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文明视角下浙江创意农业发展模式选择_杨良山_朱奇彪_何海.

生态文明视角下浙江创意农业发展模式选择_杨良山_朱奇彪_何海.

32第 56卷 2015年第 1期收稿日期 :2014-11-18基金项目 :浙江省重点软科学研究项目 (2013C25088作者简介 :杨良山 (1969- , 男 , 湖南冷水江人 , 副研究员 , 从事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研究工作。

E-mail :66379852@qq. com 。

文献著录格式 :杨良山 , 朱奇彪 , 何海玲 , 等.生态文明视角下浙江创意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J ].浙江农业科学 , 2015, 56(1 :32-37.DOI :10. 16178/j.issn. 0528-9017. 20150109生态文明视角下浙江创意农业发展模式选择杨良山 1, 朱奇彪 1, 何海玲 1, 吴伟昉2(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 浙江杭州 310021; 2.缙云县农业局 , 浙江缙云321400摘要 :本文分析了浙江发展创意农业的有利条件 , 提出发展浙江创意农业可以选择的几种典型模式。

发展创意农业 , 推进生态文明 , 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 遵循生态规律 , 综合利用各种现代新技术 , 更好地完善农业生态系统 , 优化生态系统服务 , 实现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创意农业 ; 生态文明 ; 模式中图分类号 :F 320. 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0528-9017(2015 01-0032-06发展创意农业 , 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 通过全面、系统和科学的设计 ,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 , 走出一条低消耗、少排放、高产出、能循环、可持续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 促进形成生产活动与自然界和谐一致、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高级形态的农业文明境界 , 其实质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为依托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

1生态文明视角下创意农业的内涵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创意农业 , 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 , 以创意为纽带 , 以动植物自然生长习性为依据 , 充分融合现代工业、农业、信息、艺术等产业的先进技术要素 , 遵循生态规律 , 不断完善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 , 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文化服务协调发展 ,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农业形态。

2浙江发展创意农业的必要性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五位一体”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总布局。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 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 健全国土资源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长期以来 , 浙江农业依赖于资源高强度开发 , 当前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投入品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等严峻挑战。

发展创意农业 , 对于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 推动农业投入方式、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转变 , 大力推进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建设 ,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 有效化解农业安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 促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 ,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浙江发展创意农业的有利条件浙江山川秀丽 , 风景优美 , 素有“ 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文物之邦、旅游胜地” 之称。

改革开放以来 , 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团结奋斗、开拓创新 , 通过实施“ 八八战略” “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 总战略 , 为全省大力发展创意农业 , 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3. 1创意资源条件比较优越浙江南北跨 4个纬度 , 南北之间存有明显的热量差异。

浙江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 , 受海拔高度的影响 , 存有明显的垂直分异规律。

土壤、植被和农业布局变化多样 , 有 3个比较明显的农业高度层。

浙江东面临海 , 陆上多丘陵山地 , 农业受地貌的影响十分深刻 , 拥有沿海海洋岛屿类型、沿海平原类型、河谷盆地类型、丘陵山地类型等 4种农业类型。

整体上看 , 浙江地处亚热带 , 气候温和湿润 , 四季分明 , 地势西南高 , 东北低 , 地貌多样 , 物种资源丰富 , 据统计 , 目前已登记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有 450多个品种 , 已知植物 3800多种 , 有中国的“ 东南植物宝库” 之称。

3. 2创意思想基础十分雄厚“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 既是浙江发展的经验 , 也是今后浙江发展的总体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 , 浙江各地依托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经济条件 , 克服人多地少、自然资源紧缺等不利因素的制约 , 紧紧围绕“ 市场” , 全面依靠“ 创新” , 走出了一条独特而富有成就的现代经济发展道路 , 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意经济。

资源总量小 , 但全省有 120多个“ 中国特产之乡” ; 不产木头 , 却有全国最大的林业产业 ; 不产羊毛 , 却有称雄国内的羊毛衫市场 ; 没有皮革 , 却有驰名全球的皮革城。

浙江人敢闯敢试 , 勇为天下先 , 催生了新时期的温州模式、台州现象、宁波经验 , 并将诸多“ 第一” 写进了中国农村改革的辉煌历史 , 如全国第 1批个体工商户、第 1批私营企业、第 1批专业市场、第 1座中国农民城、第 1个股份合作制企业、第 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所有这些 , 都为发展创意农业提供了社会思想条件 , 塑造了差异竞争的优势 , 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蓝海战略的实施创造了前提条件 , 也将推动着浙江创意农业从创意农业产业向创意农业经济演进。

3. 3核心产业实力日渐强大现代农业科技是创意农业发展的核心产业 , 也是创意农业发展的技术基础。

近年来浙江全面启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现代农村科技推广工程 , 构建新型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 农业科技实力日渐雄厚。

近年来浙江信息技术加快发展 , 并被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加工、运输、服务的各个领域 ; 浙江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的原始创新、成果转化、服务推广 , 在农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性成果中不断涌现出生物技术产品 , 安全高效的生物农药、生物制剂层出不穷。

在理论和应用研究 , 许多农业科技领域都处于全国乃至世界先进的水平 , 较好地支撑了创意农业的发展。

3. 4创意平台建设突飞猛进农业“ 两区” 建设如火如荼。

近年来 , 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正在浙江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开展。

作为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 “ 两区” 建设是“ 十二五” 时期浙江现代农业建设的主阵地。

截至 2012年 , 全省公布确定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创建点 137个 , 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创建点 394个 , 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创建点 921个。

2013年 , 省委、省政府领导提出“ 两区” 建设要与适应规模经营、农业结构调整、农作制度创新、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

按照这一发展新要求 , 全省各级各部门深化部署 , 加快进程 , 通过改善设施、提升科技、做深服务、创新模式等手段 , 在“ 两区” 建设上再迈新台阶。

到目前 , 全省已累计建成省级农业综合区 43个 , 主导产业示范区 139个 , 特色农业精品园 440个 , 现代农业园区总面积达到 18. 7万 hm 2。

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 4984个 , 面积 11. 01万 hm 2。

产销对接平台成效显著。

多年来 , 全省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坚持“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的原则 , 举办和组织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展示会、展销会、展览会、产品推介会、新闻发布会等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 , 有力促进了产销对接。

据不完全统计 , 2010年 , 全省各地共举办和组织参加各类农业展会 150个 , 现场总销售额为 8. 1亿元 , 合同订货总额达 92亿元。

省农博会通过面对广大客商开辟客商专场 , 吸引国内外客商到农博现场洽谈订货。

2010年美国、日本、菲律宾等 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 , 国内近 1300个农产品采购集团、主要出口企业 (商会的代表到农博会现场参观、采购。

2005年 , 浙江根据“ 数字浙江” 建设的总体规划和“ 以用促建” 的原则 , 建立了“ 浙江农民信箱” 。

现系统拥有 271. 4万户真姓实名注册用户 , 有网上摊位 16832个 , 建立了农机、粮油、畜牧等 5个专业平台和 28个农产品供求专场 , 累计发送信件 27亿封 , 短信 25. 9亿条 , 日点击量 200万次 , 基本构筑起信息真实、诚信可靠、方便实用的网上农民社会。

近年来 , 随着网络信息的普及 , 农民信箱的功能越发凸显 , 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更加广阔。

通过农民信箱 , 借助电脑和手机短信 , 农民可以进行网上交流 , 快速、便捷、免费地获得各种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农产品买卖信息和系统提供的其他服务。

近年来农产品电子商务得到了迅速发展 , 2013年全省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近100亿元 , 农产品电商卖家累计达到 3. 7万家。

继遂昌在淘宝网建立全国首家县级馆 -特色中国遂昌馆后 , 衢州、丽水、临安、龙游、德清等市、县先后在淘宝特色中国栏目等大型电商平台建立了特色馆 , 免费为农户及网商提供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及旅游产品的展示和交易服务。

34第 56卷 2015年第 1期此外浙江还通过农展会、特色农产品推介会、客商专场 , 以及农商对接等多形式、多渠道搭建产销对接平台 , 既为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打开了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 , 也降低了商家的采购成本 , 实现了农产品直销 , 降低了市民消费支出 , 实现了共赢。

3. 5农业创新活力日益强劲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的不断推进 , 农村留守的妇女、儿童、老人和外来劳动力成为浙江农业劳动力的主体 , 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发展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与农业劳动力短缺的矛盾日前突出。

浙江各级政府和部门深刻地认识到 , 科技支农、智力帮扶、新型农民培养 , 特别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领军现代农业高级人才是确保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1996年以来 , 浙江省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 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 , 按照“ 重点资助、滚动培养、跟踪管理、鼓励竞争” 的要求 , 创新体制机制 , 完善培养措施 , 加大投入保障 , 全省约 0. 78万名德才兼备、引领作用突出、创新实力强劲的学术技术带头人获得了“ 浙江省 151人才工程” 证书 , 为促进全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人才引领和支撑。

通过实施“ 浙江省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全省 0. 5万名中高级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得到轮训 ; 通过实施“ 浙江省农业系统跨世纪农业人才培养规划” , 100余名农业行政管理人才、 100余名农业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100余名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在各种措施的综合培养下 , 脱颖而出 ; 2001年以来 , 浙江通过组织实施“ 百万农民培训工程” “ 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程”“ 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 , 全省有 0. 1亿农民接受了各类培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