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调控的ppt

宏观经济调控的ppt


宏观经济调控的 科学化和精确化



其原因如下: 国民经济是一个由众多部门组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巨大系统。它们一 般处于动态均衡状态。如果经济增长突然加速,脱出常态,各部门之间的动 态均衡就会被打破,一些部门供不应求,成为瓶颈部门,另一些部门供过于 求,成为过剩部门。 经济增长速度提高越快,这种结构失衡就越严重。因此,如果经济增长达到 预测的适度增长率后,经济处于紧运行状态,说明结构失衡,适度经济增长 率过高,应该适当降低。这一方面可以减缓瓶颈部门需求的过度增加,避免 结构失衡加剧,另一方面可以给过剩部门以转移过剩资金和生产能力的时间, 以增加瓶颈部门供给。经过一段时间,各部门就能重新恢复动态均衡。从这 里可以看出,紧运行非但不能真正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反而造成结构失衡, 最后发展成总量失衡。它的另一个缺陷是资源浪费、污染加剧、技术退步。 当瓶颈部门严重短缺时,其价格暴涨,达到由劣等生产条件和技术决定的地 步。于是技术水平低、效益差、消耗多、污染大的小钢铁厂、小煤矿、小电 厂、小水泥厂等趁机遍地开花,虽能一时造成经济虚假繁荣,但不可能持久, 且贻害无穷。因此,无论从保护环境,提高技术,增进效率,减少浪费,还 是从经济平稳持久发展来看,都不能允许经济长期处于紧运行状态。因此, 经济增长率无论是达到还是高于预测的适度增长率,如果经济处于紧运行状 态,都应该适当加以降低,使经济运行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之中。
宏观经济调控的 科学化和精确化

总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虽发挥着巨大的基础 性作用,但它不是万能的,存在一定缺陷,需要 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帮助、补充。人类必须将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能听天由命,这就需要 运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不断提高宏观调控 的科学性、精确性。
宏观经济调控的 科学化和精确化


所谓适度经济增长率是指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的经济增长 率。 国际上一般以通胀率在1-3%之间为总量均衡区间。由于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需要较快的经济增长,因此以通胀率 3%为总量均衡标志较为合适。通过经济模型计算得出, 当通胀率为3%时,适度经济增长率为9%。 这就是说,要想保持总量均衡(指社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 利用时的总量均衡),即通胀率为3%,我国经济增长率 应为9%左右。这是一种趋势,并且这个趋势还会持续一 段时间,例如3至5年,或更长时间。在确定近期我国适度 经济增长率时,应考虑这个趋势,即以9%为增长趋势线。 这意味着,今后3-5年,我国适度经济增长率为9%,适 度经济增长区间为8.8%-9.2%。
宏观经济调控的 科学化和精确化




从政府运用经济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即宏观调控)的历史来看, 大体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相机抉择政策的提出到20世纪70年 代滞胀危机爆发之前,其特点是盲目性大,胆子大,力度强,不仅敢违背传 统经济学常理,滥发货币,肆意增加财政赤字,而且也敢高强度、大规模使 用政策工具,最终导致滞胀危机。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其特点是谨慎干预:一是纠正了 滥发货币和盲目扩大财政赤字的错误做法,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推 行财政政策中性化;二是大大减轻调控力度,每次经济政策的调整幅度都很 小,以微调为主,力求软着陆;三是尽量提前干预,一旦发现通胀迹象就立 即采取紧缩措施,甚至不惜为此牺牲经济增长。这些做法虽在一定程度上抑 制了通胀,缩小了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但并没有消除、避免通缩。 第三阶段是现在,其特点是追求宏观调控的精确化、科学化。在这方面还有 很长的路要走,首先要建立以扩大再生产4个阶段及其4个核心指标为主干的 新的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以随时掌握经济运行的变动情况,抢占宏观调 控先机;其次,要不断提高适度经济增长率、适度投资增长率、适度投资贷 款增长率、适度利率等指标的精确度,使它们从一种理论上的推测变为符合 客观规律、切合实际的科学数据,为宏观调控的科学化、精确化奠定基础。
宏观经济调控的 科学化和精确化


有人认为,央行直接规定投资贷款增长率是行政手段。这 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它实际上是经济手段。一般来说,在 货币领域,凡是央行只控制总量,不管资金具体使用,而 由商业银行或经济主体自行决定的都属于经济手段。例如, 央行规定各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就是一种经济手段。第 一,它只管总量,不管资金具体使用;第二,资金具体分 配不是由行政机构,而是由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即商业 银行自行决定。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贷款增长率,特别是 投资贷款增长率与准备金率一样,都属于货币政策工具。 综上所述,如果政府能抢占先机,在扩大再生产的第一阶 段就对经济失衡进行调控,并且调控力度比较准确,在适 度区间之内,就能大大提高政府干预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宏观经济调控的 科学化和精确化


我国前一段宏观调控最突出的特点是扭转了经济过热势头,使之趋于 下降,从而避免了经济大起大落。但是宏观调控的力度有多大,它将 使经济增长率下降到何种程度?要弄清楚这些问题,需建立一个新的 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增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扩大再生产过程。决定扩大再生产的 因素主要是投资和生产技术效率。由于后者在短期内相对稳定,因此 投资量的变动对扩大再生产至关重要。从这一点出发,扩大再生产过 程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筹措投资资金阶段,由于我 国企业投资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因此投资贷款增长率是该阶段的 核心指标;第二阶段是企业使用筹集来的资金进行实际投资阶段,其 核心指标是投资增长率;第三阶段是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阶段,其核心 指标是经济增长率;第四阶段是经济增长率影响总量均衡阶段,其核 心指标是通胀率。这4个阶段及其核心指标组成新的经济运行评价指 标体系的主干。从4个核心指标的相互联系来看,投资贷款增长率是 先行指标,投资增长率是次先行指标,经济增长率是同步指标,通胀 率是滞后指标。
宏观经济调控的 科学化和精确化


这个标准是否正确要由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 一标准。检验的方法主要有两个,无论哪一个出现问题, 都说明经济失衡。第一个是从总量来检验,即如果经济达 到预测的适度增长率后仍出现3%以上的通胀,说明适度 增长率过高,需要相应调低一些;反之,如果出现通缩, 大量社会生产力过剩,说明适度增长率过低,需要相应调 高一些。 第二个是从结构来检验。即在经济增长达到预测的适度增 长率或其区间后,如果出现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等供应 紧张,经济处于紧运行状态,说明适度经济增长率过高, 需要适当降低。
宏观经济调控的 科学化和精确化


以利率为例(指1年期实际贷款利率,以下同),经过测 算,从长期来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它每提高 1%,投资贷款增长率下降1.968535%。2004年我国投 资贷款增长率为13.5%,利率为1.68%,如果要将投资 贷款增长率降到适度区间的上限,即11%,利率需提高 1.27个百分点,达到2.95%,即2.95%为适度利率,适 度利率区间为2-3.3%。当然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推测, 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其正确性和实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即在测算出适度投资贷款增 长区间为8-11%后,央行可以要求各商业银行将投资贷 款增长率控制在这个区间内,这样企业的投资冲动就会由 于没有资金支持而不得不降温,从而消除经济过热。
宏观经济调控的 科学化和精确化



根据经济模型的测算,上述4个阶段达到均衡时的核心指标的具体数 值是:通胀率为3%;适度经济增长率为9%,适度区间为9.2%— 8.8%;适度投资增长率为16.5%,适度区间为16%—20%;适度 投资贷款增长率为8.4%,适度区间为8%—11%。 新的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测算出4个核心指标 的适度区间,但如果宏观调控的力度掌握不好,也是不能达到预期目 标的,不是力度过大,变经济过热为过冷,就是力度过小,无法制止 经济过热。 对于如何进行宏观调控,人们一般倾向于原则性的阐述,如对于经济 过热,要提高利率,控制货币供应量,限制信贷过快增长,实行紧缩 或紧中带松的经济政策等。但如果没有量的规定,如利率提高多少为 宜,信贷增长率控制在百分之几为好,宏观调控就只能在黑暗中摸索 进行,难免出现力度过大或过小的偏差。所谓宏观调控的科学化、精 确化,就是要比较准确地计算出经济政策工具具体变动多少,才能正 好达到调控目标。
宏观经济调控的 科学化和精确化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工商管理系 余石教授
宏观经济调控的 科学化和精确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4次周期波动,现 正经历第五次经济周期。每一次周期波动都引起 经济冷热的争论。争论的其原因之一是没有一个 衡量标准和准确目标。然而这个标准是有的,那就 是:这个标准和目标应当是适度经济增长率或潜 在经济增长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