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年广东劳动保障事业发展亮点回顾建国60年来,广东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充分发挥了“试验田”、“窗口”和“示范区”作用,不断探索建立起一套具有广东特色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创造了一批工作亮点,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就业工作硕果累累1.1建国前遗留下来的10万多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得到妥善解决1950年,广东省城镇有10.86万名建国前遗留下来的失业工人,失业问题比较严重。
根据中央指示,广东省各级劳动部门以失业救济为主要内容的就业安置工作,实行介绍就业与自行就业相结合的安置办法,并配套出台不准随意解雇工人、开展转业训练等政策。
1950-1952年,广东共成立22个劳动就业委员会。
1950年和1952年分别开展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失业登记。
到1958年,建国前遗留下来的失业人员和新成长的城镇劳动力均得到安置。
1.2打破统包统配,率先探索建立市场就业体制根据国家“三结合”就业方针,广东根据本地实际,改革“统包统配”的劳动就业制度,促进市场就业机制的形成。
广开就业门路,大力提倡自谋出路、自谋职业,催生出广东乃至全国第一代个体户,容志仁便是其中的典型。
首开全国先河,1987年4月在广州越秀区率先举办劳务集市。
1988年7月,颁发全国首个省级规范劳动力市场的规章《广东省劳务市场管理规定》,确立了职业介绍制度。
1988年,原来由国家计划直接控制的国有企业和县以上集体企业的指令性劳动工资计划被取消,企业获得较充分的用人自主权。
随市场就业体制的不断深入,广东所经历的1970年代末的知青回城就业、1980年代末的省内外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和1990年代末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三次高峰期都得到平稳化解,城镇登记失业率基本稳定在3%以内。
1.3妥善解决近百万知青回城安置就业问题1968-1980年期间,广东省累计上山下乡的城镇知识青年90多万人。
1973-1978年,离开农村的知青共46万人,仍在农村的知青有40万人。
知青们有的已经回城等待安置,有的要求从农村回城安置就业,愿望十分迫切而强烈。
广东省通过大办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并允许和扶助社会需要的个体劳动,因地制宜,广开就业门路,大力安置城镇待业人员。
1980年,广东省按国家规定对安置待业知青的城镇集体企业实行了相关减免税并结合当地实际,对免税年限作了更明确的规定。
在“三结合”就业方针指引和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到1982年,知青就业安置工作即得到解决。
1979-1982年,广东省年末尚未安置的待业人数由45.8万人下降到14.2万人,待业率由7.9%下降到1.7%。
1.4提出“少进中心、快出中心”破解国企下岗职工安置难的特色思路针对妥善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分流安置问题,广东提出了“先分流、后下岗、少进中心、快出中心,分类管理指导,确保基本生活”的特色思路。
仅1999年,全省共有16万富余职工在下岗前或下岗后不经中心直接分流,并发放下岗人员基本生活保障金10.2亿元。
目前领取《再就业优惠证》而未实现再就业的不足2万人,基本解决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
1.5实施扩大与促进就业民心工程200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十项民心工程”,其中第二项即为扩大与促进就业工程。
民心工程通过完善政策、开发岗位、加大投入、强化服务等措施,加快构建扩大与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至“十五”期末,全省城乡从业人员达5023万人,比“九五”期末增长25.9%。
广东省非农产业从业人员达3413万人,占广东省从业人员总数的68%。
全省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达97.62万人,其中“4050”人员20.4万人,再就业率达65%。
全省共开发公益性岗位30万个,帮助20多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万名“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安置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42万人次。
全省共实现转移就业275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农业从业人员比重比“九五”时期下降了近8个百分点。
1.6首创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制度2003年12月,广州市原东山区首创“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模式。
通过总结提升,2004年广东省印发《“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办法》,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制度。
对“零就业家庭”除提供有关文件规定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外,还有针对性地提供“一帮一”跟踪服务,公益性岗位优先招用,不限次数的全免费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1次以上全免费的定向中级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等优惠政策。
广东首创的“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模式被推荐为2006年中国就业十件大事之一,写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和党的十七大报告。
自实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以来,全省共帮扶近4万名“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再就业。
1.7创造性开展华南省际劳务合作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防治“民工潮”的蔓延,广东提倡并牵头建立全国首个省际劳务合作组织:华南省际劳务协作组织。
经过不断发展,华南省际劳务协作由最初广东、广西、四川、湖南等4省区发展到15个省(区),合作内容也由最初的组织疏导民工有序流动就业,向劳务合作信息化和法制化建设方向不断深入。
“证卡合一”流动就业的凭证管理等流动就业管理制度都起源于广东的实践。
泛珠三角区域劳务合作制度是省际劳务合作走向更紧密联系的一种探索。
2004年7月,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总体框架协议下,广东倡导建立泛珠三角区域劳务合作制度,并牵头在广州召开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劳务合作联席会议,推动建立劳务合作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和运作机制,进一步促进区域充分就业。
截止2008年底,泛珠三角区域在粤流动就业人员超过1000万人。
1.8劳务扶贫广东于1986年开始开展劳务扶贫,当时的扶贫对象是粤北石灰岩地区的劳动力,随后逐步扩大到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家庭劳动力。
省内的劳务扶贫主要以“山洽会”(山区经济合作洽谈会)为平台。
2000年11月,第一届“山洽会”在清远市举行。
自此每两年召开一届“山洽会”,并由珠三角地区各市县与东西两翼和山区各市县签订对口帮扶劳务协议,开展以劳务输出、转移培训、公共就业服务、劳动力市场信息联网、远程见工系统和培训安置基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帮扶,从2000年至2008已举办五届。
2008年第五届“山洽会”在广东湛江召开,会上共签订劳务合作项目77个,协议转移劳动力51.8万人,协议培训农村劳动力99300人,建设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安置基地350个,捐赠物资资金310万元,协议总价值达63.6亿元。
省际劳务扶贫始于1996年,开始是广东对口帮扶广西地区,随后逐步扩大到对贵州、重庆、湖北、海南等省份的劳务帮扶,主要以泛珠三角和华南省际劳务协作为平台。
1996年-2007年,广东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先后与广西、贵州、重庆、三峡、海南等省市(区)及其重点贫困县区建立对口劳务帮扶关系20多对。
1.9开展具广东特色的公共就业服务“新三化”建设2004年,按照中央要求,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就业服务体系“新三化”建设三年工作规划(2005-2007年)》,开展具广东特色的公共就业服务“新三化”建设。
截至2006年底,省、市、县区、街镇四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已全部建立。
至今,全省共建立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职介中心5725个。
并首创《就业失业手册》制度和“路径”就业服务新模式。
二、职业培训全国领先2.1技工教育一枝独秀2003年以来,广东技工教育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实现了“八项全国第一”、“三项全国首创”,即技工学校年招生数、在校生总数、校均在校生数、毕业生就业率、技能鉴定人数、教学科研成果、全国性技能竞赛获奖名次和奖牌数目、高技能人才培养量全国第一,全国首创技工学校智力扶贫工程、技工学校实施“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和技工学校“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工程”。
目前,全省共有技工学校232所,国家级重点技校46所,高级技工学校31所,技师学院21所,民办技校65所,技工学校校园占地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2008年全省技工学校招生20.3万人,在校生数达到53.5万,形成以高级技校、技师学院为龙头,重点技校为骨干,带动各类技校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
2.2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程2006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作出了不分城乡、免费安排退役士兵接受2年以上职业技能培训,创出一条让退役士兵满意、用人单位满意和部队满意的安置改革新路子的重要批示,拉开了广东全面实施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的序幕。
2007年3月1日,全省承担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任务的93所技工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同时隆重举行开学仪式,1万多名城乡退役士兵走进学堂免费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截止2009年4月,全省共有22180名学员接受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其中首批退役士兵学员已于2008年7月全部顺利毕业,大部分学员基本掌握一项中级以上职业技能,就业率达到90%以上。
2.3智力扶贫1998年4月7日,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谢非“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重要批示的基础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作出“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开展智力扶贫的重要决定。
在清远实践的基础上,2002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从2002年至2007年,省财政共安排2.1亿元用于每年资助5000名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二至三年的技校教育”。
智力扶贫工程正式实施并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目前,广东省技工学校智力扶贫招收了全省50个山区县共60160名贫困家庭学生,已有四批共2万名智力扶贫生顺利毕业并实现100%就业,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掌握一技之长,有效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技能扶贫目标,有力地推动了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4率先出台一系列首创性、普惠性政策举措,有效推动百万农村劳动力新一轮战略大转移在总结“智力扶贫”、“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等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基础上,认真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以及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战略部署,广东省劳动保障部门系统推出“全民职业技能提升”、“一户一技能”、“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三大计划,制定出台优秀农民工入户城镇、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接受技工教育等21项在全国具有首创性的、系统的配套措施和实操办法。
特别是在全国率先建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普惠制度,率先允许在就业地入户的农民工范围拓宽到符合一定条件的中级工以上农民工,率先组织开发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三证书”认证管理系统,实现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制度从零散化、单项化向普惠化、系统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