造成破坏。
因此进行青蛙人工养殖是解决供需矛盾、保护青蛙资源的必由之路。
青蛙人工繁殖技术
青蛙人工繁殖技术
(一)种蛙池建造 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养殖面积为5-50米2 ,水陆2∶1;水深:0.3-1米。
陆地上保留杂草等;有防逃围栏,一般以尼龙网1.5米高,入土15-20厘米为 宜。 (二)种蛙的选择与培育
1、亲蛙选择 亲本为2 龄、体格健壮、活泼善跳、无病无伤、50g以上的个体。 性比 为1∶1;选种时间在头年秋季进行。一般青蛙留种只能以两年为限。 2、亲蛙的培育 可以引进亲蛙,也可以留种繁殖。留种繁殖可以在头年秋季进行,注意生 长没有达到规格的池塘存蛙不要留到来年再进行饲养,只能留当做饵料来饲 喂亲蛙。
应选安静、进排水方便、便于管理之稻田,面积以200平方米起。 平整 田块,将田埂夯实加固,保持田埂高度高出稻田平面0.3米-0.5米,埂宽0.3 米-0.5米,要求不漏水、不渗水。搞好蛙沟开挖,一般采用四周挖沟的方式。 沟宽 0.4米-0.8米,沟深 0.3米-0.5米。
(二)采食台 采食台是青蛙采食的重要场所。采食台一般采用木框纱窗结构,面积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