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事责任年龄

刑事责任年龄

相对刑事责任年龄探讨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未成年人刑事权益保护制度的设立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特别保护未成年的刑事合法权益,其内涵主要是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如何进行恰当地处理。

【关键词】刑事责任年龄;刑法;公平正义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要建设成这样的社会,就必须对未成年人权益进行充分的保障,因为未成年人不仅是社会未来的中流砥柱,也是这个社会现实的主力军。

我国对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界定为少年,并在犯罪和刑罚的适用等方面做出了特殊的规定。

我国1979年《刑法》第14条第2款规定:“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六岁的人,犯杀人、重伤、抢劫、放火、惯窃罪或者其他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这一规定对杀人,重伤犯罪的主观罪过未予以明确界定,年龄也未明确规定为周岁,同时“其他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罪”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这都影响了对这一规定的准确理解与适用。

1997年刑法修订时,在第17条
第2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新刑法这一规定与1979刑法的规定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

这款规定说明十六周岁以下公民实施八种特定犯罪以外危害社会行为均不负刑事责任,而所列举的八类犯罪都是未成年人能够明辨其社会危害性并控制自己意志的行为,这也体现了主客观相一致原则,防止罪及无辜。

尊重少年人权,给予少年特殊待遇,消除社会上影响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因素等等无不渗透着少年保护的思想,随着各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具体实践,经过长期历史演变与整合,显示出给予青少年以特殊保护是必要的。

国家“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教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我国刑事政策对未成年人犯罪坚持保护性、教育性的基本理念,理当在对17条第2款进行刑法解释时限制或降低入罪的可能性,即便构成犯罪,鉴于未成年人的可塑性,可以通过犯罪非刑罚化的途径解决。

刑事政策指导下的立法旨在限制、压缩未成年人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 所以从罪名入手加以限缩, 而现实案件却呼唤对未成年人
承担刑事责任范围的扩大。

针对这种进退两难的境地,2002年7月2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承担刑事责任范围问题的答复意见》,指出我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
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这八种犯罪,“是指具体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 可称为“行为说”。

紧随其后,200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人承担刑事责任范围有关问题的答复》,确认了行为说, 其规定:“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实施了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行为”,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实施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以外的行为”。

由此,行为说代替了罪名说, 成为学界和司法实务界的主流观点和裁判依据,并影响到刑法典第269条的立法规定和实务适用。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我国刑法理论界存在的罪行说与罪名说。

一、罪行说
罪行说又称犯罪行为说,这种观点认为,14—16周岁的人,只要实施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这八种行为的,即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在刑法分则中所规定的犯罪中,虽然有的情形下规定对实施了此八种犯罪行为的要以“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抢劫罪、贩卖毒品罪、放火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以外其他犯罪论处,例如,根据《刑法》第239条的规定,绑架后杀害被绑架人的只定绑架罪一罪,但对于14—16周岁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人而言,只要实施了八种罪行,无论是在绑架过程中
杀害被绑架人,还是单纯地实施了一个故意杀人行为,均应当被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这种观点,14—16周岁的人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应当是较为宽泛的。

以故意杀人为例不仅仅是《刑法》第232条的规定,刑法中其他条款中包容了故意杀人这一犯罪行为的,均属于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人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

这一观点得到了有权部门的肯定。

对于《刑法》第十七条中规定的‘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是指只要故意实施了杀人、伤害行为并且造成了致人重伤、死亡后果的,都应负刑事责任。

而不是指只有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才负刑事责任,绑架撕票的,不负刑事责任。

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绑架人质后杀害被绑架人,拐卖妇女、儿童故意造成被拐卖妇女、儿童重伤或死亡的行为,依据刑法是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的。

”当然,对于相对负刑事责任的人承担刑事责任后如何定罪,罪行说内部也存在一定的分歧。

有人认为,只能确定《刑法》第17条第2款所确定的八种罪名,即“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抢劫罪、贩卖毒品罪、放火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

有人则认为,其罪名是不确定的,要根据刑法分则对具体犯罪的规定来定罪。

二、罪名说
持罪名说的学者认为,《刑法》第17条第2款所规定的是八种罪名,相对负刑事责任的人只对此八种罪名承担刑事责任。

他们坚持罪刑法定原则,从语义解释的角度出发,认为《刑法》第17条第2
款所规定的是“犯……罪”,因此,应当将此八种情形限定为是罪名。

如“在刑法用语中,‘犯’一般与罪名搭配,而‘实施’一般与具体行为搭配。

如果该款要表明的是八种犯罪行为而不是八种犯罪(罪名),法条的表述应是’实施……犯罪(或行为)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如果这样的话,法条所规定的就是具体犯罪行为而不是罪名”。

持该种观点的学者一般认为,即使刑法分则中的其他条款中规定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这八种罪行,但如果刑法分则对于这些行为不是以该八种罪名论处,从罪刑法定主义的角度看,相对负刑事责任年
龄人实施了这些行为的,也不宜以犯罪论处。

笔者认为要将刑事政策对未成年人犯罪所确定的以教育为主、以惩罚为辅的精神贯彻始终的话,未成年人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以罪名说为框定标准是恰当的,它虽有放纵犯罪的可能,但这一由立法
漏洞所导致的后果只能由国家自身来承担而不能转嫁给行为人,特别是行为人是未成年人时, 这种转嫁更是破坏了刑法对弱势群体
的保护。

另外全国人大法工委既不是全国立法机关,也不是法定的立法解释主体,《答复》的性质如何,让人无从判定。

我国刑法在未成年人保护上的确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是缺陷仍然是很大。

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罪犯的保护是今后刑事立法的重中之重。

这样才能对未成年人犯罪起到遏制作用,也同时对未成年人罪犯起到较好的教育作用,对未成年罪犯的身心健康的保护
会有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由龙涛.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人绑架杀人定性浅析[j].法学专论,2001
[2]牟伦祥.绑架罪条款有疏漏之处[j].法律与监督,1999 [2]郑士立.试论相对刑事责任年龄[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