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育美的理论和实践
美育是美感教育,它引导学生先进入审美状态,从而获得愉悦的心理感受。
更重要的,是审美教育可以为身体心理带来旺盛的活力和饱满的精神,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中心理和身体都得到健康发展。
体育美育教师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美育,是体育教学中一个全新的课题,它受到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的关注。
一、体育育美的实质
所谓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它是通过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而进行的一项教育活动。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进步、高尚的审美观,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塑造完美的人格,促进人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
现代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是指教师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和人的审美心理特点与审美法则。
按照人在体育运动中美的表现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及人的美感、审美意识在体育运动中的反映和表现的形式,组织体育教学,把体育教学引入审美氛围中,使体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具有较为丰富的审美性;通过广泛表现于体育教学中的审美因素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对运动美的欣赏能力、创造能力、表现能力,在感受运动美中乐学、爱学,从而获得美的仪表、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形体、美的动作。
也就是说,以审美的手段来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塑造全面发展的身心和谐的人。
二、体育育美的存在基础
体育是美的产物,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
体育是以有生命的运动中的人作为构成体育文化形式的物质手段的,体现出了健康的体魄和充满朝气的青春,具有本质性审美价值,因而成为人追求美的形式。
现代体育活动对审美的追求更成为现代体育运动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体育教学中,其审美模式不仅影响着人体结构的塑造,而且也影响着运动形式的发展变化。
人体及人体的运动都以其美的形式广泛进入一般审美领域,既为大众欣赏,同时还使运动者自身实现了审美主客体的统一,这意味着个体体质结构和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统一,从而使审美与体育教学过程的交融、结合成为可能。
美育对体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美育是美感教育,它引导学生先进入审美状态,从而获得愉悦的心理感受。
现代心理学和生理学研究都表明,愉快感使人心情舒畅,肌肉放松,心律舒缓,机能协调,能消除各种有害健康因素的干扰,促进有益于健康的生物化学物质的分泌,从而增强体质、体能,提高健康水平。
更重要的是审美教育可以为身体心理带来旺盛的活力和饱满的精神,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中心理和身体都得到健康发展。
美所培养的美的感受力、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能促使学生去追求自己的健康美,从而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和需求,并在体育活动中,去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美的享受。
健康与美相辅相成,健与美在体育运动中统一起来。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体育育美更是充分体现了体育教学活动追求的全面教育价值目标和本质特征。
从价值观的意义来分析,体育教学活动具有“真”“善”“美”的属性。
上述三者,“美”的特性最具魅力,它以愉悦人的身心的独特品质提供了“真”“善”的一面。
“真”“善”“美”相统一的全面的教学价值目标,其实也充分体现了育“完全人格”的育人(包括育身、育心)目标。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
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
身心皆适,是谓俱泰。
故夫体育非他,养乎吾身,乐乎吾心而已。
”所以,有学者认为,体育教学应当确立传授科学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先进的体育道德规范与审美相统一的原则,并且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教学要不断得到审美的润色;体育教学应当使人的运动感、道德感与美感得以相互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有效的统一。
三、体育育美的实践内容
1.感受体育美
体育美指的是体育自身的美。
从现代社会看,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和意识到的美分为身体美、运动美、行为美。
首先,教师示范展现美。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语言、行为、形体、活动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
行为美是指运动所培养锻炼的内部精神活动。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举止文明礼貌,衣着美观大方,以自已
语言的优美、动作的文雅、生活的朴实、作风的正派,给学生以美好的感受,尽最大努力以最佳审美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
形体美指学生感性地捕捉身体匀称、协调的美,包括身体的健康美、姿势美、协调美、强壮美等。
作为体育教师,要自身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使身体保持和谐健美,即身体美。
运动美是指学生在锻炼中和竞技场上所感受到的形态美、韵律美、协调美、强健美、力量美等。
要具备正确、熟练、协调、优美的示范能力,在教学中力求把每个动作示范完善,把体育运动的美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欣赏、感受体育运动美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心理上连锁反应:欣赏一羡慕一向往一理解一实践一美的享受。
其次,学生仿效养成美。
教师以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动作感染、熏陶学生,并通过传授正确的审美理想、审美意识、审美经验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在模仿、仿效中进一步理解美、体验美、鉴赏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的表现能力,锻炼了强键的体魄、健美的肌肉、动人的曲线、协调伏美的姿势(身体美);不仅会欣赏美的旋律和动作,而且学会正确的动作技能,使自身的各种动作正确而富有美感 (动作美)培养了坚毅、顽强、勇敢的精神,团结、友爱、奉献的精神(行为美、心灵美)。
2.体育教学美
人体是最古老、最精巧的审美对象。
人的体质结构是审美心理结构的物质基础,而体质结构的改善,又直接影响着审美心理的健康发展。
体育教学的过程是建立美的形式的过程,而美的形式的建立
离不开对美的形式的感知和判断,以及对其有意识地追求。
通过体育教学,以美的形式来激起学生对运动的渴望,让学生在尽情地运动中得到审美愉悦,自觉地建立个体意义上的运动审美模式,不仅追求动作的规范化,而且培养审美和创造美的意识,有意追求动作的舒展、连贯、协调与优美,以使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从自身的运动过程中感受到美。
这是体育育美的核心。
首先。
审美教育要贯穿体育教学全过程。
如在课的准备部分一队列练习时,感受整齐划一、节奏和谐等形式美;学习掌握动作技术时,感受形态美、韵律美、协调美、强健美、力量美,展示身体健康美、姿势美、协调美、强壮美等。
其次,教师必须按照美的形式来合理安排教材内容和组织教学。
教学中,还要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寓美于教。
开展体育游戏教学。
还要充分运用配乐体育综习,让学生在优美悦耳的音乐伴奏下进行身体练习。
再次,创造体育教学中美的环境。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剌激,得到怎样的印象。
”良好的体育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动作技能的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培养其强健的体魄和积极、乐观、坚毅的性格,帮助其具有美的情感,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认识生活。
美的环境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地包括教学气氛和硬件环境一场地布置。
教学气氛要愉快、轻松、自由、民主。
场地布置要线条清晰、图形新颖、井然有序、丰富多彩。
最后,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通过审美的方式来减缓和消除学生的运动疲劳感。
教学时,教师应该重视通过潜在的审美熏陶来减缓,消除学生的运动疲劳。
如美化体育教学环境,调节运动节奏,进行配乐体育等。
总之,体育育美大有可为,就培养目标来说,能在体育教学中培养“美的人”;就体育教学自身来说,能促进体育教学活动进入一种带有艺术特征的美的境界,促进自身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