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小说《受戒》的人性美探析摘要:《受戒》是一幅展现人性美的画卷,它以世外桃源般的庵赵庄为背景,以小英子与明海纯真的爱情为线索,为我们呈现了汪曾祺先生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本文从明海与小英子的爱情、荸荠庵的和尚们、庵赵庄的人们三个角度去探析文章中所要表达的人性美,去体味汪曾祺先生所要表达的人性力量。
关键词:汪曾祺;《受戒》;人性美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9-0000-01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
”汪曾祺曾经多次在他的作品中这样阐述道。
作为一个作家,他真正将作家的责任置于自己的肩头之上,真正努力地想用文字将世间的美丽与温暖传递给芸芸众生。
在他的身上,我们无法忽视那属于儒家的“兼济天下”的意识与精神。
在他的成名作《受戒》之中,我们更是能够感受到人性之美。
在这篇文章中,汪曾祺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什么,他只是将一个如同桃花源般但又无比真实的世界呈现给大家看。
于是,那些人性中的美丽便伴随着他的妙笔潺潺流入人们的心中。
一、爱情之美
在《受戒》一文中最令人回味的是小英子与明海的爱情中所体
现出的人性美。
小英子与明海的第一次见面是在明海出发去荸荠庵当和尚的船上。
没有普通女孩的扭捏造作,小英子在船上遇见明海之后主动与他讲话,并且给他吃自己吃剩的莲蓬。
几句短短的对话,却如同有一股生机注入一般,将小英子的整个形象变得立体丰满起来。
这样一个自然,天真,不经任何雕琢,单纯大胆的形象将人性中最本真的东西呈现出来,那是一种从内心自然散发出来的,可以说是从娘胎里直接带出来的,未加尘世的浸淫,不加任何修饰的美丽。
大英子的即将出嫁拉近了小英子与明海之间的距离。
每回明子来,小英子就给他做点好吃的。
同时,将田里的零碎生活全部包揽下来的小英子也有了帮手。
他们白天一起薅草,晚上一起看场,肩并肩坐在一个石磙子上,听青蛙打鼓,看萤火虫下来飞去。
两个人一起干活,一起玩闹,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人性的淳朴之美。
这种淳朴是在两人动听的山歌,明子嘹亮的打场号子,小英子在看见流星时后悔自己没有在裤带上打一个结中一点点慢慢地具象出
来的,真正由内而外散发的,它不是劳动人民身上所应有的淳朴,它是不带汗水和疲惫的。
收荸荠的时候,小英子总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而明子看着她的脚印傻了,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觉得心里痒痒的,这样一串美丽的小脚印把他的心都搞乱了。
小英子划船送明子去烧戒疤,要走时,一点也不理会善因寺中“禁止喧哗”的牌子,大喊了一句“我走啦”,便大摇大摆地走了。
在烧完戒疤回
来的船上,小英子更是直接地问明子“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而明海则小声回答“要——!”如此美好单纯的爱意会令读者心神荡漾。
爱是人性美中十分重要的一方面。
小英子与明子相互喜欢着,却一点也不避嫌地大胆表现出来,没有家庭的压力,没有封建的压迫,有的只是两个人相互喜欢的感情。
汪曾祺无疑给“爱”这种人性美铺设了一条光明大道,也正是这种简单平淡的爱给在繁华虚无中沉浮的读者带来了温情和舒适。
二、人情之美
在《受戒》中最先跃然纸上的形象应该是荸荠庵的和尚们。
在汪曾祺笔下的和尚与现在的和尚是完全不同的。
他们没有严格的称呼。
“仁山,即明海的舅舅,是当家的。
不叫‘方丈’,也不叫‘住持’,却叫‘当家的’,是很有道理的。
因为他确确实实干的是当家的职务。
”他们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有人提起。
“仁山吃水烟,连出门做法事也带着他的水烟袋。
”“他们经常打牌,这是个打牌的好地方。
”“他们吃肉不满人,年下也杀猪。
杀猪也在大殿上。
”他们似乎并没有断情欲。
“二师父仁海他是有老婆的。
”“仁渡前几年一直在外面,近二年才常住在庙里。
据说他有相好的,而且不止一个。
”他们仿佛根本不是和尚,与俗人并没有很大区别,但是他们也念经,也做法事,也烧戒疤,甚至在杀猪之前会先念《往生咒》。
汪曾祺在《关于〈受戒〉》中曾经写道:“我认为和尚也是一种人,他们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凡作为人的七情六欲,他们皆不缺少,
只是表示方式不同而已。
”[2]因此在汪曾祺的笔下,即使是这样的和尚,他们身上也具有人性美,那是一种安分和善良。
或许当我们看见那些文中吃肉赌博的和尚时,会联想到《水浒传》中的花和尚——鲁智深。
但是两者又是无法比较的。
鲁智深是带着江湖气息的,有着世俗的尘土,粗鲁而又躁动的。
然而《受戒》中的和尚们即使大口吃肉,赌博到眼红,扑面而来的依旧是平和淡然,真正给人一种与世隔绝,飘然独立的感觉。
这是因为汪曾祺往往为笔下的小人物,普通市民赋予安分、善良的人性品格,可以从中看出其对儒家性善、仁爱思想的承继。
只要是安分、善良的人,哪怕是极其普通的小人物,都会在汪曾祺眼里散发出人性的光辉,成为他寄予同情、理解甚至是赞赏的对象。
也正是这种安分、善良的人性美让那一群和尚变得可爱起来。
三、环境之美
在《受戒》中充斥着全文的人性美应该来源于那个地方,来源于庵赵庄,来源于荸荠庵,来源于那里的一草一木,来源于那里的人们。
在这里,“芦花才吐新穗。
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
”在这里,“人家弟兄多,就派一个出去当和尚。
当和尚也要通过关系,也有帮。
”在这里,“庵叫菩提庵,可是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
”在这里,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没有那么多的应该与不应该,只有随性自然,只要一切安好,一些规矩什么的都是浮云。
汪曾祺说:“四十多年前的事,我是用一个
八十年代的人的感情来写的。
《受戒》的产生,是我这样一个八十年代的中国人各种感情的一个总和。
”那么,庵赵庄便是这份感情的载体,它犹如一个玻璃瓶,汪曾祺将人性之美提炼出来放置其中,慢慢地散发出光芒,透过玻璃瓶,直达人心。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小说抒情化突出环境之美是一条相当明显的线索,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汪曾琪继承了沈从文的衣钵,将这一写作传统发展到了极致,对新时期文学的政治化倾向起到了良好的纠正作用,一批作家正是在感受环境之美的熏陶中写出了具有审美风格的优秀作品。
而《受戒》无疑以它无与伦比的艺术感染力开拓了示范性的成功之路,从而使得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真是劳苦功高。
《受戒》是汪曾祺老先生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他的原型,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有着他的感情。
十年浩劫,让汪曾祺饱受其之苦。
即使文革结束后,又因为江青及样板戏的关系,被贴大字报,受审查,写了十几万字的交代材料。
但是汪曾祺始终带着暖意活着,这种暖意是来源于他对生活和生命的情意。
《受戒》是在1980年写成的,汪曾祺就是希望写写旧社会的欢乐,将人性中或安分,或善良,或淳朴,或单纯的美丽一一呈现给大家看,不多说什么,只是将它摆出来,让人性美散发出来的力量去折服人们。
因此,无论是对于文革之后的社会还是今天有些浮夸虚无的社会,《受戒》中的人性美都是一剂良药,给予人们信心、安定及温
暖。
项目名称:“浙江师范大学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成果”(编号:2011/29)。
指导老师:首作帝。
参考文献:
[1] 汪凌.汪曾祺——废墟上一抹传统的残阳[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
[2] 汪曾祺.汪曾祺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