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坐姿势图解
在日常生活中,当做好准备工作后,便真正进入坐禅阶段。
《坐禅仪》中写道:欲坐禅时,于闲静处,厚敷坐物,宽舒衣带,令威仪齐整。
然后结跏趺坐。
现参照上述内容,在此做简明易懂的解释。
选择坐禅场地
这里,首先将坐禅场地规定为闲静处,即安静的地方。
然而,作为实际问题,如今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选出一处闲静的地方,并非易事,但尽量因地制宜,想方设法选择闲静之处。
静坐绵阳市文联花园[编辑] 2010.10.
譬如,可在庭院一隅打坐,与自然融为一体。
另外,应尽量寻找没有外部噪音及家中杂乱声干扰的书房及卧室等,精神可以集中的地方。
顺便补充一句,即便是可以忍耐轻微的喧闹,但自古以来就告诫要避免在风口处、阳光直射的地方坐禅。
在道场等处,原本坐禅场地是祭拜文殊菩萨的地方,因此在家中可以挂些佛画或者墨迹。
此外,准备好香炉,以用来插放线香。
焚香还有清新房间、平和心境的功效。
在道场,一炷香的时间约30~40分钟,坐禅时间可视其时段情况自行掌握。
准备坐物
场地选好后,要“厚敷坐物”。
坐垫以厚为佳,并非奢华。
最好使用膝部不超出垫边、稍大尺寸为宜。
但如果只有薄垫,则可能将两个相叠一起使用。
在坐垫上面再放上一个相当于普通坐垫对折后大小和厚度的所谓“坐蒲”,垫在臀部下面。
当然也不妨将薄坐垫对折起来替代使用。
衣着
然后是“宽舒衣带”,这是指和服穿着要宽松舒适,尤其衣带不能紧束。
如果身着西服,则放松皮带,解下领带。
然而,切记注意不可衣着不整、邋遢,必须“威仪齐整”。
一旦失去严肃,坐禅就会欠缺紧张的感觉。
坐禅1.调身“然后结跏趺坐”,进行上述准备之后,开始盘腿。
《坐禅仪》中将其方法分为全跏趺坐和结半跏趺坐两种。
腿可从普通的盘腿形式开始,先以右脚置于左膝上,再将左脚安于右膝上。
此姿势称为全跏趺坐。
腿盘好后,将身体先左右、后前后摇动,以确定重心。
为了切实感受腰的位置是否确定,如右图所示,可从伏地状起身,一边感受腰的支点,一边依顺挺直,也许这样更易于领会。
如果全跏趺坐有难度,可采取先以单脚置于膝上的结半跏趺坐。
左右脚均可,以坐姿轻松为宜。
如果还是感到困难,亦可采用日式的正身端坐。
此时可将坐蒲夹在两腿之间打坐,即使长时间入坐,腿脚也不会有酸麻的感觉。
手的姿势是,先将右手放在盘于下腹处的腿上,再将左掌置于右掌之上,然后将两手大拇指相接。
不需用力,掌中呈椭圆形即可。
此种坐法称之为“法界定印”。
坐禅时,眼睛睁开。
下鄂里收,面朝正前方,视线投置于前方约1米处。
然后,两眼轻闭,呈半睁半闭的菩萨微张眼状。
如果闭眼,则易消极,别生妄念,所以请勿闭眼。
身端坐直,脊骨勿曲勿耸。
坐时头颈自然不偏,有如头顶直抵天花板的感觉。
在下腹部称为气海丹田的脐下三寸处,有气力充满的感觉为好。
2.调息
调身后便是调息。
坐禅中,调和呼吸最为重要,而重点应放在呼气上,感觉好似将体内甚至上述气海丹田处的浊气全部呼出吐净。
只有全部吐净,才能自然吸气。
数息观是调息的方法,从一息默数到十息。
数“一”时静心缓慢深深呼气,念“息”时吸气。
数“二”时仍是缓慢深深呼出,念“息”时吸气。
如是周而复始多次。
如同呼息时吐尽至自己的气海丹田一样,重要的是数息也用气海丹田默数的观念去完成。
3.调心最后是调心。
对此,《坐禅仪》这样写道:宽放脐腹,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念起即觉,觉之即失,久久忘缘,自成一片。
此坐禅之要术也。
身心俱放,胸中空荡无存,在进入舒畅放松的状态后,却除是非善恶等相对意念,达到无念无想。
但在实际上,人是无法轻易达到无念无想、无心的。
所以,妄念一经产生,只要立即省觉,妄念即可断除。
此外,作为实现“觉”的具体方法,是实行前面提到的数息观。
结语
以上,就坐姿(身)、气息(息)、心念(心)分三方面加以解释,但三者原本是不该拆开考虑的。
坐禅的真谛就是通过呼吸的作用,使心身浑然呈一体。
身、息、心三者相互关联,调摄其中任何一项,其他二者随即相机调适。
坐姿凛然端直,心与息则也自然得以顺正,若是心意充满愿心,姿势即坐相和呼吸也会不期而同得到矫正。
总之,可以说身、息、心在安稳恒常的状态下和顺一如,正是坐禅的要义。
-
发四弘之誓,愿端坐舒放、威严、凛然,犹如挺立之泰山。
为此,必须在家中选择可以安静坐禅的环境,宽松着装,舒缓入坐。
每天持之以恒,不在时间长短。
此外,若能参考坐禅会的情况,前往附近的寺院参加坐禅会,直接由禅僧给予指导,则效果更好。
修学禅定的二十五方便
有青年居士请教如何修学禅定之事。
现将打坐的二十五种注意事项整理如下,这就是天台宗修止观的二十五方便:
二十五方便
天台宗之修行法。
天台宗将止观的修行分为方便与正修两种。
“方便”指正修止观法门之前的预备功夫。
共有二十五项,故云二十五方便。
此二十五方便又可大别为五科,内容包含修行前的心理、生理、环境等条件的预备,修习止观时必须注意的心理状况及生活规律、心身调适方法,以及修行态度等方面。
兹略述如次:
1、具五缘:《摩诃止观》卷四(上)云(大正46·35c):“道不孤运,弘之在人,人弘胜法,假缘进道,所以须具五缘。
”具五缘者,即:
{1}持戒清净:谓诸禅定及灭苦智慧皆由戒而生,故清净持戒,不敢有犯。
{2}衣食具足:谓衣法有三,若多寒国土及忍力未成者,三衣之外许畜百一等物。
又,食法有四,即:常住深山,草果随时得而资身;在阿兰若处,受檀越送食;常行头陀乞食之法;僧中如法结净食。
{3}闲居静处:谓依止无愦闹处。
有上中下三等,即:深山远谷;头陀抖擞;兰若伽蓝闲静之寺。
{4}息诸缘务:谓息治生有为之缘务,绝人事交际之缘务,屏工巧技术之缘务,废听学读诵之缘务。
{5}近善知识:谓亲近外护善知识、同行善知识、教授善知识,受其教,蒙其劝发。
2、呵五欲:《摩诃止观》卷四(上)云(大正46·35c):“缘力既具,当割诸嗜欲。
”
呵五欲者,即:
{1}呵色欲:谓男女形貌端严、修目长眉、朱唇素齿,及世间青黄赤白、红紫缥绿等种种妙色,能令生爱,造诸恶业,故当呵之。
{2}呵声欲:谓箜篌筝笛、丝竹金石音乐之声,及男女歌歌咏诵等,能令生染着,起诸恶业,故当呵之。
{3}呵香欲:谓男女身香、世间饮食馨香、及一切薰香能令生爱着,开结使门,故当呵之。
{4}呵味欲:谓苦酸甘辛咸淡等种种饮食、肴膳美味等,能令染着,起不善业,故当呵之。
{5}呵触欲者:谓男女身份柔软细滑,及诸好触,能令染着,生障道业,故当呵之。
3、弃五盖:《摩诃止观》卷四(上)云(大正46·35c):“嗜欲外屏,当内净其心。
”弃五盖者,即:
(1)弃贪欲盖:谓若心生欲觉,念念相续,则能覆盖善心,故当除弃。
(2)弃嗔恚盖:谓嗔恨若起,则能生怨起恼,覆盖善心,故当除弃。
(3)弃睡眠盖:谓睡眠因缘能失二世乐,徒生徒死,无一可获,如入宝山,空手而归,故当除弃。
(4)弃掉悔盖:心之躁动谓“掉”,忧恼已作之事谓“悔”,此二者能盖覆禅定,不得开发,故当除弃。
(5)弃疑盖:谓障定之疑有三:疑自、疑师、疑法。
此三者皆能覆盖心性,故当除弃。
4、调五事:《摩诃止观》卷四(上)云(大正46·35c):“其心若寂,当调适五事。
”调五事者,即:
(1)调食:谓不食能令增病、增眠、增烦恼之诸食物,仅取食能安身愈疾者,且不令过饥过饱。
(2)调睡眠:眠是眼食,故不可苦节少眠,也不能过分多睡。
(3)调身:谓欲入定时,应调身令不宽不急。
(4)调息:谓调息令不涩不滑。
(5)调心:谓调心令不沈不浮。
5、行五法:《摩诃止观》卷四(上)云(大正46·35c):“五事调已,行于五法,必至所在。
”
行五法者,谓行欲、精进、念、巧慧、一心等五法。
此中:
(1) 欲者,谓离世间妄想颠倒,志愿好乐诸深法门;
(2) 精进者,谓坚持禁戒,弃舍五盖,初夜后夜专精不废;
(3) 念者,谓常念世间之欺诳可厌,禅定之可尊可贵;
(4) 巧慧者,谓等量世间乐与禅定智慧乐之得失轻重;
(5) 一心者,谓分明彻见世间诸患之可厌,定慧功德之可尊可贵。
一心决定,修行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