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卷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共34分)一、(6小题,19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A.狡黠.(jié)跻.身(jī)恻.隐(cè)怏.怏不乐(yàng)B.荫.蔽(yìn )阔绰.(chuò)妖娆.(ráo)戛.然而止(gá)C.粗糙.(zào)剽.悍(biāo)干涸.(hé)奄.奄一息(yān)D.栈.桥(zhàn)躯壳.(qiào)氛.围(fēn)呱.呱坠地(g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A.相提并论因地治宜鞠躬尽瘁一筹莫展B. 出谋划策变幻莫测走头无路融会贯通C. 成群结队责无旁贷无暇顾及脍灸人口D. 一视同仁谈笑风生陈词滥调明眸善睐3.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3分)A.登上市郊南山,举目远眺,只见青山如屏,绿水如带,令人心旷神怡....。
B.自从校长提出“读书工程”以来,全校师生趋之若鹜....,读书蔚然成风。
C.叶圣陶先生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这次去苏州浏览了几个园林,果然觉得名不虚传....。
D. 9月7日上午,日本海上保安厅在钓鱼岛海域以所谓“妨碍执行公务嫌疑”逮捕了船长詹其雄,这一恣意妄为....的举动再次激怒了中国人民。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我国古代货币是历史上留存至今数量最丰富、内容最多的实物资料。
B.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视野。
C.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要讲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D.在目前干旱天气的影响下,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作物严重欠收。
5.下列对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骆驼祥子》的作者是老舍。
小说讲述的是人力车夫祥子在北京拉洋车的艰辛生活和悲惨遭遇的故事。
B.《水浒》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小说描写了梁山好汉从起义到兴盛再到失败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C.《童年》是高尔基写的自传体小说,它讲述的是阿廖沙从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D.《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法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
小说讲述的是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等地的经历。
6.依照画线的句子,续写下一个句子,与画线的一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4分)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
二、(2小题,15分)7.古诗文默写(10分)(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 (4分)A.受任于危难之际,奉命于败军之间,尓来二十有一年矣。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生后名。
可怜白发生!D.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篷。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E.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F.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74分)①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不见曦月。
(郦道元《三峡》)②问君何能尔?。
(陶渊明《饮酒》)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诗经·蒹葭》)④忽如一夜春风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⑤_____ _________ ,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⑥,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晏殊《破阵子》)(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说明:①题为必答题,2分。
②题为加分题,2分。
加分后第7小题不超过10分。
]漫步于古诗苑,你能感受到诗人的恋乡思亲情结。
王湾在北固山下,看到大雁飞过,不由吟咏道:“?”;在春夜的洛城,李白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的曲调,不禁感叹:“,”。
8.根据课本,解释下面文言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5分)(1)其一犬.坐于前。
(《狼》)(2)高可.二黍许。
(《核舟记》)(3)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唐雎不辱使命》)(4)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5)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共56分)二、(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
陈涉世家(节选)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广故数言欲亡.而戍死者固.十六七A B暮而果大亡.其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祭以.尉首功宜为王.C D以.衾拥覆大楚兴,陈胜王.10.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11.请仿照示例,在【甲】文中找出陈胜所做的三件事,并简要说明陈胜作为领袖人物所具备的素质。
(3分)示例:助广杀尉——善于把握时机1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2分)(2) “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4分)四、(9小题,40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4题。
尽管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国际上主流科学界认为地震还无法准确预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在地震预报上的畏首畏脚和无所作为。
欣喜的是,玉树地震后有关专家建议,我国应在不放弃研究地震预报的同时,不断加强地震多发区域的地震台网建设,逐步建立地震早期预警系统。
地震预报与地震预警虽一字之差,但反映的可能是两种思维和行为方式。
如果认为地震预报不准确而不去做,是一种保守和畏难观念。
然而,即使认为地震预报目前难以做到,但并不停止探索的脚步,而是尝试着有所作为,这是科学的和发展的观念。
地震预报是在地震尚未发生之前告诉人们何时何地将发生何等规模的地震,而地震预警是地震发生时或发生后,利用距离地震发生的最近的地震台快速确定地震的基本信息。
在地震波还未到达另一个可能遭到破坏的地区时,告知当地人们采取应急措施。
这是一个时间差的问题,科学技术是可以做到的。
日本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成功的实践。
2008年6月14日上午8点43分,日本东北部的岩手县和宫城县等地发生里氏7.2级地震。
日本政府称,他们提前10秒在日本部分区域实现了由电视等媒体发布的地震预警。
日本研发的一套“紧急地震速撤系统”正是通过时间差来对地震做出预警。
地震发生时,一般是破坏力较小但速度较快的地震波(简称P波)先活动,接着就是破坏力大但速度慢的地震波(简称S波)出现。
两种震波之间存在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差。
日本研究人员使用仪器探测出P波后,迅速发出预警。
在S波来临之前,人们可以得到几秒到几十秒的宝贵逃生时间,而且,利用这几秒十几秒的预警时间,可通过自动装置暂停煤气、电、水、核电站、化工厂等的运行,避免次生灾害发生。
当然,我国与日本相比在地震预警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如首都地区以外区域的台网密度和监测力度还非常不足,技术上也存在局限性等,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去尝试和探索。
地震是我们面临的庞大的未知世界的一部分。
今天,人类对其探索还谈不上照亮了一个点或几个点。
但是,正如法布尔所说,如果我们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移动探索之灯,随着一小片一小片的客观世界被认识清楚,我们最终也许能将地震成因的整体面貌的某个局部拼制出来,因而有可能从地震预警走向地震预报。
13.下列各项中,对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4分)A.该文的说明对象是“地震预报”与“地震预警”。
B.文中用了相当多的文字,着重说明了“地震预警”。
C.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少而精,只有“举例子”。
D.文中举“日本提前10秒发布地震预警”和“日本研发的‘紧急地震速撤系统’”的例子,作用是用具体的例子说明地震是可以成功预警的。
14.下列各项中,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文意不符的一项是(4分)A.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目前科学还无法准确预报地震。
B.地震预警是一个时间差的问题,目前科学技术是可以做到的。
C.日本研发的“紧急地震速撤系统”,在地震发生时,可最先测得的地震波是S波。
D.玉树地震后,专家建议现阶段我国应在不放弃研究地震预报的同时,逐步建立地震早期预警系统。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17题。
拯救世界上最美的语言①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汉语和汉语写作饱经磨难。
没有一种语言像中文那样,在这一百多年来经历了如此重大的变革。
从晚清效仿日本明治维新的“言文一致”运动开始,汉语经历了“五·四”白话文运动、推行世界语、汉字的拉丁化、语言大众化和解放后的繁体字简化方案、80年代的电脑化挑战等。
以致作家白先勇总结现代汉语的命运时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
”②汉语的危机来自英语、拉丁文的冲击。
现代汉语严重欧化,当代中国作家几乎都走在一个介乎“欧化”的中文与被中文化的带翻译腔的“西文”之间的“中间道路”上。
创作界如此,而批评和理论界也难以超拔。
一百多年来,我们学术话语“西化”色彩浓重,从概念、范畴到理论命题,都很少使用传统古典文论的东西,出现了“失语”的症状。
③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使汉语祸起萧墙。
很多作家对汉语不够尊重,作品中充斥着一些污秽、暴力的语言,传播着没有道德的内容,损害了汉语写作的尊严。
这种妥协甚至投降,使得汉语文化的被颠覆来得更直接、更容易。
④汉语危机还来自“全民学英语”热潮的冲击。
一位学者曾经作过一项统计,在“社会•文化”网点下的120多个讨论本国文化的小组中,中国是最大的放弃本国文字而使用英文的国家。
一个以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互联网讨论组,本来应该使用汉语,然而多年来也一直是以英语为工作语言。
⑤网络语言向现实生活的渗透也是汉语出现危机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