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影评集锦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影评集锦

有人认为�这部纪录片有 BBC 的范儿。这种外貌上的范儿�来自于西方化的镜头、西方化 的剪辑和镜头的电影感——这里�索尼 F3 的摄影机�加上尼康镜头的组合�功不可没。而 BBC 内在的范儿�则来自于不惜工本的拍摄、以及对记录主体的熟知和经年累月的研究。 像是《艺术创世纪》�就是剑桥的艺术史教授做制片人和主持人�《数学史》就找来了数学家。 PBS 的摄影史�就找来了摄影史作家。而中国拍纪录片的这群人�有技术�没文化�搞到最 后就是一滩扶不上墙的刘阿斗。这部要搞文化的纪录片�找来的顾问则是写过吃东西专栏的 媒体工作者�沈宏非。这个片子�这种水准�用沈宏非自己的话来说�只能是“他妈的凑合 看罢”。
息、草根气息引发了观众的共鸣�“作为吃货�生在中国就对了�这绝对是一部对食物充满 敬意的纪录片�”许多追看本剧的年轻网友如此评论。
近几年的食品市场上�各种添加剂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明胶、甲醛、三聚氰胺已成常 态�而在连续曝光了皮鞋制作老酸奶、地沟油猖獗等新闻事件后�人们对如今的食品安全更 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中�可以说�当老百姓对市场上的食品安全进入了审视和怀疑 后�中国几千年饮食文化也处于被颠覆和被遗忘中�而强调中华传统饮食的美味与安全�则 正好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在食品安全如此令人担忧的今天�央视赫然播出令人震惊的 美食大片《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食物背后的泪与感动�食物是多么来之不易„„”一 位网友这样说。《舌尖上的中国》精妙而深刻的带来了传统美食的记忆�更催生了人们愉悦 而安定的情绪。在这个意义上�它可谓已经超越了一部美食纪录片�如总导演陈晓卿所说“生 逢其时”。
尊重自然�天人合一�五味调和�刚柔相济�重视亲情、重视家庭、勤劳能干、刻苦忍耐、 追求极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用事实呈现在你面前�你是一个中国人�一个在中国文化熏陶下长大 的炎黄子孙�自然会唤起内心的记忆。
而你是一个不同文化背景下长大的人�自然会通过美食加深对中国�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然而虽然旁白乍一听很国际化�很讨好国际友人�但听多了也不免有些程式化、空洞。况且 这些毛豆腐腌酸菜之类的食材故事�再配上乡土卫生条件�只怕国际友人不会感兴趣�看了 反而更会厌恶中国菜。倒便宜了最爱出口转内销产品�长年外出打工思乡情切的国人。
说来这也不是本片的错�食物背后的那么多背景故事也不是导演能改变的�本片毕竟只是食 物纪录片�已经做得很好了。只是希望国人看的时候不要真的以为月亮天天都十五�忘了家 乡人其实并不是愿意总琢磨一种食材的美味�而是他只能吃这东西�没条件吃更多样化更好 的罢了�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几百年前是这样�现在也没改善到哪去。
如果说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中国纪录片曾经历过一段兴盛的黄金期�那么新千年之后的中 国纪录片则逐渐淡出�沉重感、真实感和使命感的缺失 是中国纪录片日益边缘化的重要原 因。从题材上看�中国纪录片总是选择绕开普通人遭遇的主流话题�如失业、教育、司法腐 败、政治不公正、社会保障、犯罪等等。可以说�避开对重要社会现实问题的记录和思考已 经是多数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基本问题。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纪录片被称为是伪纪 录片或者宣传片�平淡、冷静、无戏剧性、无话题性也无民众基础�喜欢使用说教的叙事手 法�经常能看到一部十五分钟的纪录片�里面出现二十多个人在接受采访把故事平铺直叙出 来�“我们纪录片镜头总是用仰拍得美轮美奂�信息量大而空�像一部建筑学教科书。”文化 学者胡野秋说�而他认为《舌尖上的中国》则已经呈现了一种平视角度和人性语言�从而体 现了中国纪录片从仰拍到平视的与国际接轨的新趋势�为中国纪录片发展提供了借鉴模式。
但是吃货只是嘴馋�而美食家只是吃的精。要把吃的东西搞到文化的高度上�只有梁实秋、 林语堂这种人才能玩得转。那个现在很红很红的蔡澜�对吃的确很讲究�或许是个美食家� 但绝对算不上什么文化人。
没有文化�偏要“搞”文化�这或许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一种与时俱进的变异。 具体在这个纪录片上�就是“徒有其表”。唯美并没有错�《海洋》、《帝企鹅》、《天玄地黄》、 《加拉帕戈斯》这样的纪录片就是唯美的�甚至连解说词都很少有。MV 式的镜头和剪辑� 也没有错�因为那种拍摄方法�也有极多的拥趸。可是�这样的东西被用在这部纪录片里� 简直就成为了滥觞。到处都是特写镜头�到处都是浅景深�到处都是刻意和执拗�让中国人 捧着食材、回家吃饭就是乡愁�拍小商小贩少数名族做豆腐、做小吃就是民俗�展示劳动人 民的劳作就是“去阶级和去意识形态”�那么请问�最后一集里�多少人能吃得起大闸蟹、 海参和鲍鱼——这是一个明摆着的事实�片子显然犯了急功近利抱大腿的错。
《舌尖上的中国》一共有 7 集�并没有明显的主线�只是拉拉杂杂地介绍了一些中国独有的 食物——很多东西太具有地域性或者是民族性的特色了�是不是全国人民都接受的美食�这 要打一个问号。但是�这的确体现出了导演的野心。因为他想用一点食物就勾勒出中国人的 生活轨迹、一点中国历史、还有社会现状�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他并没有做到这点。 这造成了一个结果�那就是�食物介绍得一知半解�文化介绍得一窍不通。解说词不到位� 对食物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理解不透�整个纪录片看上去支离破碎。佳句总是有的�但是并不 能塑造成篇�更没有一个总体概览。看到最后�我就开始希望这个纪录片快点结束�以便于 每晚夜生活的黄金时间可以不要坐在电视机前。总导演好像是一个吃货�blog 写的有点意思�
当然�这篇文章并不是要对纪录片做什么梳理�而是想说说那部大兴趣的。因为除了自己是个吃货之外�我对于做菜�兴趣也 不小。所以�《舌尖上的中国》里那些讲述普通人劳动和吃东西的内容�非常符合我的胃口。 诚然�《舌尖上的中国》并不完全是一部介绍“美食”的纪录片�导演所希望的�是把吃东 西这个普天下最为基本的人类活动和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气节联系在一起。在食品安 全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拍摄这些内容�显然有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考量。在这个角度上�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切中时代问题和要害的“人文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味觉审美引追捧 看中外纪录片差距 一部讲述中国美食文化的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近日在央视热播�取得了盛况空前的 收视和关注�这部非黄金档播出的作品自 5 月 14 日开播至今�已经创造了一个中国纪录片 的奇迹�不仅吸引了 80 后年轻群体的集体观看�还在网络引发了群体话题。
随着纪录片每晚播出�一些美食点评网站和购物网站更出炉了围绕《舌尖上的中国》撰写的 攻略。除了国内的大热�《舌尖上的中国》也参展了法国戛纳电影节�先是以一款山水画般 的腊肉海报展现了中式美学�又得到了电影节组委会主席南尼·莫莱蒂的点名观看�据悉� 这部作品已经成为了中国所有参展纪录片中问询量位居第二的片子。
一山一水一孤舟�筷子一夹变腊肉�
以食表情�比以前的纪录片强很多。尤其封面设计的有感觉�水墨腊肉。
一山一水一孤舟�一筷一夹一腊肉。
不过看多了就有点审美疲劳�甚至伤感。
例如“最”字被用得不厌其烦�例如贫穷被描述为纯朴�没条件吃多样化更营养的食物被描 述为最懂得本土食材的美�当然这么说也没错�只是不完整。就像介绍月亮的时候只说十五� 不说初一�人家还以为月亮一直就是个玉盘�不晓得也有黑脸的时候。其实国人都是了解情 况的�知道月亮还有个初一�家乡还有个贫穷�都见不得台面�这些都是给国际友人表表情 罢了。本文 /a/pinglun/201205271771.html
而在技术方面�法国优秀纪录片《海洋》、《迁徙的鸟》采用大量航拍技术和精良的构图制作� 实地取景多年去真实纪录大量野生生物的活动和状态�精美又真实的画面让观者欲罢不能� 另一方面�也尽量避免使用过多旁白去影响观者情绪�这些都值得中国纪录片工作者借鉴。 不过如今�中国纪录片的制作、水准和投入与国外优秀纪录片是有相当的差距�一些电视台 宁可花重金和最好的设备保障电视剧、娱乐节目的制作�也不把纪录片的技术要求摆在首位� 要知道�英国 BBC 电视台、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频道所制作的纪录片节目在技术上是无 所不用其极。中国的纪录片的确有一批上乘之作�可是在国际节目评奖、交流会上�往往由 于图像清晰度低、音频信号不稳定等问题而失去了发散影响力的机会。
接轨国际纪录片展现进步与差距
《舌尖上的中国》同时引发了国外片商和媒体的关注�作为第 65 届戛纳电影节的参展影片� 其在现阶段的销售平台上备受关注�组委会主席南尼·莫莱蒂特意点名观看其片花。央视纪 录频道总监刘文说�“在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力求通过国际化和市场化的途径� 实现国际传播的探索。”《舌尖上的中国》恰到好处的文案、高清的拍摄和精致的构图也基本 符合了国际纪录片的基本创作习惯�用画面语言与文案声音共同营造故事化的氛围�从而追 求戏剧化�设置兴奋点去吸引人和感染人
中国的纪录片和中国的电影一样�很少把小人物的生活和生命当作内容主体来表达�而《舌 尖上的中国》却反其道而行之�把最普通、最简单、或许也是最贫困的劳动人民用做了纪录 片的主角�这诚然是一种进步�但的确也是一种悲哀。进步在于�有人能看到社会的普通人� 而悲哀在于�这种“目之所及”�来得太晚。因为我们在无数次看过种种弱势群体被如何、 被如何如何的报道之后之后才看到这么一部纪录片�这来的的确太晚了一点。如果站在另外 一个角度�我们说�食品安全成巨大的问题�有这么一部纪录片�弱势人群动不动就被城管 打砸抢�有这么一部纪录片——我们大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粉饰太平的行径和指鹿为马的宣 传手段。只是�如此上纲上线�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央视这种国企�抑或是那些片子中出现 的劳动人民�未必有好处�但同时也未必有坏处。
用味觉审美展现东方价值观与社会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是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一部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高端美食类纪录片�本剧 由陈晓卿担任总导演�邀请了美食家蔡澜、沈宏非为顾问�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 的美食类纪录片。
这部作品不同于推荐烹饪大师精湛厨艺的一般饮食类节目�没有大而空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 大精深�而是以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从食材采集、主食差异、加工演变等 方面入手�把视角对准了普通百姓并配合他们的生活�用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将文化与现状、 自然与生态、社会与价值观融合到对食物的描写中�并以内在的逻辑联系组合在一起�用七 集故事体现广阔国土上饮食文化的差异和共存�一方面用味觉审美观展现了东方人的价值观 和中国人的人生况味�形成了这部纪录片的独特视角�另一方面�作品以充满浓厚的生活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