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体百货零售业的经营困境与转型对策 ——以百联股份为例

实体百货零售业的经营困境与转型对策 ——以百联股份为例

目录一、实体百货零售业的经营现状 (2)(一)实体百货零售业 (2)(二)实体百货零售业的经营现状 (3)1.重庆百货 (3)2.新世界百货 (3)3.百盛 (3)二、实体百货零售业绩效下降的原因 (4)(一)专业店 (4)(二)企业经营混杂 (4)(三)费用递增&服务递减 (4)(四)同行业竞争激烈 (5)(五)电商冲击 (5)(六)人员流失 (6)(七)其他零售业态的影响 (6)三、百联股份的现状与困境 (6)(一)百联股份的介绍 (6)(二)百联股份的经营状况 (7)1、主业分析 (7)2、盈利能力分析 (7)(三)百联股份的差异化低 (7)四、百联股份的转型对策 (8)(一)合作 (8)(二)开发自有品牌 (8)(三)经营方式的转变 (9)1.向购物中心转型 (9)2.向专卖店转型 (9)3.细分市场 (9)(四)线下与线上结合 (10)(五)提高店铺经营效率 (10)(六)百联股份启动内部提升计划 (11)(七)完善会员制营销模式 (11)五、总结 (12)实体百货零售业的经营困境与转型对策——以百联股份为例一、实体百货零售业的经营现状(一)实体百货零售业百货是指是指在一个建筑物内,经营多类商品,在同一管理下进行区域化销售,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的零售业态。

而百货零售业则是由几个百货集合成的一种零售业分支。

传统的百货业是在实体店以传统的经营模式展开的,其中传统的经营模式包括商品的陈列摆放、门店的建设、购买服务、消费者挑选。

百货店的特征基本相同,都是规模大、商品齐全、购物环境舒适等。

最初的传统百货业产生于法国。

中国的第一家百货公司(秋林公司)建立于1900年,而后上海成为各大百货的开店首选之地,像永安百货、先施百货、新新百货等都选择在上海开业。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百货行业因为时代的限制,发展较为缓慢。

中国百货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这段时期是百货业的黄金时期。

在百货业的黄金时期,百货业的利润非常之高,甚至达到了几十年只赚不赔的程度。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百货业进入了鼎盛时期,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幅提高,随之购买力也相应提高,消费者对于产品的种类要求提高,希望能得到多样化的产品,消费需求极其旺盛。

鼎盛时期之后,中国的百货业进入了成熟期,但是由于国外大型零售企业的进入以及各种新业态的出现,国内百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消极影响,百货业开始出现经营不景气的现象,但是这种不景气现象只是暂时的。

从03年的非典以后到2010年,我国百货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黄金期”。

短暂的高峰过后,百货业的发展也到了困境和瓶颈。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者的生活水平、消费习惯、消费心理发生变化,消费者认为传统百货业缺乏新意,对百货业的关注度逐步下滑,传统百货业的发展呈现出衰退。

根据零售生命周期理论以及结合世界多数发达国家的百货业发展历程分析,目前我国百货业正处于发展期向成熟期的过渡阶段,传统百货业面临着转型。

(二)实体百货零售业的经营现状传统百货业的经营方式可以说是经营柜台的位置,和品牌商联营,通过扣点方式盈利,而不是经营商品。

这种经营方式利润率低、话语权弱。

近年来,商业地产租金的上涨和电商的快速发展近,百货业成为受影响最大的行业,其经营模式盈利空间日益缩小,经营压力加大。

在2015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业在国内关闭120家,其中百货业态关闭25家,其中包括万达百货、玛莎百货、王井府百货等。

内资百货或外资百货相继关店,百货关店已经形成常态,由最初的华东地区及华中地区,已扩展到全国。

从以下几家百货公司的营业情况可以看出百货业的业绩不景气。

1.重庆百货2016年2月24日,重庆百货发布2015年业绩快报公告,据公告显示,2015年度重庆百货营业总收入300.81亿元,同比降0.20%;营业利润3.7亿元,同比降36.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5亿元,同比降31.89%。

重庆百货2015年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和基本每股收益下滑幅度均超过30%。

2.新世界百货新世界百货中国有限公司公布2015/2016中期业绩,公告显示集团的收益由截至2014年12月31日止6个月(2015财政年度上半年/去年同期)的203.8亿港元减少5.1%至截至2015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2016财政年度上半年/本期间)的193.4亿港元。

本期间利润约6.0亿港元。

2016财政年度上半年的经营利润为13.8亿港元,而2015财政年度上半年则为29.1亿港元。

期内利润由去年同期的20.6亿港元减少约71%至约6.0亿港元。

期内核心利润并不包括其他收益净额、投资物业公平值变动及其相关所得税支出以及其他非核心项目,并由去年同期19.5亿港元减少约36.2%至12.5亿港元。

3.百盛2月23日,百盛商业集团有限公司发布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的财政年度业绩公告,公告显示,2015年实现收益42.36亿元,同比2014年45.24亿元下降6.45%。

2015年集团录得经营亏损9450万元,合计销售所得款总额下降6.9%至181亿元,同店销售下降8%,商品毛利率持续受压同比去年下降0.7%至16.8%。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2015年12月份全国5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下降5.6%,是2015年最低月度增速水平,相比11月降幅扩大了4.4个百分点。

二、实体百货零售业绩效下降的原因各大百货的业绩均不理想,但是导致业绩不理想的因素并不单单是电商的崛起,还有其他因素在影响着百货业的发展,比如新兴业态的崛起分流了传统百货店,又或者是百货的运营模式没有与时俱进。

引起百货业绩下降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一)专业店生活节奏的加快,交通的拥堵,消费者想要缩短购物时间,加快购物效率,购物者想要定位准确的购物场所,快速有效购物。

百货店的优势之一是大而全,但是如今百货店的优势不在。

一些专业店的出现打破了这一优势。

专业店是专门销售某类产品的商店,如家用电器、手机、数码产品、服装、鞋、化妆品、珠宝首饰等专卖店。

像苏宁、国美专门以销售家用电器、数码通讯产品为主。

各类专业店正重新占领市场。

专业店是指经营某一大类商品,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销售人员且可以提供适当售后服务的零售业态。

有些专业店之前是百货的柜台,是百货集合成一站式购物的关键。

但随着百货购物环境的日渐嘈杂,服务水平的下降,个性化的缺失,百货店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已经大大减弱,像专业店这样的购物形式备受青睐,专业店的形成带走了一批客户。

专业店的优势非常明显,专业且具有深度、品种丰富、主营商品占比大,并且专业店的服务人员具备专业的行业知识。

专业店所具有的优势正是这是百货所欠缺的。

(二)企业经营混杂很多从事实体百货零售的企业的业务构成发生变化,有些不再是纯粹的零售商,业务也扩展到其他的领域;有些零售企业的主业或者利润的来源已不是零售业务。

这些零售企业不再单纯围绕零售的上下游,而是扩展到其他行业:金融、投资、证券、传媒、文化、酒店、餐饮、制造等。

这也意味着,百货零售企业未来的经营范围将更加分散,企业经营边界将日趋模糊。

企业经营的无边界化对于百货零售肯定不是好事,这说明企业的经营重心已减少甚至转移,百货这是该企业各产业中的一个。

(三)费用递增&服务递减近年来,百货零售业的地产租金、人力成本上涨,致使实体百货店的经营成本上涨。

税收、流通费用、人工费用和商场租金等各项成本逐年上升,与此同时,商品的价格却很难卖得上去。

的确,各种成本上升成为零售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据了解,零售企业的房租、人工、水电、刷卡费等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在70%以上。

众所周知,大部分零售业是租赁物业经营的,近年来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零售业租金也水涨船高。

人口老龄化严重,员工流失率高,传统零售业都以增加员工工资来应对企业招工难,人工成本也急剧上升。

而在成本上涨的同时,百货零售业的服务却在下滑。

(四)同行业竞争激烈由于市场已经饱和,百货店同行之间的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

而同行业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以中小百货为例,这类中小百货的经营能力强,基础扎实。

这类百货因其区域特性以及资源集中,其受到的电商冲击并不像大型百货一样那么大。

另外,这类百货积极在经营模式、门店升级、服务改善等方面进行调整,利用其区域特性和资源集中等优势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创造新的商业机会。

在中小百货里也存在着一些业绩下滑但没能改善的企业,这些中小百货是借助中国经济增长和地方发展而成立收益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中小百货没能在经营上下功夫磨砺,对于业绩的下滑无措可施,只能维持现状,期待行业的好转。

另一方面是传统百货业同质化竞争加剧,百货店会频繁开展力度很大的促销活动来吸引顾客的注意,刺激顾客购买,提升销售额。

促销活动实际上就是价格战。

拉低商品价格的结果是百货店的利润率大幅度降低。

而促使百货店之间无序竞争、价格战频繁的主因就是商品同质化和经营模式雷同化。

另一使得百货业同质化竞争加剧的原因是新商圈及购物中心的发展。

新商圈和购物中心强烈冲击了传统百货业,使得老百货经营业绩惨淡。

另外随着消费阶层日趋年轻化,传统百货的定位不再符合年轻消费者的习惯,传统百货受到了冲击。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零售业利润下降。

事实上,工业领域产能过剩的现象在商业领域同样存在。

一般而言,人均商业面积超过1.5平方米就算是过剩,但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人均商业面积在几年前就超过了这个红线,仅北京去年就增加了11个购物中心,商业面积还在不断增加供给过度必然加剧行业竞争。

现在很多商场还停留在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上,在商业供给全面过剩的情况下,除非经过兼并重组,并倒闭一批,去掉一部分“过剩产能”,才能达到平衡,企业的毛利率才会有所上升。

(五)电商冲击电商发展迅速,对于实体百货零售的冲击非常大。

但是致使实体百货零售衰退的原因并不单单是电商。

现如今,消费者去实体百货店并不是为了购物消费,而是为了试衣服,实体百货成为电商的“试衣间”。

实体百货店已商品丰富为优势,但是在电商时代这一优势不复存在。

第二个原因是电商兴起对实体商业造成压力。

电商本身中间环节就少,加上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一些大电商赔钱销售,生生把渠道环节多、价格高企的商业实体逼到了墙角。

实体商业现在的零售模式存在很大的问题。

电商得以大行其道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实体商业自身经营的问题所致,由于众多环节层层加价,很多商场的商品销售价格是出厂价的十倍,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零售实体也企图通过降价来赢得顾客。

有些百货企业称他们的商品价格带在去年已经有所调低。

只是,由于价格悬殊太大,这种调整在降低商场毛利的同时,并未能明显地扭转顾客转向电商的态势。

(六)人员流失随着我国零售业的高速发展,使得国内实体百货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而激烈的竞争直接导致了各大实体百货对核心员工的争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