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3工程系统规划内容重点记忆版

03工程系统规划内容重点记忆版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01 绪论供电、供热、给水、排水、燃气、通信、防灾、环境卫生工程、工程管线综合。

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本城市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规划期内各项工程系统的设施规模、容量,科学布局各项设施;制定相应的建设策略和措施。

02城市供电工程系统规划用电量预测用电量——KWh 用电负荷——KW、MW 电压等级——KV、V 发电厂规模——万KW 变电所容量——KVA、MVA由电量入手,电量——市内各分区的负荷预测由负荷密度入手(市区各分区现有的负荷密度)=年供电量/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kWh/人*年)分类综合用电指标——根据用地分类制定用电指标(W/m2)单项建设用地供电负荷密度指标——编制新兴城市总规或新建分区时,规划范围内主要的居住、公共设施、工业三大类用地选用的指标单位建筑面积负荷密度指标——编制城市详细规划时,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三大类建筑采用的指标供电电源规划水电厂——一般不布置在城市内部、资源要求高、运行有变化、基本无污染核电厂——一般不布置在城市内、无资源要求、运行稳定、基本无污染但有一定危险性中小城市一般应考虑从大系统中受电,大中城市应组成多电源供电系统,一般考虑适量火电厂电源,大城市应建设有一定容量的主力发电厂:按功能分——①变压变电所:低压——高压——升压变电所(通常发电厂的变电所)高压——低压——降压变电所(一般城区内的变电所)②变流变电所:直流——交流或交流——直流(整流变电所,长距离区域性输送)构造形式分——屋外式、层内式、地下式、移动式职能分——①区域变电所——为区域性长距离输送电服务②城市变电所——为城市供、配电服务(500kV、330kV、220kV)——区域性变电所、(110kV、35kV、10kV)——城市变电所22靠近负荷中心,使热负荷和电负荷的距离经济合理,以便缩短热管道的距离。

②尽可能接近燃料产地,靠近煤源,以便减少燃料运输费,减少国家铁路运输负担。

③电厂铁路专用线要尽量减少对国家干线的影响。

④电厂生产用水量大,应靠近水源。

⑤贮灰场容量满足要求。

⑥充分考虑出线条件,留有适当的出线走廊宽度。

⑦满足环保要求,有一定的防护距离。

⑧有良好的地质条件,地势平坦。

②工程地质条件良好,地耐力高,非地质断裂带。

③有较好的交通运输条件②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地方 ③用水量大④有足够的用地面积及留有发展余地 ⑤地势平坦 ⑥不能选在地震带 ⑦便捷的交通条件⑧考虑防洪、防御、环境保护等条件 ②便于各级电压线路的引入和引出 ③工程地质条件良好④地势高而平坦(110-500kV 标高100年一遇的水位以上,35kV 标高50年一遇的水位处) ⑤交通运输方便⑥不设在空气污秽地区,否则采取防污措施或设在污染的上风向 ⑦有充足的生产及生活水源 ⑧不占或少占农田 ⑨考虑对邻近设施的影响供电网络规划500kV 、330kV 、二次送电电压:110kV 、66kV 、35kV高压配电电压:10kV 低压配电电压:380V/220V2006 2②多回线式③环式④格网式⑤联络线:不接负荷,只作平衡作用中等城市:多电源、高压采用环状或半环小城市:单电源、高压采用多回线放射式②保留安全距离,留出足够的高压走廊③不得穿过城市中心区和人口密集区④减少与其他工程的交叉,避免互相影响⑤尽可能选择不拆迁或少拆迁房屋的路线⑥尽量不穿越林木密集区,减少树木砍伐⑦不宜设在易被洪水淹没区或地质构造不稳定区⑧远离空气污浊区和有爆炸危险的危险区⑨较少线路转弯次数,适合的经济档距(杆距)选定城网变压层次和电压等级计算各级变电所的容量(容载比)推算各级变电所的数量(单个变电所的合理容量)选定城网布局形式布局各级变电站所03城市燃气工程系统规划负荷预测J、kJ、MJ、cal、kcal体积和重量:m3、万m3、kg、t热值:MJ/N m3、MJ/ kg压力:Pa、k Pa、M Pa人工煤气质量指标:低热值大于14.65 MJ/N m3(3500kcal/N m3)②现有气源状况③城市环境④主要用户性质⑤城市的规模、交通条件、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气候条件等、液化气(使用灵活)、天然气(前景广阔)、分类加和法(详规)、气化率、用气指标、用气比例、燃气热值、月高峰系数要区分有无使用液化气,瓶装液化气居民用户比管道供燃气用户用气量指标低10%-15%不必考虑人均用气量指标的年增长K1=该月平均日用气量/全年平均日用气量。

K1取1.1~1.3Q=Q a K m/365+Q a(1/p-1)/365Q a=居民生活年用气量(m3或者kg)、p=生活用气量占总用气量比例、K=月高峰系数Q a=q·n/H n——人数,H——燃气低热值q——人均用气定额(无燃气热水器2700MJ/人*年,有燃气热水器5320MJ/人*年)气源规划主气源设施水煤气厂、油制气厂——产量可调、热值偏高或偏低,一般作为调峰气源2(一般布局在城市边缘,要求足够的防护空间,良好的交通条件和邻近协作企业)分供应设施——液化石油气气化站、混气站,用于液化石油气的管道供应 分供应设施——液化石油气瓶装供应站,用于液化石油气的瓶装供应(供应基地布局在城市边缘或外围,要求足够的防护空间、地势平坦开阔、最小风频上风向,良好的市政设施,远离重要设施,留有扩建余地。

气化站和混气站位于负荷中心,要求足够的防护空间和平坦开阔的地势)天然气储存基地——位于城市边缘或外围,储存、净化、调压运入或输入的天然气,供应城市管网(天然气们站要求临近长输管线,有足够的防护空间。

天然气储存基地要求临近长输管线或有便利的交通条件(铁路、码头),有足够的防护空间。

)Q=Q a /365 水煤气(机动气源):Q=Q a /365·K m输配系统规划:燃气输配站——作用:调峰、混气(使多种燃气进行混合)、燃气加压规模:按工业和民用用气比例确定储气系数(储气量占计算月平均日供气量的比例) 布局:对置、考虑防火要求、交通、供电、供水和供热条件 燃气调压站——作用:稳压、调压 规模:十几平米布局:按服务半径(500米左右)、负荷中心、避开人流密集区、保证防护距离 液化石油气瓶装供应站——作用:供应瓶装气规模:数百平米布局:负荷中心、服务5000~7000户,服务半径不超过0.5~1km ,交通条件、安全距离二级管网系统 三级管网系统 混合管网系统:自身条件:供气的可靠性,供气的安全性,供气的适用性,供气的经济性;综合条件:气源的类型,城市的规模,市政和住宅条件,城市的自然条件,城市的发展规划:高压——城市边缘,注意安全防护,双线输气,尽量缩短用户支管长度,不得连接用气量很小的用户中压——市内非繁华的干道上,靠近调压站,边长2~3km ,注意安全防护(重载车道问题),干线双线 低压——边长300米左右04城市供热工程系统规划22负荷预测kW 、MW 供热能力——MW 、t/h:集中供热——优点:用户便利、供热量大、有力环保 缺点:投资大、维护困难 分散供热——小系统、投资少、灵活多样:按用途分——采暖通风热负荷、生活热水热负荷、生产热负荷按性质分——居民热负荷、工业热负荷按时间按规律分——季节性热负荷、全年性热负荷以民用负荷为主的系统应考虑供应热水和供冷(联供) 集中供热普及率应根据城市供热条件和经济实力决定1.主要的方法是指标概算法,即根据采暖通风热指标和生活热水热指标匡算这部分的负荷,再根据生产热负荷在总负荷中的比例来计算总负荷。

2.平均热负荷与最大热负荷:平均热负荷用于决定主热源规模。

一般提供的热指标均为平均热指标,根据平均热指标计算的热负荷为平均热负荷,计算最大热负荷应运用平均负荷系数。

3.冷负荷可按采暖通风负荷的1.5倍考虑。

采暖:Q=q ·A ·10-3 (Q 采暖热负荷,q 采暖热指标,A 采暖建筑面积)供热热源规划:热电厂——供热量大、同时供电、系统投资多、供热对象多、要求有较稳定的负荷,一般作为城市主热源。

区域锅炉房——供热量较大,系统布局和供热能力根据用户使用情况确定,一般作为城市内一定区域的主热源,也可作为热电厂供热系统的辅助热源。

②靠近负荷中心 ③方便的水陆交通条件 ④良好的供水条件 ⑤妥善解决排灰条件 ⑥方便的出线条件 ⑦一定的防护距离 ⑧供热半径4-5km②良好的交通条件③良好的出线条件④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向⑤有利于凝结水的回收⑥供热半径3-5km:热电厂:供暖平均负荷——供暖最大负荷——最大总负荷及供暖负荷与工业负荷之比——热化系数——热电厂供热能力和辅助热源供热能力区域锅炉房:供暖平均负荷——供暖最大负荷——最大总负荷——区域锅炉房供热能力平均负荷指标:最大小时热指标*平均负荷系数=平均热指标热化系数:热电联产的最大供热能力占供热区域最大热负荷的份额供热管网规划:按热源与管网关系分——区域式、统一式按输送介质分——蒸汽管网、热水管网、混合式管网按平面布置分——枝状管网、环状管网按用户使用分——开式、闭式按敷设管道数分——单管制、双管制、多管制:一级管网(热源——热力点和部分大型工业用户)——热媒为蒸汽二级管网(热力点和部分大型工业用户——用户)——热媒为蒸汽和热水地下敷设——有沟(通行地沟、办通行地沟、不通行地沟)、无沟②管路可选择次干道③少穿越道路进行供热④与其他管线之间有必要的距离05城市通信工程系统规划电话需求量预测50%,中期为80%,远期为85%通信设施规划A,人口——人口密度——服务半径——局所数=A/3.14·r2 2——户数——住宅电话量——总电话量——电话局数端局——县级长途局——地级长途局——省级长途局——大区长途局——国际局 电话交换网基本结构:网状网——规模小,局数少分区汇接——分区单汇接(传统汇接方式),分区双汇接(网路规模大,局所数量多) 全覆盖——中等规模的本地网06城市给水系统工程规划用水量预测Q=Nqk (N ——规划末期人口,q ——规划期限内的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单位万m 3/万人·d ,取1,k ——规划用水普及率)分类加和法(详规)m 3/年=平均日指标m 3/d*365 确定给水设施规模——最高日用水量m 3/d 确定管网管径——高峰小时用水量m 3/h给水水源规划开源节流。

用好现水,开发新水,分质供水,回用污水 100m ,上游1000m 至下游100m 水域②重视对水资源的可靠性进行详细勘查和综合评价 ③充分考虑水资源对城市发展规模的制约作用 ④城市产业结构与布局必须与当地的水资源条件相适应 ⑤应考虑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⑥认真分析缺水原因,考虑走内涵发展之路,努力通过自身解决缺水问题 ⑦城市水源规划应有长远考虑②城市当地水资源濒于枯竭或受到严重污染而不能使用时,可考虑远距离引水或跨流域调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