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电厂的生产准备工作
发电厂自基建开工以来的人员组织、技术培训、建章立制等前期生产准备工作,生产人员参与机组优化设计、做好设备验收、完善热控逻辑、强化安全管理、加强电网协调等各类启动调试过程管理工作;以及机组投产后的各类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保证了新建电厂的安全稳定运行。
1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做好前期生产准备工作
电厂遵照集团公司“策划、程序、修正、卓越”的工作理念和关于基建与生产无缝衔接的总体要求,始终把生产准备工作作为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领导重视,精心策划生产准备工作
编制《生产准备实施大纲》,明确生产准备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在运行、点检、维护、检修、并网、备品备件、物资、制度、安全、技术监督、信息化建设、调试、启动和验收、生产现场等方面拟定了有关计划和要求,并根据工程的进度和实际情况,不断修订完善。
1.2 盘活资源,组建生产运行班子
2005年7月21日工程开工,同年12月,电厂筹建处建立生产运行管理组织机构。
运行专工进入生产现场,开始着手编写培训教材和运行规程、绘制系统图等培训前期工作;2006年3月,完成集控人员岗位招聘工作;同年7月,成立生产准备部,逐步配备了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及点检维护人员;11月各专业维护人员进驻现场开展前期培训并介入调试工作;2007年3月将原来的生产准备部分设为生产技术部和运行部,同年7月成立了安全监督部。
由于生产运行人员均来自于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各老厂,没有从事大机组运行的经验,综合技能素质不高,且因异地工作,思想上不稳定。
我们以鼓励和考核为手段,激活用人机制,盘活人力资源。
在鼓励现有人员勤奋学习、提高技能、早日成为合格的60MW机组生产运行人员的同时,面向社会招聘部分优秀人才,充实和优化了生产运行人员结构,使我厂人员配备基本满足了机组启动调试和生产运行的需要。
1.3 加强培训,构建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为保证机组能顺利转入生产并保持机组安全稳定运行,根据600MW超临界机组的技术要求和人员结构特点,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
运行人员的培训主要内容是理论知识培训、仿真机培训、同类型机组跟班实习和现场培训。
其中有8人参与了调试所在其他电厂600MW超临界机组的调试工作,既得到了锻炼,又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我厂调试工作发挥了作用。
生产管理人员及点检维护人员的培训采取以现场培训和厂家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现场分析当前新机组调试过程中的常发故障,比如:油系统不清洁、真空严密性差、发电机漏氢超标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利用厂家现场服务的机会进行实地培训,在调试中提高水平。
同时,加强业务技能的考核工作,业务技能与岗位挂钩,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与生产异常情况挂钩,能者上,庸者下,形成良性激励机制。
1.4 建章立制,做好生产准备的制度保证
在机组投产前,编制完成了各生产岗位工作标准,明确了各级生产人员的工作要求。
编制完成了《集控运行规程》等各专业规程,以及各专业系统图等。
编制完成了各类操作卡、操作票、运行日志、运行报表等日常台帐。
近一年时间里,结合本厂对各项管理活动的要求,逐步修订颁发了各项规章制度,包含3
类基础管理制度、14类业务管理制度共244项规章制度;编制印发了30项安全管理制度、33项生产管理制度、12项技术监督实施细则;完成了集控和其他专业运行规程(第二版)的修订工作。
编制出版了各专业的点检标准、设备给油脂标准和点检卡,编制完成了多项事故处理预案。
通过规程制度的逐步制订和实施,满足了现场调试及生产的工作需要,为运行、维护做好了准备。
.5 认真整改,夯实运行生产准备基础
2007年3月,股份公司组织12位专家组成的运行生产准备查评组,分为技术资料组、现场设备组和安全管理组来到田集发电厂,开展了为期3天的运行生产准备查评工作。
对电厂的运行生产准备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梳理,提出了设备规程技术资料不完善、现场设备标识缺少、生产设备和管辖范围分工界面不清晰、现场工器具管理不规范等10个方面29个问题,我们结合8项建议逐一落实整改。
通过这次检查以及整改事项的闭环,进一步夯实了新管理模式下运行生产准备的基础。
2 主动介入,着眼未来,加强机组启动调试全过程管理
为了机组投产后的安全经济运行,生产准备人员全面参与基建全过程,运行和设备管理人员参与设备选型、设计审查、系统优化;参与设备的安装与验收;做好机组调试、试运行操作、设备代保管等各项工作
2.1 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水平
在机组安装调试及试运行时期,生产准备人员主动介入,参与设备安装与调试工作,理解消化设计意图,熟悉了解设备性能,为以后的设备系统验收、运行操作等做好准备。
由于介入程度较深,能够察觉一些问题症结,提出优化设备系统建议,从而及时消除设计、安装、设备缺陷,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
2.2 做好设备验收,保证健康的设备移交生产
在设备试运阶段,认真执行“新启规”,严把试运质量关,严格做到“三不启动”,即设备的设计、安装、试验资料不全不启动;联锁、保护传动试验未完不启动;机组跳闸原因不清和未采取有效措施不启动,确保实现试运后的零缺陷移交。
2.3 完善热控逻辑,确保机组安全稳定运行:
热工保护控制逻辑是确保大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根据调试进度需要,及时完成机组热工保护定值、热工控制逻辑和继电保护定值计算的审批工作。
机组调试过程中,根据各类试验和生产异常情况及时讨论和修订完善。
1号机组投产以后,我们针对调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对控制逻辑进行了全面梳理和修订,同时确保了2号机组无锅炉爆管、无锅炉MFT、无汽机跳机、整套启动一次完成。
2.4 强化安全管理,做好代保管阶段工作
一个新建电厂,强化代保管和试运行阶段的安全管理,可以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养成习惯,形成一个良好的安全氛围。
系统代保管或机组顺利投运后,按生产运行管理要求,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及时对运行设备和施工现场进行隔离,保持了运行设备安全稳定。
2.5 加强电网协调,确保工程如期推进;
根据工程进度需要,我们积极主动与电网生产系统的沟通,先后与华东电网公司、省电力调度通信中心、省电科院、市供电公司等单位签订了《并网技术服务合同》、《技术监督服务合同》、《供用电合同》、《购售电合同》和《并网调度协议》,明确了电网设备命名编号、调度关系、管理范围、技术服务内容等一系列责任和要求。
保证了倒送电、机组并网等重要
节点的顺利进行。
3理顺体系,强化管理,确保机组投产后的安全稳定运行
机组投运后,发电厂以安全生产为中心,以对标管理为龙头,以人本建设为支撑,着力于管理、制度和技术创新完善工作,强化细节管理,保证了两台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
3.1 规范例会制度,理顺安全生产管理系统
在1号机组投产后,坚持每日召开生产调度会,协调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每月召开运行分析会,分析机组和设备的运行情况,剖析安全运行和节能降耗中存在的问题;每月召开检修分析会,总结分析设备检修、消缺维护过程中各类问题。
每周召开安全文明生产会议,对现场存在的不安全现象和影响安全文明生产的设施、设备进行分析盘点,评价“两票三制”的执行情况,对安全文明生产工作提出要求和整改计划;每月召开安全生产讲评会,总结分析月度安全生产形势,对发生的不安全事件进行讲评。
3.2 加强消缺维护管理,确保设备安全可靠运行
自1号机组投产之日起,发电厂重视设备的缺陷管理,MIS缺陷管理系统随即投入使用,逐步消除设备分工上的死角,以保证所有缺陷的闭环验收。
积极组织协调消缺维护工作,执行好《设备维护项目考核办法》和《设备维护值班制度》,加强对设备点检定修管理工作,编制印刷各专业设备点检标准和点检记录表,及时进行巡检,填写点检日志和记录,并准确对设备缺陷进行分析和处理。
加强对重大设备缺陷的跟踪、分析和处理,定期组织对遗留缺陷进行盘点分析,通过2007年10月底和11月初分别对2台机组停机全面消缺,为机组连续运行和完成全年生产任务提供了保证。
3.3 解决基建遗留问题,确保完成达标投产目标
对基建上不完善项目和对安全生产、经济运行有较大影响或存在较大隐患的项目,进行反复专题讨论,逐步安排实施整改。
按照公司达标投产工作要求,制定目标计划和实施办法,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地开展达标投产工作。
及时安排机组的性能试验工作,对性能试验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比较,对试验过程中已发现的问题开展专题讨论研究,设备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优化运行方式和操作,以挖掘潜力,争取先进指标。
3.4 开展专项安全活动,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认真开展秋冬季安全大检查、运行管理季、重大事故隐患排查、电缆封堵专项检查等各项工作。
对生产基础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完善;对现场的安全设施进行全面的检查,认真落实整改,并举一反三;规范现场的作业行为和管理行为。
每项整改活动制订详细的落实计划,责任到人。
每次的专项检查活动都能够检查出一系列的问题,对于一个新建电厂,扎实地进行各项安全检查活动尤为必要。
4 结语充分的生产准备,生产人员积极参与基建全过程,保证了电厂投产后的安全稳定运行。
2007年,发电厂2台机组共发电28.6亿千瓦时,完成了由基建向生产的平稳过渡,实现了“当年机组双投,当年产生效益”目标。
自工程开工到2号机组移交投产,安全生产记录累计达858天;保证了投产后的连续安全无事故运行,各项经济指标也达到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