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研究,该假说为其提供了用数学观点考察地球的新思路。
第二节
一、环境的概念
环 境
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 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 一切要素的总和。
在环境科学中,一般以人类为主体,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 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 总体。 通常人们所说的环境是指地球环境,也有人称为地理环境。
按环境的性质可分成:
自然环境:未经破坏的天然环境 半自然环境: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后发生变化了的环境 社会环境:如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及文化环境等
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分为:
宇宙环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 地球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区域环境:区域环境是指占有某一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 微环境:区域环境中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圈层的细微变化而产生的环 境差异所形成的小环境 内环境:内环境是指生物体内组织或细胞间的环境
① 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② 生物多样性的起源、维持和变化。
③ 系统学研究,生物多样性编目和分类。 ④ 生物多样性的调查。 ⑤ 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
其中,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是五个研究专题 的核心。
二、生物多样性
(二) 生物强度、 光质及光的周期性变化等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 产生深刻的影响,而生物本身对光因子的变化也有着极其 多样的响应。
(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1.光强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
光照强度对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重量的增加关 系密切;
46亿年前的大气成分
4亿 绿色植物等……
(二) 生物种的概念
1.生物种的概念
物种是客观存在的,是由内在诸多因素(特征、遗传、生理、 生态、行为)共同决定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 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2.种的性状分类
基因型:种的遗传本质,生物性状表现必须具备的内在因素。
表
型:与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的可见性状。
(一)Gaia 假说的形成和发展
Margulis 的认可和支持; 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痕量气体化学家Liss 也同意Gaia 理论
中的某些观点;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Kirchner J 和Harte J 持不同意见; 哈佛大学Kasting 和Heinrich 也认为虽然在一些情况下生 物圈可能比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更大,但现在还不能充分 说明生物圈控制着整个系统。
多样化和变异性
景观空间结构 功能机制 时间动态
生物区系特点 生境的多样性 物种的濒危状况 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灭绝速率变动及机制 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保护物种和持续利用
二、生物多样性
(二) 生物多样性的重点研究领域
国际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规划(DIVERSITAS)提出了五 个核心研究计划和五个特殊研究领域。 核心研究计划是:
DMS:二甲基硫
CCN:云凝结核
NSS -SO42-:非海盐硫酸盐
三、地球自我调节理论——Gaia 假说
Gaia 假说的主要观点和贡献是:
① Gaia 假说强调,生命是全球尺度的现象。地球生态系统没有孤 立的生命。生活的生物有机体必须调节其生存的星球。否则,物 理和化学进化的力量将会使得它们变得不适于生物的生存。 ② Gaia 假说认为,不能将物种的进化与它们的环境分离开来,这 两个过程紧紧地耦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过程,调节成功与否依赖 于生物的进化和物质环境进化的不断耦合。这在一定意义上发展 了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 ③ 对于地球物理学而言,如何将Gaia 假说的有关观点付诸于实际
大气圈 水圈
大气圈 对流层 生物圈 水 圈 岩石圈
岩石圈
生物圈
二、环境的类型
按环境的主体分,目前有两种体系:
以人为主体,其他的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都被视为环境要素。这类环 境称为人类环境。在环境科学中,多数学者都采用这种分类方法。 以生物为主体,生物体以外的所有自然条件称为环境,这是一般生态学 书刊上采用的分类方法。
三、环境因子的分类
Allee Nicholson Smith (1949) (1933) (1935) Мончадский (1953) 稳定因素 变动因素 (有周期性变动) 变动因素 (非周期性变动)
综合性
气候因素 光 温度 相对湿度 水
其他因素 气候以外的自然因素 水域环境 土壤环境 生物因素 食物 种内 种间
人参
铁杉
(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空间变化
光质即光的波长组成状况是随空间发生变化的,其一般规律是随 纬度增加短波光减少,随海拔升高短波光增加。
时间变化
一年之中,冬季长波光增多,夏季短波光增多;
一天之中,中午短波光最多,早晚长波光较多。
波长
不同波长的光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植物叶片对日光的吸收、反 射和透射的程度直接与波长有关。
光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 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 蛙卵、鲑鱼卵在有光情况下孵化快,发育也快; − 贻贝和生活在海洋深处的浮游生物则在黑暗情况下长得较快。
黄化现象(etiolation phenomenon) 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最极 端的典型例子,黄化是植物对黑暗 环境的特殊适应。
(三) 生物的协同进化
2.生物的协同进化
生物间的协同进化,主要是由于生物个体的进化过程是 在其环境的选择压力下进行的。因此,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 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 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这种 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 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coevolution )(如羚羊和猎豹)。在 很多情况下,两个或更多物种的单独进化常常互相影响,形 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协同适应系统(coadapted system)。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环境生态学导论》(第二版)
内 容
第一节
一、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一) 生命的起源
紫外线 水蒸气 复杂的化合物
H2 S
地球
CH4
H2 NH3
生命活性的大分子
35亿
(蛋白质和能够自我复制的核酸分子)
N2
光合自养生物
30亿
为原始生命的产 生提供了条件
五个特殊研究领域是:
① 土壤和沉积物中的生物多样性。 ② 海洋生物多样性。
③ 微生物生物多样性。
④ 淡水的生物多样性。 ⑤ 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人文因素。
这五个特殊研究领域中的前四个,大多还是当今生态学研 究的薄弱领域。
(三)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1.物种生物量(p37)
在生物界的漫长历程中,种的分化是生物对环境异质性的适应 结果。
(三) 生物的协同进化
1.生物的进化
生命是适应环境的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并由于遗传变 异和自然选择的作用而向着更高级、更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 生命的存在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同时,生命也在这个 过程中不断地改变着环境,这就是生物与环境间的协同发展。
黑暗环境
光照环境
(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2.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 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和湖泊中的分布:
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上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大于呼吸量 在补偿点处,植物的光合作用量与呼吸消耗平衡 沉降到补偿点以下又不能很快回到表层时死亡
(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二)Gaia 假说的主要论点
1.地球上所有生物都起着调控作用
金星
地球
火星
地球和火星、金星上大气主要成分、浓度等因素的对比 金星 没有生命的地球 火星 现在的地球 CO2 96.5% 98.0% 95.0% 0.03% N2 3.5% 1.9% 2.7% 78.084% O2 0.0% 0.1% 20.946% 痕量 Ar 70ml/L 0.1% 1.6% 0.946% CH4 0.0% 0.0% 0.0% 1.7ml/L - 53 13 表面温度/℃ 459 240~340 60 0.0064 1.0 气压/105Pa 90
不同的观点认为,稳定性应该有一个阈值,超过该数值后,多样 性非但不能增加系统的稳定性,甚至可能产生破坏性作用。
三、地球自我调节理论——Gaia 假说
(一)Gaia 假说的形成和发展
Lovelock J E在1969 年关于生命起源的国际会议上,第一次提出 了Gaia 假说。
1979 年,第一部著作《Gaia:对地球上生命的新认识》
1988年,第二部著作 地球是由生物、海洋、大气和土壤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生物圈 不仅改变了地球环境,而且也直接控制着这个复合系统,以维持 地球的活动或使之更有活力。这一假说还认为,这个复合系统是 自我调节的,生物区系不仅产生了具有一定成分、酸碱度、氧化 还原作用的大气以及与其他星球极不相同的温度,而且还保持着 生物自我调节生理特征稳定性的一些条件。 目前,Gaia 假说虽然仍处于争论之中,对它的讨论将产生丰硕的 成果。
非 生 物 因 素
非 反 应 因 素
非 密 度 制 约 因 素
生物因素 反应因素
密度制约 因素
基本上是变动因素
第三节
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主要的能量源泉, 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 源于太阳光能。 绿色植物的光合系统是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进入生态系 统的唯一通路,也是食物链的起点。
4.地球系统是有机整体
整个地球是生物区系和大气、土壤以及海洋所组成的一个综合有机整体。 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不可分割。 生物区系的发展、进化会影响到整个地球的物理和化学进化进程,从而 影响到大气、海洋和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