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监督.pptx
(4)打假治劣和保护名牌产品
• 打假护优,重点打击伪劣产品,积极推进 产品评优,为产品的品质和消费者安全保
• 驾护航。 • 假冒伪劣产品给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带来了
风险,给社会稳定注入了不和谐因素,打 击假冒伪劣,保护名优,保护知识产权, 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当中的地位和影响。
(5)召回
•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是指产品的生产商、销 售商或进口商在其生产、销售或进口的产
• 几乎所有的政府监管行为都是事前监管与事后监 管的结合。
• 主要采取的是一种事前监管的方式。
• 我国产品质量监管中,采用行政许可、产品强制 性认证、召回等事前监管手段,说明“预防”思想 在监管理念中还是有所体现,甚至占据了比较重 要的地位。
• 产品质量监督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行政监督 ,由政府主管部门行使法定职权对产品质量进行 抽查检验,或在接到举报后对违法经营者进行查 处;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 度的完善
一、产品质量监督管理:
是指国家指定的产品质量专门机构, 根据正式产品标准的规定,依照法 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对企业产品质 量所进行的监督性检验
• 解读国家出台的一些产品质量法律政策或实施的监管手段, 可以看出我国的产品监管包含四个层面的目的:
• 一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二是促进经济和产业的发展; • 三是提升产品质量, • 四是维护社会稳定。
• 其次,分段管理导致职能重复,且存在监 管盲区。食品安全的监管,除了卫生、农 业、质监、工商外,药监、公安、甚至安 全生产等部门都负有一定责任,部门间的 职能交叉、重复执法、重复抽检、执法缺 位等不同程度地存在,多头管理不仅使部 门间不易形成合力,反而容易形成监管空 白或盲区,如奶站的监管缺位和规范不明。
• 品存在危及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缺陷 时,依法将该产品从市场上收回,并免费 对其进行修理或更换的制度。
四、“三鹿奶粉”事件中 政府监管的失灵
• “三鹿奶粉”事件是一起轰动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2008 年 6 月 28 日,位于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 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随后,类似的病例在全国各 地大量发现,他们一个共同的点就是食用了三鹿牌婴幼儿 奶粉。9 月 11 日,三鹿奶粉违法添加化工原料三聚氰胺 被媒体曝光。随即,国家质检总局对全国婴幼儿奶粉中三 聚氰胺进行普查,结果显示,全部 109 家婴幼儿奶粉生产 企业中有 22 家企业的 69 批次产品检出了含量不同的三 聚氰胺,除了三鹿外,还包括伊利、蒙牛、圣元、雅士利、 施恩、南山等知名品牌或免检产品,事件迅速恶化。
(2)合格评定
• 认证、认可等合格评定手段是规范厂商行为、保护消费者 安全健康的重要工具,也是政府监管力图通过市场力量促 使优劣产品分开,在产品市场中实现分离均衡的重要步骤 。
•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 认证,是指由认证机构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 关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者标准的合格 评定活动。
• 我国现在对食品、药品、电力产品、建筑工程施 工等诸多可能会引起社会性伤害的经济活动实行 许可证管理。
• 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规定,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食品摊贩,必须先取得卫生 行政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方可向工商行政管 理部门申请登记。未取得卫生许可证不得从事食 品生产经营活动。
• 该事件重创中国制造商品信誉,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和对 乳制品安全的担忧,多个国家禁止了中国乳制品进口,中 国奶业受到极大冲击。
事件中政府监管失灵分析:
• “三鹿奶粉”事件,一方面是企业没有承担起质量主体责任,社会责 任严重缺失,但同时也暴露了中国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诸多漏洞。
• 首先,在监管体系方面,多头管理导致问责困难,从制度 设计上导致监管的积极性不足。
• 乳制品的原奶环节属农业畜牧部门监管,生产制造环节为 质监部门监管,流通环节为工商部门监管,而卫生部门负 责综合管理。三鹿事件问题是在流通环节发现,若按制度 问责工商部门,则明显不合理。从原奶到流通的奶粉,要 经过四个部门监管,三道关卡,看似严谨的监管流程形同 虚设。多头管理导致不作为扯皮,或权力争夺和垄断,承 担责任时相互推诿,难以形成问责,监管部门在实施监管 时监管积极性不够,监管力度不够深入,最终导致监管效 率低下。
• 二是消费者自行监督,举报产品质量违法,为政 府管理行为提供线索,或者要求生产者承担对自 己造成损失的法律责任。
二、我国产品监管法律体系
• 我国产品质量监管法律体系形成了以《产品质量法》为主, 包括配套的法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规章(部门 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等,分类组合而成的具有内在联系、 相互协调的统一体。主要包括:
• 1.产品质量法律:《产品质量法》、《计量法》、《标 准化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 《出入境检验检疫法》、《合同法》以及一些涉及到具体 行业的法律,如《食品卫生法》、
• 《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 法》等。
• 2.司法解释、行政法规和规章。如《生产许可证管理条 例》、《医疗器械管理条例》、
• 本条例所称认可,是指由认可机构对认证机构、检查机构 、实验室以及从事评审、审核等认证活动人员的能力和执 业资格,予以承认的合格评定活动。
(3)监督抽查和商品监测
•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是指产品质量监督部门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产品进行抽
• 查检测。监督抽查可以分为国家监督抽查 和地方监督抽查。
• 分级:我国实行分级管理的产品质量监管制度,国家质检 总局对地方质检部门实行垂直领导。Biblioteka 三、我国产品质量监管的主要方式
• 监督抽查和商品监测、行政许可、强 制性认证、打假治劣、召回等,对违 反产品质量相关规定的厂商及经销商 采取严厉处置。
(1)行政许可
• 监管机构通过对许可证的掌握和颁发,将那些可 能产生社会性危害的问题控制在生产经营活动之 前,限制不具备生产经营资格的经济主体从事该 领域的经济活动。
• 《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管理办法》等。
产品质量监管制度
• 我国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分部门管理” 的产品质量 监管制度。
• 统一管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主管全国产品质量 监督工作
• 分部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农业部、食品药品监督管 理局等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工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