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和师德教育

德育和师德教育

第三部分德育和师德教育第一章德育概述第一节德育的概念与意义一、德育是什么: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牌形成的规律,采取言传、身教等方式,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想、政治、法制和心理等方面素质的教育活动。

德育有“大德育”和“小德育”之分。

“小德育”也叫狭义的德育,即道德教育。

我国的德育是大德育,也称作广义的德育。

其外延应该包含了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与心理教育。

道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

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要把道德规范内化到学生的内心,变成人格的一部分。

思想教育就是试图通过某一类思想去武装和占领学生的头脑,让学生站在如此这般的立场去“思”、去“想”。

其最终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政治教育主要是对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国际关系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

通过这种教育让学生能够认识和认同某种政治机构和政党理念。

法制教育是指在一个法治的国家里,对一个公民进行应该具备的民主与法制观念和法律规范的教育,使公民具有依法行使民主权力、履行义务、依法管理各项工作的素质。

心理教育则指通过咨询和教育,维护良好的心理状态,减少异常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促进学生的心理调节,发展其心理效能的教育。

小学德育还是应该要以培养小学生的基础性品格为主要目标。

所谓基础性品格也就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中学教育则应该道德、政治、思想、法制、心理个方面都兼顾。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前提条件;(2)德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政治公民奠定了基础;(3)德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第二节德育的目标与内容一、德育目标(1)德育目标及其分类: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何种品质所作出的设想和规定。

换言之,就是要通过学校德育过程能够使学生的道德境界提升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的问题。

德育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

总目标较之分目标来说具有唯一性或统一性的特征。

我国德育的总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总目标是学校德育的根本方针,是德育的总方向。

它能为学校德育实践指明根本方向。

总目标应分解为分目标,通过分目标去逐一的实现。

分目标主要是从两方面划分:1:德育目标的内容分层:德育目标的内容可以分层为:道德教育目标、思想教育目标、政治教育目标、法制教育目标和心理教育目标。

2: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目前,我国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是:小学德育目标、初中德育目标、高中德育目标和大学德育目标。

(2)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1: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规定:新时期,我国中小学实施德育的直接依据是原国家教委关于中小学阶段德育目标的规定。

这些规定集中在两个文件中,即1993年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和1995年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

2:对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解读:强调基础性;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具有全面性;注重稳定性与变个性二、德育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纲要》中,爱国主义教育都处于核心的地位。

首先,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与爱国家相对区分开来。

爱国主义的对象是“国”,“国”的含义有两种:一是祖国,二是国家。

祖国是地理的、历史的和文化的概念。

而国家是一个政治概念。

在阶级社会中,它是统治阶级的代表,所以,我们所说的爱国主义教育,其中的“国”只能是指爱紫国。

其次,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民族自豪感与危机感结合起来。

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那种能够正视祖国危机,敢于揭露祖国缺陷与不足的个体。

再次,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

那种认为仇外就是爱国的表现实质是一种假爱国主义,是误国主义。

最后,爱国主义教育要体现层次性。

所谓层次性,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层次的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也即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大学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应该有所不同。

(2)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它要求人们在处理自己与集体的关系时,要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应该把握以下几方面:1:要从理论上明确集体主义教育中的“集体”是“真集体”,而非“假集体”。

真集体能够代表整个社会的普遍利益,能够代表与反映每个成员的利益。

我们提出集体利益至上的原则,就是要求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要服从集体一粒。

这种服从有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即这一集体必须是“真集体”。

2:集体主义并不排斥个人利益。

3: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要肯定个人主义的价值。

个人主义,从最一般的意义上理解,它重视个人利益、尊重个人权利、捍卫个性自由,倡导独立自主,鼓励个人奋斗。

它的精神实质是在尊重个人价值、个生人权利和个人选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实现全社会个人利益或福利的增进以及在平等相待之基础上的互利。

这样的个人主义实质与集体主义是相一致的。

(3)道德品格教育道德品格是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一系列道德规范。

道德品格教育应该是中小学德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教育内容。

在进行德育品格教育时,应该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要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赋予道德不同的内涵。

道德不是一些教条,而是一种智慧。

2:要提升学生的道德动机和意图。

(4)民主与法制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是指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础知识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成为具有当家作主、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意识与能力。

同时,要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民主与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教育;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学校纪律与规章制度的教育等等。

进行民主与法制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反对极端民主化与无政府化;2:要发展学生的民主反思与批判意识及能力;3:要重视学校的纪律教育;(5)理想教育加强理想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来说,理想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三个方面。

理想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能够为理想的实现不懈努力,从而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信任。

加强理想教育应该要注意一下两个方面:1:要避免对三大理想分裂式教育。

2:理想教育要注重理想的层次性。

在加强社会理想教育时,就可以分两层次来进行。

一是对未来社会最美好的追求;二是对近期目标的追求。

(6)心理品质教育心理品质教育是德育的基础。

心理品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

第二章德育过程第一节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指学生品德教育的过程,也即教育者根据德育目标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内容与方法,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影响,从而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法制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过程。

德育过程只是学生品德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

德育过程包含了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构成要素:1:教育者:德育过程中的组织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受教育者:是德育的对象,包含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3:教育内容:是用以实施德育的具体材料;4: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第二节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

所谓“知”,即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的核心是道德思维能力。

所谓“情”,即道德情感。

所谓“意”,即道德意志。

所谓“行”,即道德行为。

知、情、意、行四者之间不可孤立或割裂,他们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与发展。

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基础。

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好坏的客观标准。

它在品德结构中处于关键的作用。

根据这一规律,德育在培养学生的品德时,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要注重品德发展的全面性。

要从知、情、意、行四方面着手来发展学生的品德。

其次,要注重品德发展的针对性。

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育性活动的过程根据这一规律,学校德育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他们的品德。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要让活动具有“发展效应”;2:要为学生提供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3:要激发学生去积极自主的创造活动。

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根据这一规律,德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在向学生提出外在道德要求时应该要考虑到他们现有的品德发展水平。

2:要采取各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

3: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

四、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

根据这一规律,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的逐步发展他们的品德。

2:要善于在德育中反复抓、抓反复、锲而不舍。

第三章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第一节德育原则一、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遵循以下要求:1: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道德理论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2: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二、疏导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德育要善于因势利导、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这一原则,应遵循: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

三、长善救失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坚持这一原则应遵循:1: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对学生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不能忽视可能出现的消极的表现。

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四、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贯彻这一原则,应做到:1:要尊重学生;2: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

五、因材施教原则这是指德育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个人特点和道德状况灵活的提出各项教育要求,选用恰当的内容和方法。

贯彻这一要求,要做到:1: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施教;2:要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与现有的道德状况有的放矢地加以教育;3: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施教。

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的统一起来。

贯彻这原则应注意:1: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2:要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

七.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这一原则指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

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前后连贯,以发挥整体影响的教育作用。

贯彻这一要求要做到:1:要建立教师德育共同体,使校内德育影响一致和连贯。

2:对每一学生个体的教育要一致和前后连贯。

3:努力做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使各方面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尽可能的达到最佳状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