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常识第一章中外科技史一、中国科技史(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1.以天文学的革命为开端近代天文学革命,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开始形成。
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波兰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地心说”,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德意志的开普勒提出了行星轨道椭圆说;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提出了宇宙无限论;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证明了“日心说”的正确,并且在物理学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2.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1)近代数学产生的标志:17世纪法国笛卡尔的解析几何学,德意志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学。
(2)近代力学确立的标志:牛顿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则》(3)电的概念的提出:1600年英国的吉尔伯特发表了《论磁学》(4)近代化学的创立:17世纪英国的波义耳把实验引入化学,成为近代化学的创始人。
18世纪法国的拉瓦锡指明燃烧是氧化反应;最早用实验证明了质量守恒定律。
19世纪初期,英国的道尔顿创立原子论,标志着近代化学的产生。
(5)近代生理学的创立:17世纪早期英国的哈维提出血液循环学说,奠定了近代生理学的基础。
18世纪林奈制定了对植物的分类法。
3.近代科学的综合化阶段(1)近代物理学的发展:19世纪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推动了电的时代的到来。
(2)近代化学的发展:19世纪中期,物质的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的确立,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律(3)近代生物学的发展:施莱顿、施旺的细胞学说的提出,法国拉马克生物进化观点的提出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第一次把生物学完全放在科学基础上19世纪60年代,法国的巴斯德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
4.现代科技的飞跃阶段(1)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伦琴发现X射线,居里夫妇提炼出钋、镭放射性元素引发了一场物理学革命。
(2)德国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的可变性,为二十世纪科技飞跃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二章自然常识第一节天文1.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对于宇宙的诞生目前说法最为广泛的是“宇宙大爆炸”学说。
2.光年是光行走一年的距离,为长度单位。
目前所知宇宙空间跨距大约200亿光年。
3.星系分为椭圆星系、旋涡星系、棒旋星系、不规则星系。
银河系是众多星系中的一个旋涡星系。
4.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天,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半人马座比邻星是离太阳最近的恒星。
5.太阳是由氢氦气体所组成,热氢气体向外猛烈喷发,形成日珥,如果太阳磁场内部磁扰产生较冷气体,会使这个部位比其他地方暗,则形成黑子,黑子周期约为11年,黑子极大期会对地球磁场形成较大干扰。
6.离太阳最近的4颗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称为内行星,也叫类地行星;火星之外的四颗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称为外行星,也叫类木行星内行星的卫星较少或没有卫星,外行星的卫星则很多,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7.月球在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同时,也在围绕地球公转,公转周期为一个月。
月球本身不发光,但能反射太阳光,由于公转而形成月相。
月球由岩石构成,表面布满环形山、陨石坑。
月球引力是造成地球每天海洋潮汐的主要原因。
月食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不会发生月环食,因为月球的体积比地球小的多)。
8.彗星是由雪和尘埃构成的,当靠近太阳时,因被加热,雪化成水蒸气而形成彗尾。
9.流星是尘埃颗粒岩石碎块被地球引力捕获,进入大气层与大气摩擦形成,燃烧未尽的能达地面成为陨石。
10.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成宽带状运行。
第二节地理一、基本常识1.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构成。
地球表面海洋占71%,陆地占29%它不是规则球体,赤道部分向外凸出,地球自转一周大约23小时56分。
2.地球岩石圈由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组成。
板块交接处相互平移、相互分离、相互碰撞,从而引起火山、地震,形成深峡谷、深海沟、山脉。
3.灼热的熔岩(岩浆)从地球深处冲出地面时发生火山爆发,冷却后形成火山。
地球上有四个主要火山活动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大西洋海岭火山带,东非火山带。
夏威夷的基拉韦厄火山是最活跃的火山。
4.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世界三大地震带:(1)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
(2)欧亚地震带:分布在地中海至喜马拉雅山一带。
(3)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地区(海底山脉)。
5.海啸是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6.岩石风化是指岩石露出地表会被风化,它分为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前者磨损岩石,后者则侵蚀岩石。
7.化石可以是有机体的遗骸、矿物填充的动植物铸模、动物的洞穴及足迹。
8.海洋不停地运动,风吹和日晒使海洋产生海浪和洋流,在北半球,洋流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则正好相反。
洋流分暖流、冷流两种,可在海洋表面或深处流动。
9.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
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10.霓和虹的不同点仅仅在于光线在雨点内产生二次内反射。
11.极光是天空中一种奇特的自然光,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唯一的超高层大气物理现象。
极光之所以集中出现于南、北极地区,是因为带电微粒受到了南、北磁极的吸引。
12.世界气候分为热带、温带、极地三大区域,离赤道越远、海拔越高,温度就越低。
离海越远,冬、夏气候差别就越大。
昼夜温差,海洋要小于陆地。
二、热点提示与知识更新1.地震概述2.地震预报对未来地震(主要指强烈地震)的发震时间、地点和强度(震级)作出预报。
分为“长、中、短、临”地震预报一般由省级人民政府发布,情况紧急时,可由市、县人民政府发布48小时内的临震警报3.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一旦人的呼吸心跳停止,30秒后昏迷,6分钟后脑细胞死亡。
第三节生物1.生物的分类标准:域、界、门、纲、目、科、属、种。
域(总界)是生物分类法中最高的类别,目前生物界有三域,即细菌域、古菌域和真核域;种是最小的生物单位。
生物的相同科目越多,共同点也越多。
2.生物分为五界:动物、植物、真菌、原核生物、原生生物。
3.动物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细胞核构成;植物细胞则在外层多了一层细胞壁,它里面的叶绿体是一种绿色细胞器。
4.真菌包括蘑菇、酵母菌等,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5.苔类和藓类植物是地球上最早的植物,裸子植物是地球上最早的以种子繁殖后代的陆地植物。
6.蜘蛛不属于昆虫,它是蛛形纲,蚂蚁属于昆虫纲中的膜翅目。
7.基本营养级,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和分解者(真菌、细菌)。
8.在所有动物种类中,无脊椎动物占90%以上9.鱼类用鳃呼吸;两栖动物生命的初期有鳃,当成长为成虫时逐渐演变为肺;爬行动物、哺乳动物、鸟类都是用肺呼吸。
10.两栖动物、鱼类、昆虫的幼体和成体外形不同,这种形体的改变过程叫变态分为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
第四节物理1、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女生没有喉结。
2、声音的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传声。
音调:声音的高低,振动快慢次声波< 20HZ < 人耳范围< 20000HZ < 超声波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 30-40分贝是最理想的环境3、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第二,气体排第三。
同一个航空仓可以直接对话。
4、仿生技术:声纳(探测潜艇)5、光的传播可以在透明的物质中传播,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真空中最快。
6、光的反射光射到介质的表面,被反射回原介质。
如猪八戒照镜子、猴子捞月。
镜面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其他方向没有反射光。
平面镜的应用:① 水中的倒影;②平面镜成像;③ 潜望镜。
球面镜的应用:哈哈镜凸面镜:发散。
机动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
凹面镜:聚焦。
应用:太阳灶、手电筒反射面、天文望远镜。
透光:不透光是面镜,透光是透镜。
凸透镜:老花镜、放大镜、显微镜和目镜。
凹透镜:近视镜。
漫反射:光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向四面八方反射。
7、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池水“变浅”、筷子“弯折”、水中人看岸上树“变高”、海市蜃楼8、光的散射光束通过不均匀媒质时,部分光束将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从侧向也可以看到光的现象。
雨后天晴,天空呈青兰色就是因为辐射中青兰色波长较短,容易被大气散射的缘故。
红光波长长,散射能力弱,穿透力强,因此红光作指示灯,让司机在大雾天气里容易看清指示灯没看到太阳就天亮。
9、海市蜃楼:是一种因光的折射和散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
光纤是全反射。
10、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放热)。
11、汽化和液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吸热,两种方式--蒸发、沸腾)。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放热,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用途--缩小体积,便于储存和运输)。
12、升华和凝华①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
例:冬天冰冻的衣服干了,灯丝变细,卫生球变小。
②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凝华放热。
例:霜,树挂、窗花。
13、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速度越快,压强越小)应用:飞机的升力——飞机前进时,由于机翼上下不对称,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较小,下方流速小,压强较大,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这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因此,飞机起降时逆风向有助于飞机的起飞和降落。
屋顶被掀翻原理:上面空气流速快,压强小,屋内气压大,屋内压强把屋顶掀开。
轮胎车胎是圆的可以减少摩擦。
轮胎内打气是缓冲作用。
14、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力。
地中海盐度小(吃水深),红海盐度大(吃水浅)。
15、马德堡半球实验:真空存在;大气有压力。
第五节化学1、空气组成: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2、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CO、SO2、NO2 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PM2.5)等。
3、目前环境污染问题: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防紫外线);温室效应(CO2、CH4 等);酸雨(NO2、SO2 等):我国以硫酸雨为主;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4、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5、氧气(O2):燃烧。
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支持燃烧(如燃烧、炼钢、气焊)。
6、二氧化碳(CO2):不支持燃烧(用途:灭火),不能供给呼吸(为呼出气体主要成分);干冰(二氧化碳的固体形态)用于致冷和人工降雨(碘化银)——升华吸热。
天然气无色无毒的气体,可以发生爆炸和窒息。
天然气泄漏不能关电和打电话。
7、一氧化碳(CO):煤气中毒元凶--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