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审美观念与现代环境景观设计曹 磊,魏广龙,赵晓峰(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摘 要:通过对自然、社会的发展变化与人们生活环境和文化观念的转变分析,探讨了环境审美观念的转型和变化,总结出现代、当代环境景观设计理论与设计手法的规律性特点,以此来指导当代环境景观的创作与实践。
关键词:传统环境景观;现代景观;环境;审美转型中图分类号:TU2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339(2003)0120056203ΞModern Aesthetic Opinion and the Design of the Modern LandscapeCAO Lei,WEI Guang2long,ZHAO Xiao2feng(School of Architecture,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300072,China)Abstract: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change of aesthetic opinion on the landscape,by analyzing the change of the nature and society,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opinion.It concludes the regularity characters of the theory and skill on the modern and the present landscape design,and it guides the designs and the practices of the modern and the present landscape.Keywords:traditional environmental landscape;modern landscape;environment;transformation of aesthetics 一、传统审美价值观向现代审美价值观的转化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对自然的审美要求,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园林景观。
传统的园林景观是根据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需要而产生的。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观念是把自然环境作为审美对象,因而其设计主要是模仿大自然。
古人创造文化的法则,同样是艺术创作的法则。
传统的园林景观吸收了自然山水之美,以艺术的手法所创作的山水景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①,这是对当时的园林景观的真实写照。
景观是一种人化的自然,它的审美对象主要是自然界中的元素或天然的景观,同时,附以一定的人工小品和建筑(如亭、台、楼、榭等),这样就形成了以自然为主的古典园林景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传统的审美价值观。
科学与文化、社会经济与生活方式以及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推动了景观建筑和环境设施的发展,加之西方现代艺术理论对环境观念的影响,像大地艺术、抽象艺术以及行为艺术等无疑给传统的环境观念以有力的冲击。
在这些观念影响下,人们的审美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自然环境作为审美对象的传统环境景观设计观念(即单纯地以原始的自然景观、古典建筑等作为传统园林景观的主要内容)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需求。
现代环境景观是依据现代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创作出的有别于甚至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景观环境。
现代环境景观创作运用现代技术、现代材料以及现代艺术设计手法,创作出有现代气息的简洁、明快的环境景观,且有功能性的标示系统设计。
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除感到舒适方便外,亦能受到艺术的熏陶,并获得一些信息,这种景观创作从更高、更深的2003年1月Jan.2003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第5卷第1期Vol.5 No.1 Ξ收稿日期:2003210224.作者简介:曹 磊(1962— ),男,副教授.层面和更新的视角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现代审美主体由少数人向大众的转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众对于景观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因而,现代的景观设计强调面向群体。
而传统景观园林是一种封闭的体系,相对而言是服务于少数人的,园林中的精品只能为少数人享受,这些园林景观大多投合了少数文人墨客和统治阶级的审美趣味。
而面向群体,服务大众,群众参与,正是现代景观设计的最大特点。
广场,这种现代兴起的公众集散场所就是服务于广大民众的。
它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能容纳很多人;它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去,总统与清洁工在这里可以平起平坐,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群体观念还表现在与人息息相关的居住区环境设计之中。
它让每一户人家都能看到自然的山、有组织的艺术视觉景观,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接触自然和享受自然的机会。
这是以人为主体的设计理念,在这里,一切设计必须“以人为本”,此乃服务对象的转变,体现了对人的尊重。
现代环境景观设计冲破了封建的高墙幽井,走向了城市广场和城市园林,走到了平民百姓之中,审美主体发生了变化。
三、现代审美情趣的多元化趋向 现代环境设计将个人的审美要求让位于大众的审美追求,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兼顾人类共有的行为,这样导致了环境景观功能和形式上的多样化。
随着国际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西方艺术观念的引入,人们的审美意识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环境景观设计也向多元化发展,这是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
人需要环境的多元化,以便在熟悉的生活方式之外还能领略到许多不同价值观念的存在,从而激发人的生活热情和创作欲望,开阔其视野与心胸。
多元环境文化的共存,外在环境(其他地区、民族等)文化的引入,使得现代环境景观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在中国传统园林环境中引入现代的视觉艺术和西方古典园林的成分,使现代环境景观吸收中西方古典园林的要素。
虽然这与本民族文化有强烈的反差,但在整个环境的文化渊源方面获得了有效的平衡,并丰富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多元文化共存体现了现代景观设计和现代审美的总趋向。
在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中常常运用下面各种形式和手法。
后现代主义建筑作品往往将许多文化内涵放在一个主题之中,它强调矛盾、混沌、传统符号、扭曲和变形以及双重译码,如图1(加拿大多伦多市斯坦利公园)所示。
反转的形式和手法对人们的审美习惯进行逆向思考,运用事物相对立而存在的原理,重新构建人们的审美习惯,使人耳目一新,激发了人们的想像力,如自然与人工、新与旧、虚与实等。
它意味着对“传统”的背离和对峙,但它是基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如图2(美国俄克拉荷马市河心公园利用反转设计的水景)所示。
负构的形式和手法就是对原有的环境景观或自然景观进行改造,同时保留原有的景观特色,新旧构筑物或景观并存,减法(下沉式庭院)是其常用的手法,如图3(美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利用下沉手法设计)所示。
图1 现代城市环境与图腾柱图2 河心公园水景 现代艺术中的“大地艺术”主张利用自然构成物・75・第5卷第1期曹 磊等:现代审美观念与现代环境景观设计 随形就势地创作艺术品,它把大自然当作自己的创作对象。
图3 越战纪念碑 四、现代审美的整体性思维趋向 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观念的进步,人类对城市环境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入。
环境质量的提高决不能再进行局部的修补和改进了,而应从长远的角度,从整个环境景观去考虑,做到宏观地把握环境景观,这是一种趋势。
传统环境景观注重个体的自足性,景观设计以单个的封闭庭院为单位进行安排,只对单体服务,使其足不出户就可以体会到自然和天道。
而现代环境观念一改传统园林的私家院落和皇家园林个人行为的点状布置,主张从整个城市的环境景观角度去把握,力求与自然环境和谐;现代环境观念还要求环境景观的历史延续性和多元文化的并存,做到环境景观的可持续性。
建筑师张永和先生指出:“城市不是放置艺术品的容器,它本身就应该是艺术品。
……”同时,在强调总体环境布置的基础上,决不应忽略微观环境的设计。
对于一个小型景点、街头小公园、绿地、花园和庭院等的设计,都应作详细的考虑。
这是现代人生活质量提高的结果,也体现了人们对环境的重视。
五、现代审美的理性思维趋向 现代环境景观设计及其审美注重功能、经济与形式。
环境空间之中,景观及设施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同时还必须在视觉和心理上满足人的审美需求,如环境设施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它通过形象、质感、机理和色彩等向人们传达某种情感,包含一定的社会文化、地域和民俗的含义,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是哲学和艺术的综合。
传统的环境景观设施,常常是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相分离,或者它的环境设施功能作用大于其观赏性能,如城垣、门阙的防御功能大于审美需求;或者观赏功能重于使用功能,如城市景观中的塔以及用于歌功颂德的石牌坊的设计,就属于此例,它们只是城市之中的垂直景观。
现代环境景观设施在形态上溶入了现代美学观念和造型艺术手法,尤其是抽象艺术的介入,使环境设施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基础上,更注重对其进行视觉上的加工,使其与环境景观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具有现代审美意识的设施形态。
环境设施是环境景观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的功用主要是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同时,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环境设施的种类和用途也日益增多。
现代人把满足精神享受和使用要求看得同等重要,这些都体现了现代环境景观设计和现代审美的理性趋向。
注 释:① [明]计 成:《园冶》。
参考文献:[1] [英]赫伯特・里德.艺术哲学[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3] 刘文军,韩 寂.建筑小环境设计[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4] [美]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5] 张 法.中西文化与文化精神[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6] 谢凝高.山水审美——人与自然的交响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7]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85・ 天 津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