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的历史与发展资料
LOGO
LOGO
站长素材
环境法学
主讲人:巩固
LOGO
环境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社会的环境与法
二、现代社会中的环境法 三、代社会的环境与法
(一)古代社会的生态与文明
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衰则文明衰
LOGO
生态对文明的塑造作用超乎想象
人类的“诞生”本身即是环境变化的产物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 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治平至百余年, 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 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 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LOGO
试以一家计之:高、曾之时,有屋十间,有田一顷,身一人,娶妇后不过二人。以二人 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宽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计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妇即有八 人,八人即不能无拥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 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 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 过十之一二矣。曰:君、相有法乎?曰: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 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 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是亦君、相调剂之法也。 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而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治平之久, 君、相亦不能使人不生,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然一家之中有子弟 十人,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又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一人之 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此吾所以为 治平之民虑也。
LOGO
(二)古代 “环境法”:经济法、资源法 古代环境法的特点:
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法
1.以自然资源为主要对象
2.着眼于资源存续,作为生产活动对待
3.无科学、整体的环境观念和系统的生态知识
4.规定零散,强制力弱
二、现代社会中的环境法
(一)工业革命与“现代环境问题” 现代意义上的环境法是伴随着工业革命 所带来的“现代环境问题”而产生 的。
前两千多年《乌尔纳姆法典》关于使用土地的规定 前18世纪《汉谟拉比法典》关于土地、森林、牧场的耕种、垦荒和保护的规定 前3世纪《摩奴法典》关于荒地、矿山、湖泊、山川的规定 印度皇帝阿什泰克法令:“下列动物不受到捕杀:鹦鹉、八哥……和所有可利 用和食用的四足动物,决不能放火烧林。” 英王爱德华一世:绞死燃放煤烟者 俄国彼得大帝:森林、水源保护
LOGO
(二)古代 “环境法”:经济法、资源法
《逸周书· 大聚篇》: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川泽不入网罟以 成鱼鳖之长。 西周《伐崇令》:毋填井,毋伐树,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云梦《秦简》之《田律》: 耕田者不许砍伐山坡上的树木,捕鱼者不许用毒药捕鱼, 猎人不许捕杀幼鸟和未成年野生动物,到七月份方解除禁令 (体现了古代“以时禁发”的原则,被认为中国最早的“环保法”): 楼兰古国的环保禁令 历代官府,禁杀耕牛,禁食牛肉! 《明律》、《清律》均沿用《唐律》。在自然保护方面,除袭用旧时的自然资源政 策外,别无其他特别之处。 《韩非子· 内储说上》: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
马尔萨斯(1766-1834) 《人口论》(1798)
人口在无妨碍时,以1、2、4、8、16、 32、…… 的几何级数率增长,而生活资料 则以1、2、3、4、5、6…… 的算术级数率 增长。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时, 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要限制人口增长, 使二者保持平衡。
LOGO
3个命题 :①人口必然地为生活资料所限制。②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 口一定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显著的抑制。③这些抑制全部归纳 为道德节制、贫困和罪恶。 这3点是支配人类命运的“ 人口自然规律 ”的基本内容。 4点结论:①贫困和罪恶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经济政治制度的 罪过;②只有私有制才能消除人口的过快增长;③工人工资受人口规律的 支配,工资水平随人口的增减而变动;④济贫法促使人口增长是恶法。
资源的“诅咒”? 民富≠国强?
生态对文明的影响:纵向
中华文明的诞生与“仰韶温暖期” 水土流失与中华文明重心的转移 “乱世”、“盛世”的冷暖基础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气候根源 宋代以来的南强北弱 蒙古帝国的崛起与征服
LOGO
没有秦桧,岳家军能光复中原吗?
生态极限与农业文明的尽头 洪亮吉(1746~1809年) 《治平篇》(1793)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LOGO
中西文化气质差异:
黄色文明 VS 蓝绿文明 农耕 VS 游牧· 海洋
LOGO
国民性:战争与和平 德治与法治的生态基础
生态对文明的影响:纵向
新石器时代(公元前2500年) 世界上唯一一个诞生于热带丛林 而不是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LOGO
玛雅文明的覆灭!
两河流域的环境退化与 阿拉伯文明变迁
生态是文化发展的根基
中华文明屹立不倒的地缘因素
大河治理与中央集权
(大禹父子)
LOGO
大国思维VS岛民心态
LOGO
“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土壤等,和人民的性格,感情有关系,法 律应考虑这种因素。”
“人类受多种事物的支配,就是气候、宗教、法律、施政的准则、 先例、风俗、习惯。” “气候的影响是一切影响中最强有力的影响。”
现代人类的祖先在七百多万年前和非洲古猿进化分离,踏上了独特的进化之旅。
推荐阅读:《气候改写人类进化》
《南方周末》2014年10月2日
LOGO
生态的差异造就文明的多样性
“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 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马克思
LOGO
良好生态是文明的摇篮: 早期文明的大河特征
LOGO
推荐阅读:
LOGO
几点启示:
LOGO
物质财富是文明的基础
生态环境是文明的源泉 人与自然的矛盾贯穿于文明发展始终 生态问题既是文明衰亡的压力,又是文明发展的动力
对生产资料的“追寻”是催生工业革命乃至整个现代文明的动 力
LOGO
(二)古代 “环境法”:经济法、资源法
农业社会珍惜资源、爱护生命、崇拜自然、养生放生的“规定”, 不同于今天的环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