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湖污染治理面临三大难题

太湖污染治理面临三大难题

太湖污染治理面临三大难题本期提示:地跨苏、浙、沪、皖三省一市、总面积36895平方公里的太湖流域,以占全国不到0.4%的土地面积、3%的人口,去年创造了占全国13%的国内生产总值和19%的财政收入,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但是,碧波万顷、风光旖旎的太湖也同时承受了工业文明带来的伤害,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沉重代价,目前太湖流域部分地区出现严重水质型缺水,水环境质量逐年下降等问题。

不久前,记者参加以“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为主题的中华环保世纪行赴太湖流域采访,发现这些问题涉及管理机制、部门利益、治理盲点等,本文所列举的“三大难题”只是众多难题中的突出难题。

难题之一:行政交界水域污染谁管浙江省嘉兴市王江泾镇与江苏省苏州市所属吴江市盛泽镇相邻,流过太湖流域主要城市常州、无锡、苏州的京杭运河在此地成为江浙两省的界河。

盛泽是全国著名的化纤和真丝绸纺织生产基地,“日出万匹,衣被天下”使它扬名天下。

然而,由于该镇众多印染企业排放的污水通过支流注入古运河,使“邻居”嘉兴深受其害。

记者随后乘一艘汽船沿古运河逆流而上。

船行到支流清溪河和排泾港入运河的河段之间时,眼前的运河水用“乌黑发臭”形容毫不为过,船尾的漩涡成了污水团。

据了解,按照要求,到今年底苏州出境水质应当实现《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规定的水质目标,即高锰酸盐指数达到三类,氨氮达到四类,总磷达到五类。

但按照目前的趋势,吴江市副市长王永健向记者坦言:这一目标难以完成。

浙江省副省长陈加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江浙两省交界水域污染严重问题应通过加强环保执法力度、探索环境污染补偿机制、建立两省协调机构等手段寻找解决途径。

江苏于今年6月5日开始实施的《江苏省长江水污染防治条例》的核心制度就是水质交接责任制:对出境水质超出规定目标的,由上级政府通报批评,对造成环境污染或水功能退化的,对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对下游造成水质功能不达标且造成严重后果的,由上游政府给予相邻地区经济补偿;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这一“治水”思路值得有关部门借鉴。

难题之二:东太湖网围养殖面积严重超标东太湖是太湖向下游泄洪和向上海等地供水的主要通道,通过东太湖泄出的水量约占太湖泄水总量的70%~80%。

由于湖浅、水清、风浪和水位变幅小,东太湖成为太湖流域围网养蟹的主要区域之一。

据环保专家介绍,网围养殖需投放大量饵料,残饵积沉湖底,成为水中有害藻类生长的肥料,会使水质的富营养化更加严重。

此外,投放的部分水草腐烂和螃蟹排泄物会对水质造成不良影响。

根据国家《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要求,从2001年开始到2005年底以前,要将网围养殖面积从16万亩(15亩=1公顷,下同)压缩到1.5万亩。

然而,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东太湖地区目前超面积网围养殖现象依然严重,对水域生态、供水安全造成了潜在威胁。

记者在连接东太湖西山岛与阴山岛的堤坝上看到,在这片称为阴山湖湾的水面上,密密麻麻全是围起的养殖区;堤坝边,一对夫妇模样的渔民正从一个浸入湖水的大网兜中往船上捞鱼,湖水发出阵阵的腐臭味。

渔民告诉记者,这是专门买来喂蟹的死海鱼。

西山镇一位领导说这片养殖区面积为2600多亩。

但记者从一位养殖户口中得到的数字却是4000多亩,实际数字尚不可知。

经济利益驱动是东太湖网围养殖面积难以压缩的重要原因。

据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主任程建新介绍,对东太湖适宜养殖面积多大,渔业和环保部门一直有不同看法;目前,东太湖实际网围养殖面积在5万亩以上,远远超过《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到今年底要压缩的目标。

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龚瑞忠认为,高密度的围湖养殖以资源成本、生态环境成本换取有限的经济效益,得不偿失。

难题之三:农业污染面广量大成“盲点”谈到太湖流域的水污染,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农药研究所所长张湘宁对记者说出了他最忧心的事:由于太湖流域人口密集,传统粮畜桑高度发达,在三大污染源头中,城市污水、工业废水量化控制相对容易,但源自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畜牧养殖以及农村生活等的农业面源污染,由于点源多、地域广、数量大,却成了许多地区污染治理的盲点。

记者在浙江省嘉兴市了解到,该市2004年施用氮磷钾化肥折合标准量为50.35万吨,比1949年的15吨增长了3万多倍。

据张湘宁介绍,由于作物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吸收是一个循环连续过程,当季使用的化肥,不可能全部被当季作物吸收,再加上化肥易挥发、淋失的特点,因此农业投入的化肥大约有1/3进入环境。

畜牧养殖业污染也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

养猪业是太湖流域许多农村的支柱产业,嘉兴市2004年生猪出栏460万头,大量猪粪污水直排河道。

据测算,规模养殖户的猪粪利用率仅为58%左右,嘉兴市每年约有20万吨畜禽粪便和200万吨冲洗棚舍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记者在嘉善县姚庄镇养猪专业村星轮村听到曾流传的几句顺口溜:“姚庄星轮,到处苍蝇,满地猪粪,臭气难闻!”农村生活污染状况也不容乐观。

嘉兴市常住农业人口260多万,农村外来人口近20万,据测算,去年该市农村人粪尿排泄量为228万吨,处理率仅有34%左右,而6100万吨生活污水,绝大部分更是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令人欣喜的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正被提上议事日程。

记者了解到,控制化肥大量使用的“沃土工程”、整治畜禽养殖污染的厌氧沼气综合利用技术、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无动力、地埋式生活污水净化池等多种治理手段,如今正在沿湖一些农村推广。

不久前,在曾经“满地猪粪,臭气难闻”的星轮村,姚庄镇副镇长陈国荣指着养殖户集资建造的一个个“三格式”猪粪处理池和干粪堆放池告诉记者,现在,猪粪尿经过干湿分离后,猪尿经过“三格式”处理池厌氧生化处理后无害排放,猪粪收集在干粪池内,由村保洁队定期运往有机肥厂制肥,星轮村规模养殖综合治理率已达95%以上。

摘引自:《光明日报》2005-09-28(4)(视点记者:胡其峰本期策划:金振蓉、徐可)太湖水污染现状中国,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国家,不言而喻,已经产生了很多对居民日常生活造成恶劣影响的环境问题;同时也正受到愈来愈多的国际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如何寻求变革的途经。

1.太湖水污染——危机爆发太湖富营养化爆发,湖面漂浮大量蓝藻,蓝藻腐烂导致太湖水缺氧性恶臭,造成水污染,影响居民正常用水。

但根据连续5年的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湖体水质均为劣V类。

为什么现在才引起如此的重视呢?因为它已经威胁到无锡市水源地的水质,威胁到无锡市城市供水安全。

那么我们是不是该认为只有当环境问题严重到影响城市安全的时候,才能够引起我们的重视?为什么不能提早重视,预防此类事情的发生呢?2.原因分析2.1 外因是催化剂今年4月以来,太湖流域高温少雨,太湖水位偏低,这样的气温和降水条件非常适合于蓝藻的生长。

这是促进此次太湖水污染事件爆发的催化剂,但并不是根本原因。

2.2 内因是根本(1)污染物远大于环境容量,三大类污染围攻太湖太湖水质不断恶化的趋势虽然和近年来异常的高温、少雨天气,以及太湖水位的降低有关,但最直接的原因还是排入太湖的污染物远远大于太湖的环境容量。

数据显示,淡水中氮含量超过4.60mg/L就是极负营养水,太湖水氮含量最高时超过10mg/L,为藻类生长提供了一个最为基础的物质条件。

排入太湖的主要污染物的来源有三大类,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工业污染工业污染主要集中在纺织印染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领域。

虽然近年来太湖流域实施达标排放,但由于经济高速发展,污染排放量迅速增加。

随着产业转移加快,一些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转移到了监管相对薄弱的农村,大量工业污染沿着河网进入太湖,使太湖工业污染控制更加困难。

但在环境污染的支撑下,江苏省、无锡市的经济快速发展。

2006年江苏GDP突破2.1万亿元。

江苏由此成为国内“GDP两万亿元俱乐部”的三省份之一。

而化工产业在江苏省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且集中分布于环太湖地区。

同时,化工行业也成为江苏省“第一排污大户”。

可以看出,我们的经济发展是以巨大的环境污染为代价的。

提高环境限制,是不是会影响到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在目前我国依靠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欣欣向荣的局面,会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农业污染农业主要是面源污染,而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加重了农业面源污染。

据统计,太湖流域每年每公顷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从1979年的24.4公斤增加到目前的66.7公斤。

而一些发达国家规定每年每公顷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不得超过22.5公斤。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于大量的农用化学品的投入。

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后果是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

通过生态沟渠、生态拦截系统的建设,可阻截大部分农田损失的养分,但仍会有一部分养分进入河道,可利用现有河道建设生态型人工湿地或水面人工浮岛技术,种植挺水植物、浮叶植物等,充分吸收和利用农田损失的养分,改善水质。

近年来,当人们把更多关注的目光和精力倾注于城市工业源污染的防治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正在困扰着广大的农村,那就是城市污染企业向农村的扩散和转移。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随着国家对造纸、水泥、炼焦、化工等重污染工业企业实行强制关停,有些在城市难以为继的污染企业借助农村一些乡镇招商引资的机会,纷纷从城市迁往农村,让污染冠冕堂皇地“上山下乡”。

生活污染生活污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城市生活污染治理偏低。

太湖流域属于传统的江南水乡,河网密布,老式居民皆为沿河,家家都将生活污水直接倒入河流。

除此之外分散的生活污染源也越来越成为污染物的主要成因。

太湖地区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是世界上人口高密度地区之一。

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在城市边缘区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恰恰缺少必要的管理和污水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

(2)过渡围网养殖,使太湖面积缩小过度围网养殖使太湖逐渐趋于沼泽化,由此降低了太湖的水环境容量。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专家通过卫星遥测图测算,东太湖面积131平方公里,围网养殖面积达54平方公里,约占东太湖总面积的41%。

据测算,目前东太湖湖底平均沉积速率为每年1.24厘米左右,照此发展,50年后湖底沉积将达3米,东太湖将因严重沼泽化而逐渐消亡。

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崔广柏教授指出,除了直接污染太湖,过度围网养殖还严重阻隔、减缓了湖区水流,致使水流不畅,湖泊淤积加剧,大大削弱了太湖的泄洪调蓄功能。

(3)滩涂开发利用,滨湖湿地减少,节流污染物能力降低有记者调查发现,无锡蓝藻暴发的重灾区――太湖北部的梅梁湖,湖边大片芦苇丛被推倒,正在修建纳入无锡城市规划的太湖国际度假村大型项目。

最近10年太湖沿岸的大树不断被砍伐,换之以成片矮小的茶树林;连绵的湿地被挖掘,取而代之的是水泥砌成的驳岸,生态系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在国家严格限制占用耕地的背景下,通过开荒、占用滩涂等手段,是扩大城市用地的一种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