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闪光布光及闪灯基本知识

闪光布光及闪灯基本知识

闪光布光及闪灯基本知识bookworm热靴学习笔记保守的疯子整理万事从简单开始,先来尝试尝试单灯效果吧,其实一只闪灯也能够创造出很多不同的效果,而且也更能够让自己熟悉闪光灯的光影特性。

平光:平光人像是很常用的一个人像拍摄手法,引用fumac大侠的说法“光从机位而来就是平光”,这样其实我们平常把闪灯放在机顶热靴上直闪就可以看做类似于平光。

“平光的特点当然就是比较平,拍出来的人像比较胖,适合过于瘦削的人。

平光不能很好的表达人物的立体感,但是却可以有效的减弱人物脸部的凹凸痕迹”。

不过也看到有不少布光的教材里面,提到的平光已经不完全是从机位打过来的,有的用到了2灯、3灯甚至11灯,不过光线“平”、“柔”的特点则是共通的,人物面部没有明显的阴影。

看看平光的效果,确实人物皮肤的质感被减弱了(我这张照片打光时,闪灯稍微高了一些,所有不完全是平光了,下巴下的阴影比较明显了):平光的布光图:侧光:也是最常用的光线,顾名思义光线来自主体的一侧,就叫做侧光。

侧光可以有效表达立体感,缺点也很明显——人物会出现阴阳脸。

一般用来拍摄男士肖像能够体现出一种刚毅感。

看看侧光的效果:侧光的布光图:单侧光如果不补光会产生很硬的阴影,可以在阴影一侧使用反光板或者增加一个平光灯来控制反差:侧光反光板补光的光位图:后侧光:从人物侧后方向主体打灯,就是后侧光。

后侧光可以勾勒出模特的外轮廓,也可以用后侧光对准人物的头发打光来增加亮点,这种光线也被称为头发光。

后侧光的布光图:逆光:从人物后方向前打灯称为逆光。

逆光是非常迷人的光线,很容易制造出一种特殊的氛围,比方说自然光拍摄时候拍摄夕阳下的剪影。

但是逆光也是比较难掌握的光线,光线进入镜头后非常容易产生眩光,控制不好的眩光会破坏整个画面。

逆光的布光图:蝴蝶光:蝴蝶光是一种既不是平光又不是侧光的布光方式。

是将光源设置在照相机镜头的正上方,使光直接落在人物的脸上,形成饱满的面部照明。

从技术角度讲,它的命名来自鼻子下方的阴影的形状,它就好像在光影中向我们飞来的一只蝴蝶。

对于稍胖的女人来说,蝴蝶光能够使脸颊显得瘦削,从而美化人物。

蝴蝶光效果图如下:蝴蝶光的布光图:伦勃朗光:以荷兰著名画家伦布朗的名字命名,是因为这种布光效果再现了伦勃朗的人物绘画中对光影的描绘。

伦勃朗的工作室又小又暗,没有作为创作场所的任何条件,只有一束来自大自然的光线从天花板上投下来。

这个天窗光形成了深暗的、长长的阴影,使他画中人物的双眼窝、鼻子和下巴都隐藏在这种阴影中。

于是,一种对现代人来说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就以他的名字而流传下来。

以这是一种真正具有绘画风格的用光类型。

这种光效在刻画人物皮肤质感、表现人物形态和个性、神态方面都很好,是人像摄影中常用的用光方法。

一般来说,这种布光对男人更合适。

阴影的长度和深度,以及光的方向在画面中创造出一种沉闷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压抑的气氛。

一般来说,男人们更倾向于欣赏这种风格的画面,这使他们看上去显得很忧郁,或是正在沉思默想。

如果适当降低相机机位,伦布朗光更能够让人物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气魄:伦布朗光的布光图:环形光:将蝴蝶光的主灯位置稍微偏一点,从主体的侧前方向下打光,使主光相对应的脸颊上投射出一个弧线型的鼻阴影,但是鼻阴影不能够明显延伸到另一侧的脸颊上,而是象一个环绕着鼻子的投影。

这种布光称为环形光。

环形光与伦勃朗光不一样的地方是,伦勃朗在人的阴影侧脸上有个高光的三角区域,因为偏的角度大,因此非受光侧阴影面积大,鼻子尖部的阴影和脸部的阴影是连成一片的(侧脸半鼻子高光,鼻影和半边脸阴影,大面积阴影包含小三角高光);而环形光鼻子尖端的阴影和伦勃朗不同,阴影的外面是高光(鼻子高光,鼻子侧下方阴影,脸颊高光)环形光的布光图:接下来开始多灯的练习。

鳄鱼光:又称为“上下夹光”,是在蝴蝶光基础上演绎出的一种相当有魅力的布光,具体布光方法,就是在主体前面,上下夹光,一般上面为主光,高位向下45度,下面为辅助光,放低向上45度。

那么这个一高一低之间的距离有多高,那就要看你的构图、人物和主题的需要。

影楼经常会使用这样的布光,它使人物面部得到柔美均匀的光照,又在脸颊两侧产生淡淡的阴影而使人物具有立体感。

由于我拍摄的主体比较小,所以从上往下我用了一只闪光灯,而从下往上的,我则用了一张A4白纸作为反光板来替代,所以鳄鱼光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鳄鱼光的布光图:双侧光:在人物左右两侧打光,这种布光具有一种戏剧性。

人物脸上的阴影会加深,而且线条轮廓也总是三维的。

双侧灯光的布光图:这张照片采用一盏主灯从人物右侧45度角向主体打光,在左侧则用一块反光板以减少脸部的反差,同时增加了一盏顶灯照亮人物的头发:布光图:这张照片跟前一张一样采用了右侧主灯+左侧反光板,所不同的是,这张照片没有采用顶灯,而是在人物正后方放置了一个闪灯,从而产生出逆光的效果,让人物跟背景分离出来。

接下来要开始实践性拍摄,由于自己水平比较菜,不好意思找真的MT,所以还是请老朋友出马,先介绍一下它:Hot Toys公司出品的1/6兵人《终结者2》当中的液态机器人T-1000。

先上个全套配件图片:这一张照片我使用了一只580 EXII闪灯,从左侧打主光,右侧则用了一只永诺YN560补光以适当减少反差,同时我还用另外一只永诺的YN460,加了1/2CTO色片,从右后侧上方向主体头发部位打光,以营造一种警察行走在街边路灯照明下的感觉:这一张照片为了营造一种压迫感,我采用了低机位仰视拍摄,在右侧用了一只佳能580 EXII 作为主灯,从主体的侧面稍微偏后一点的位置打光,左侧使用了一只永诺YN460 II进行补光,同时用一只永诺YN560从右侧后上方向主体头顶打灯,前面则放了用一张A4白纸替代反光板以减少反差:同样采用低机位拍摄,这张照片跟前一张一样采用的右侧的主灯和顶灯,但我把左侧的辅助灯放到了主体的侧后方,并且加上了1/2 CTO色片,对着主体后背打光,并让光线从手肘下部透过来,感觉像是主体侧后方有一辆警车打着大灯在照明。

这张照片也是从左侧打主光,右侧辅光,关键是眼神光的处理。

由于主体身高只有不到30公分,所以眼神光的打光很难处理,我尝试了用闪光灯+柔光罩直打,用闪光灯+O-Flash 环灯直打,用闪光灯+束光桶+蜂巢直打,效果都不是太好,主要是光源相对于主体来说太大。

最后是拿了一张白纸,离开主体一段距离,然后用闪光灯对着白纸打光,再反射形成眼神光:这张照片我在右侧使用了一只580 EXII打光,在左侧使用了一只YN560补光,然后在主体的正后方防止了一直YN 460 II,向着主体后背及头部打光,从而形成了明显的轮廓光,耳朵也显示出半透明状,正面则用防止了一张白纸作为反光板,让衣服上的那个金属扣照明跟充分,显示出金属光泽。

这张照片采用了一只580 EXII从右侧上方打主光,而在主体另一侧后方放置了一直YN460 II,向主体的后背打侧光,同时在主体的前方,我用一只YN560对着一张白纸打光,然后反射到主体身上,从而使主体的眼镜反射出光泽,同时也让主体的靴子体现出皮的质感。

大家从眼镜中其实可以看出我前面的布光。

这张照片也是在右侧设置了一只580 EX II作为主灯,在侧后方放置了一只YN560,主要是前面460 II对着白纸打光的位置,既要让眼镜反光,又要让主体左手中握住的电筒能呈现出反光,看起来象是电筒亮着(其实这个电筒是亮不了,只是内部涂上了金属色的反光层):这一张照片也是用右侧前方的580 EX II作为主光源,在主体的左侧后方,用YN560对着后背方向打辅助光,然后在主体之后正对着机位的地方,放置了一只YN460 II,并且我特意控制没有让主体把这只闪光灯全部挡住而造成轮廓光,相反我是让画面的下部透出了一些光线。

我希望表达出来的就是那个位置有一个亮光源——也许是警车的大灯,也许是警察使用的强光探照灯——我们在电影里不就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的吗?“热靴闪灯”最初是被设计成连接在照相机“热靴”上的便携式闪光灯,与其他人造光源相比,热靴闪灯具有轻便、廉价、色温稳定、近距离瞬间闪光亮度高的优点,是外拍或组建家庭摄影棚非常理想的工具。

热靴闪灯也是闪光灯的一种,从它的光学特性来看,实际上与影楼专用的大型影室灯或者外拍灯有着相通之处,都属于“瞬间光源”。

这个“瞬间”是多少呢?不妨让我们来看一下上图这两款热靴闪灯的技术参数:闪光灯亮度Nikon SB-900Canon 580EX II输出量闪光时间(秒)闪光时间(秒)1/11/880 1/1,0001/21/1,100 1/2,0001/4 1/2,550 1/4,0001/81/5,000 1/9,0001/161/10,0001/15,0001/321/20,0001/21,0001/64 1/35,7001/30,0001/1281/38,5001/35,000从上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闪光灯闪光的时间非常短,最长的时间是1/880秒,最短的竟然只有1/38,500秒。

惊讶吧?你一眨眼的功夫,闪光灯可以闪光几万次。

还记得你每次摄影时候用到的快门速度吗?1/200秒、1/50秒甚至更慢。

即使在光照最强烈的正午,我们通常会用到的快门速度也不过是几千分之一秒。

了解快门速度和闪光时间的差异有什么意义吗?是的,非常有意义,很多创意闪光照片的创作正是利用了这两者之间的差异。

在继续之前,让我们先来温习一下摄影原理:一个能够发光的光源,一个能够反射光线的被摄物体,一台能够感光的相机,这就组成了摄影的三个基本要素。

光线从光源发出,照射到被摄物体上,被摄物体再将光线反射到相机中,被相机的感光设备捕捉下来,最后得到照片。

很显然的,要想得到一张理想的照片,最关键地就是控制好进入相机的光线,那么怎样才能够控制好进入相机的光线呢?这问题太小儿科了(你当我是菜鸟?)不就是设定好光圈和快门嘛!是的,没错,光圈和快门,前者控制通光量,后者控制曝光时间。

好吧,我们用你说的来做个试验,不过这次我们的试验环境是全黑的,只用闪光灯来照明。

本来我是打算让我儿子作为我的试验对象的,不过,你知道的,要让他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可比登珠穆朗玛还要难上那么一点。

算了,就请他贡献一个玩具出来吧,毕竟用一个玩具来换半个小时的自由还是值得的。

我把我的Canon 580EX II闪光灯设定到手动1/2输出(这样可以保证每次闪光的亮度是一致的),光圈设定为F8.0,然后分别用1/200、1/100、1/50、1/10秒的快门速度拍摄了下面这四幅照片。

怎么样?看出什么差别来了吗?没有?这就对了,确实没有什么差别。

但是这很诡异,明明快门已经从1/200降低到1/10了,怎么会没有差异呢?看来光圈+快门的定律有问题了?哈哈,看来发现新的物理定律了!下一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不是有希望到手了?拿到奖金之后该怎么花呢?回来!走神走太远了吧?再来深入研究一下光圈和快门的作用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