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模拟电子技术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1、课程性质和任务《模拟电子技术》是电子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应用型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模拟电路的基本理论,具有识别与选用元器件的能力;具有电路图识图、绘图能力;具有对电路焊接、制作、测量、调试、故障排除、维修的能力;具有对模拟电路进行基本分析、计算的能力;具有对常用电路进行设计、调试、检测、维护的能力。

本课程不仅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为培养再学习能力服务,而且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形成专业职业能力打好基础。

2、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描述模拟电子技术是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为体现其特点,本课程以分立放大电路和直流稳压电源为载体,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采用分模块教学方法,并根据每一模块安排其对应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递进。

如分立放大电路,掌握二极管与三极管的应用;会分析和测试放大电路性能指标;能区别各种放大电路;以及会分析各种反馈电路,并能用仿真技术验证分析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的授课形式,以问题导向学习为重要手段,通过贯穿始终的交流讨论等交际教学表现形式,引导、启发学生以形成自主知识建构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能力。

同时,尽可能多地采用现场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提高学习兴趣。

3、课程目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了“以应用为目的、强调基础、突出重点、够用为度”的原则。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以提升每个学生的素质、知识和能力为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电子线路有了感性认识;对模拟电子技术理论有了基本理解;学会了电子职业的部分操作技能;对行业标准和规范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形成对电子线路和电子设备的整体认识;能够制作、分析和调试简单的模拟电子技术。

(一)知识目标1. 熟悉常用模拟电子元器件的性能特点及其应用常识,具有查阅手册、合理选用、测试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能力。

2. 掌握常见模拟功能电路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及其分析方法,具有阅读和应用能力。

3. 通过实验课实习、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电子技术基本技能训练,具有正确使用常用电子仪器测电参数及电路常见故障排除能力。

(二)能力目标1.认识模拟电子技术学习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2.把握模拟电子技术的整体知识结构,发展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4. 结合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掌握模拟电子设计和分析一般的思想方法,学会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在实际工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精神,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3.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

4、课程内容和要求5、课程实施的说明本课程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两个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和优化,在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三个层面上进行有益的尝试,以增强学生自主式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动画、语音、颜色等方面的特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发挥网络教学对学生主动性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利用网络学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

配合理论教学,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组织参观,开设机电一体化综合性实验;增强综合性设计训练环节,组织产品设计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于实验课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所以要综合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紧密跟踪新技术的发展,极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解决困难的工程课题。

在实践性教学环节,要反复强调工作规范,确保安全。

其工作规范为:(1)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坚持安全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础,积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有计划地组织对学生进行安全思想、安全制度和安全技术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学生的安全技能和意识。

(3)进入实训场地,认真组织各种安全活动,构筑安全文化,强化安全意识。

(4)学生应做好预先复习,指导教师不得擅自脱岗,应记好考勤。

(5)在实训中,学生必须服从指导教师,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启动电源,使用仪器、设备等。

(6)凡违反操作程、损坏仪器、设备者,应按规定赔偿损失。

6、相关说明6.1教学的组织与方法在教学中,应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认知特点,通过典型的项目教学,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讲练结合、案例分析、仿真教学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创新意识。

6.1.1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以实际任务、项目作为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围绕任务、项目的完成而展开。

例如:每学完一个器件的应用或一个单元电路的组成与应用就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相应的电路(包括元器件的购置、电路焊接与调试),带着任务去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效果。

6.1.2讲练结合根据“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溶为一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学边验证。

例如:学习半导体二极管时,教师一边分析工作原理、极性与性能好坏的判别,一边要求学生进行现场测试,训练学生的测试能力。

每讲完一个模块后就布置目标任务,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设计、调试电路,进行具体操作,老师通过网络进行课后辅导。

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通过学与做的过程,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6.1.3 案例式教学:将实际案例引入教材、教学体系中,每个重要知识点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实践示范和团队学习相结合;使学生从知识接受者向案例分析者转变,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例如:在讲变容二极管的作用时,引入收音机中的调谐电路进行分析;在讲功率放大电路时,引入音频放大电路进行分析;在讲正反馈与自激振荡时引入晶体管收音机的本机振荡电路分析;从集成功率放大器LM386引出案例,让学生了解LM386的封装、引脚排列与功能、应用参数,再逐步深入内部的电路结构、相关基础电路等知识,加以相关技能训练,引导学生一步步挖掘知识要点等等。

6.1.4 仿真教学:利用电子产品陈列室的电子产品,参照实物进行拆板仿真;利用EWB软件、orcad软件等进行电路仿真。

对集成器件的封装形式与外形进行直观的观察,并了解其性能和特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软件操作能力。

6.2 教学材料的编写与选择(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

(2)教材应将本专业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和岗位操作规程,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组织教材内容。

要以实际电气控制线路为载体,引入必须的专业知识,增加实践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3)教材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工厂电气控制设备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4)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及时地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5)教材中的活动设计的内容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6)在还没有以项目式教学编写的教材时,建议选择的传统辅助的主体教材和参考资料包括。

6.3教学评价6.3.1评价内容制作工艺体现了个人的联装技能水平,由工具使用、元件预处理、元件插装、焊接技术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测试和调试体现了个人的仪器仪表操作水平,由仪器选择,仪器操作,得到结果数据三方面进行评价。

理论知识的掌握是本课程的主要目标,以课程要求的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的程度进行考核。

参与意识也是要评价的内容,包括课前预习、课后作业、课堂纪律、操作规范和现场管理。

6.3.2 平时成绩的组成与比例:按照学院教学文件规范要求,为更加全面地对学生进行测评打分,对全班学生建立了成绩动态记录表,随时记录学生的平时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的每一个过程,每完成一个项目,都能有效地记录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平时成绩由五个方面组成。

表1 平时成绩的组成其中《模拟电子技术》的作业分成理论、实践报告、设计等类型,每次课后都有要求。

学生自评的成绩由如下几部分组成:学习态度、实践报告质量、电路制作质量、回答教师提问质量等组成。

6.3.3 期末成绩的组成与比例:期末成绩由二个方面组成。

表2 考试成绩的组成其中实践考核方式一般是采用抽签方式进行,内容包括制作、测试、调试和故障排除,是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作出评价;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分析学生的制作样本、记录数据和实验报告等。

理论考核主要测试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一般以闭卷形式对学生进行测试考核。

6.3.4 总评成绩的组成与比例:总评成绩由以上二个方面组成。

表3 总评成绩的组成考核方式及考核内容与传统相比,作了较大的改革。

考核内容从以理论为主转向考核学生对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检测、仪器的使用和对单元电路的分析测试等综合技能。

由于强化了平时的实践环节考核力度,提高了期末技能测评的比例,重视了学生基本专业素质的培养,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明显增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就业适应能力。

6.4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6.4.1注重课业文本的设计及资料的整理,以用作教材编写的参考,并注重知识的更新。

6.4.2开展网络课程建设,收集和链接与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组织网络论坛,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及同学互动的学习氛围,拓展学习活动的区间。

6.4.3组织电子技能大赛和成立电子协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6.4.4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观摩实习,收集生产企业产品加工案例资源、了解熟悉生产现场的真实工作情境及工作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