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小学生品德发展与教育
㈡、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 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儿童听完 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 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 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
著名的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告 诉她的丈夫海因兹,本镇一位药剂师发 明了一种新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是这 个药剂师一剂药要价2000元,十倍于他 的成本。海因兹竭尽全力,只借到一千 元,他恳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 者延期付款。药剂师拒绝了他的恳求, 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 走投无路,晚间闯进药店偷走了药。
阶段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水 阶段3:以“好孩子”为定向 平 个体以人际关系和谐为导向,认为凡是讨人喜 二 欢或被人称赞的行为就是好行为。 : 习 阶段4:以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为定向 俗 个体所作判断的根据是相信规则和法律维护着社 水 会秩序,因此,个人有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 平
动பைடு நூலகம்义务。
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 或国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认为这本身就是 有价值的,而不大理会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 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物质利益关系、 人际关系等社会关系,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的发 展而制定了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正是这种社会 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赋予了道德以力量。 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的需要。个人为了 归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社会所接纳,就必须遵守 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协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正是人的这种社会性需要(归属、 交往与尊重的需要) 促使人们自觉地按照道德要求发 展与完善自我品德。
林崇德的研究还认为:
2.5~3岁,5.5~6岁,小学三年级、初中二 年级是儿童与青少年个性发展、特别是品德发展 变化的关键期。
他们的品德发展到了青年初期就达到了成 熟期。到了成熟期,每个人的品德结构和个性 特点就基本定型了,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成熟 前的人可塑性大,应抓紧训练、培养;成熟后 并非不能再发展,但可塑性小,较难训练、培 养。因此,抓紧成熟前的塑造是十分必要的。
第七章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教育
学习目标
1.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结构。 2.理解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 段理论、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3.结合实例说明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 基本条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应用 有效方法来促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本章主要内容
Bandura 1925-
一.国外有关品德发展的研究
㈠、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研究方法:说故事法研究4-12岁儿童 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 的对偶故事,要求儿童判断是 非对错,从儿童对行为的判断 中探明他们所依据的道德规则。
打破杯子故事:
A、有一个小男孩叫约翰,听到有人喊他吃饭,就去开饭厅 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 内有15只杯子,结果撞翻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 B、一个小男孩亨利,一天趁妈妈不在家,想吃柜子里的果 酱,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由于果酱放得太高,手够不着, 结果碰翻了一只杯子,杯子掉在地上打碎了。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道 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调整人们 相互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以 行为规范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它的 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规律,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品 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 在个体头脑中的主观映象,其形成、发展 和变化既受社会规律制约,又受个体的生 理、心理活动规律制约。品德支配和调节 着个体的道德行为,属于个体意识的范畴。
这种内部矛盾是:在作为主体的儿童与青少年同作为客体的 外界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与青少年提出 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同他们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
这个观点中有三个重要内容: 一是动力产生于活动、实践之中,统一于活动、实践 之中,并实现于活动、实践之中; 二是新的需要是这对矛盾的活跃的一面; 三是新的需要能否获得满足,关键在于原有的心理水平。
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来研究人的道德发展水 平,把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各包括两个阶 段。并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品德发展理论。
水 个体以行为对自身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这种行为的 平 好坏,而不管这种后果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一 : 阶段2:以相对功利为定向 前 个体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开始知 习 道人们之间的关系是根据像市场地位那样的关系来 俗 判断的,知道了公平、互换和平等分配,但是他们 水 总是以物质上的或实用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价值。 平
(三)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 : 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的学习 。
1.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说明 :成人榜样对儿童
行为有明显的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 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2. 品德教育的实验 : 实验结果表明,榜样能
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模仿是学 生向社会学习,形成品德的重要途径。
四 道德情感 因 素 论 ”
道德意志
“
道德行为
(二)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
四种心理成分处在一个互动的、 开放的统一体中。它们的发展有阶 段性的,但它们是不能单独地割裂 开来,而是互为前提、相互制约和 相互促进的 。
道德认识
思想基础 、依据
促进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
道德情感
深化
交融
道德动机
内部动力
道德意志
水 个体开始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 平 社会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也可以因大多数人的要 三 求而改变。 : 后 阶段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习 以人生的价值观念为导向,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超越 俗 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以正义、公正、平等、尊严等等 水 这些人类最一般的伦理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并根据自 平 己所选定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行为完全自律。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 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儿童 讨论,以此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 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 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 做什么?为什么?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 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教学重点
1.态度与品德的结构 2.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3.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4.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5.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6.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第一节 品德的实质
内容:
一、品德的实质 二、品德的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和道德的涵义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 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它是指人依据 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 出来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 信念系统驱使和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皮亚杰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 采用对偶故事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把这一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7、8岁)
3.可逆性阶段(8~10岁)
4.公正阶段(10~12岁)
主转 义变 因到在 素公皮 增正亚 长关杰 的系看 结的来 果主, 。要从 原可 因逆 是性 利关 他系
皮亚杰提了两个问题:
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
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 的总规律:
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在10 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 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 道德;在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 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 自律道德。
3.教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
从教育措施到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得 到明显的发展,这个过程不是立刻完成 的,而是要经过一定的量变质变的过程。 林崇德确定了六个方面品德发展的参数 作为品德质变的依据。它们是:时间、 速度、稳定程度、协调性、量变与质变 及个体差异。
4.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
林崇德将儿童与青少年的品德发展分为彼此联 系的六个年龄段: (1)0~1岁(婴儿期),主要是适应性时期;
(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 品德和道德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 系。心理学、教育学研究个体品德不能脱离 一定的道德环境和规范,心理学对个体品德 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丰富了社会道德的内容, 促进了社会道德的发展。
支配
道德行为
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
品德的形成是这些心理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综合过程
第二节 品德发展的研究与理论 内容:
一.国外有关品德的研究 二、国内有关品德的研究
一、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 皮亚杰、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和班 杜拉的社会学习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理论。
Kohlberg
(1927-1987)
(2)1~3岁(幼儿),这是品德萌芽阶段; (3) 3~6、7岁(学前期) ,主要是情境性品德发展时期; (4)6、7~11、12岁(小学阶段) 品德发展协调期;
(5)11、12~14、15岁(少年期) ,这是动荡性品德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