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企业技术创新成功案例分析
本章通过国内企业技术创新成功案例的分析,分析其成功的经验和启示,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方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而
产
竞争中保持不败地位,就需要拥有自己的超前技术储备,需要研讨世界上各种先进的技术。
1998年12月,海尔成立了中央研究院,研究开发相关领域的超前技术和超前项目,旨在针对行业及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进行跟踪和预测,并及时根据市场的最新发展及时调整集团科技开发整体战略部署,确保集团科技开发的超前性、国际性、整体性。
②产品开发中心——中短期产品的设计基地。
各事业部所属的产品开发中心,电冰箱研究所、空调器研究所、洗衣机研究所等14
个新产品研究所,从事相应产品的应用技术的研究,同时研究开发相关产品,为市场直接提供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在这一层次上形成当前市场产品、未来2—3年的技术储备能力,同时承担降低成本的工作,各产品研究所同时还从事中短期相关产品的规划工作。
即同销售、企划、制造、供应等部门协作编制中短期产品、技术规划。
各产品开发中心均有自己下属的中试基地,使科研成果能够迅速的转化和完善。
③具有海尔特色的生产一线技改小组。
在海尔源头论的思想带动下,。
人静态看待市场,在市场需求小时,便等待、依赖的旧观念,树立市场是创造出来的新观念,引导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创造市场。
市场的难题就是我们的开题——瞄准市场就像打飞靶。
这就需要设计有超前性和提前量,必须不断创新,产品才可能有生命力。
(3)产品创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
从1984年12月到现在,海尔经历了三个发展战略阶段,保持着战略发展的正确性和连续性。
1984.12—1991.12,是名牌战略阶段。
7年时间,通过专心致志
做冰箱一个产品,形成名牌并提高了全员素质。
1991.12—1998.12,是多元化发展战略阶段。
7年时间通过冰箱发展到系列家电产品。
1998.12以来是国际化战略阶段。
从海尔的国际化到国际化的海尔,成为在世界不同地方本土化的名牌。
海尔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正处于由多元化发展阶段向国际化发展阶段的战略转移中,也即从消化吸收到自主开发的转化。
海尔依靠国际化设计中心和信息中心实现当地化设计迅速拓展国际市场。
具体是通过流程再造化、结构网络化、
到58个门类,9200余个规格品种。
1999年,海尔共完成新产品数量287项,比1998年全年增长10%,申报专利582项,平均每天开发1项新产品,每天申报2.3项专利,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80%,技术开发投入约占销售收入的4.8%,获得国内、国际各级读科技奖励56项。
仅2000年上半年,集团开发新产品162项,申报专利302项,平均每天开发1、2项新产品,申报2、3项专利,海尔集团所有上市产品平均有3项专利进行保护。
3.1.3经验与启示
从以上案例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现今知识迅猛发展的时代,对一个企业来说,只单纯的进行一项创新已经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1)企业的创新活动必须以系统的方式进行。
首先要确定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的创新必须围绕企业的核心创新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核心创新的顺利实现。
海尔集团为确保海尔的国际竞争优势,不断提高其核心创造能力,不断开发
此,技术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发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反之,缺乏有效的组合及诸要素的协同作用无法发挥,企业创新的效益也将下降,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4)随着竞争的激烈和技术创新活动的深入,技术创新不是孤立的,而是系统性的企业行为。
技术创新行为及其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战略、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企业自身条件与战略目标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必须以系统的观点,从战略的高度来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
必须把产品与工艺,使用原有的技术
与获取新技术能力、技术创新与组织管理、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结合起来。
在创新中整合协调技术、生产和市场的各职能部门工作,从系统的角度来考虑技术创新效益问题,在企业发展战略的制订上,既要考虑到产品创新和工艺改造的协调匹配问题,又要对创新活动中隐性创新效益有清醒的认识,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2中原内配公司的技术创新
福
改制后的中原内配通过减员增效、结构调整、国际化合作等措施,已呈现勃勃生机。
在减员700余人的情况下,一季度完成的工业总产值、产品产量、销售收入、税利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5.5%、12%、19.7%、23%。
(2)基于核心能力提升的技术创新体系
谈到与美国福特公司合作成功的原因,薛董事长一语道出了其中的奥秘:活力、技术创新能力加核心竞争力。
活力指体制、指经营理念,能力指企业的硬件,而最关键在于核心竞争力。
企业要发展,必须有自己的优势产品、核心技术及可
持续发展的经营战略。
国际一些知名汽车公司在中国选择合作伙伴时,往往把目光圈定在专业化生产程度高、改进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国内优秀企业身上。
中原内配经过四次技术改造,拥有国内一流的内燃机配件加工、检测设备,具备生产国际水准的产品能力。
如开发的康明斯C系列气缸套,采用了自主开发的铸态贝氏体材质,内在质量和各项检测数据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是康明斯国产化零部件中唯一零缺陷产品。
术。
目前,该系列产品基本覆盖全国主要发动机生产企业的主流机型。
同时,坚持用数控技术改造传统产品加工线,新建六条数控自动化生产线以满足市场需求。
笔者得知,中原内配在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主业做强、多边扩张”的战略中已迈出了重要一步。
该公司与国家级激光加工工程研究中心——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河南省中原华工激光工程有限公司,积极推进激光技术产业化。
设计并成功制造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六轴联动多功能数控激光加工中
心。
为实现内燃机最佳磨擦副,又投资开发了活塞、活塞环、曲轴瓦等内燃机零部件。
目前已成为中原内配新的经济增长点。
世界经济一体化即将到来,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潜在消费市场,已受到世界发达国家的关注。
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已将在华发展列为全球经济战略的一部分。
世界排序前500强企业均在华设立了投资公司。
从汽车工业来讲,包括零部件在内,设立的合资合作企业达700家以上。
外资的进入,对中国民族工业既是
(1)中国有上万家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其中仅内燃机缸套这一细分领域就有不下百家企业在拼杀争夺,其竞争甚为激烈。
以中原内配为代表的寡头集团几乎垄断了国内主流主机厂家的配套份额,而且逐渐扩大维修市场的份额;那些靠模仿别人以低价冲击维修市场的小厂,其生存空间则日趋缩小。
由于国内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一些先知先觉的企业竭力打进国际知名公司全球采购体系,成为企
业安身求存的新通道,这对强势企业来说这是一条阳光大道,而对于竞争力低下的小厂来说无疑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中原内配无疑是强者的智者。
(2)作为中国最大的气缸套生产企业,河南省中原内配股份有限公司未雨绸缪,不断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面对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与国际先进管理模式接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注重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加强与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才能为企业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5)观念创新,加速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
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人才、技术成为竞争力的基础。
该公司在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时,积极推进人才工程建设,一方面实施“人才工程”,加大对职工的各种技术培训,选送职工到德国、荷兰等国家以及国内清华大学等大专院校进修,每年引进大专院校毕业生等人才,增强企业的综合技术能力;另一方面本着“不求所有,但为我用”的用人理念,汇集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华工激光研究中心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博士
后导师、博士、硕士等人才,为企业发展集聚人才优势,加快企业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6)强强联合,建立企业国际战略联盟。
建立企业战略联盟是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最佳途径。
该公司先后与美国康明斯(中国)公司、美国斯林格公司进行商务合作,产品已进入美国发动机市场,并成为美国康明斯公司(中国)气缸套生产基地,美国斯林格公司(中国)第一供应商。
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