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1)课标分析:《课标》指出三年级阅读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新课标指出:“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阅读、想象、朗读、句式练说进一步感受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的作用,让学生明白,通过亲自实践就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

最后让学生创造性地与文本对话,合作表演小红马与小骆驼再次相遇的情景,各抒己见,达到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在课堂上表现自己,张扬个性。

(2)教材分析:《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内容浅显生动、情节引人入胜的知识性童话。

文章主要讲述了小骆驼因小红马嘲笑他难看而委屈,经过沙漠旅行亲身体验后,知道了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中的特殊用处,悟出了这些东西虽然难看却是自己在沙漠里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从而由自卑转向自豪的故事。

文章浅显易懂,寓动物常识于生动形象而又极富情趣的故事之中。

重点部分以对话为主,凸现不同角色的身份、性格和感情。

文章围绕所蕴涵的一条情感线“委屈——担心——自豪”,层层展开,步步深入,显示了小骆驼情感变化的全过程,前后照应,层次清晰,通篇情趣盎然。

最终赋予我们这样的启示:要辨证地看待事物,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的用处。

对于自己,更要树立起自信。

同时这篇童话也是读写结合的好典范,能够自然引发学生拓展思考、续写课文,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说话能力、习作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3)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对这类介绍科学知识的通话比较感兴趣,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谈谈对课文所讲事物的了解,既可以让他们的知识得到运用,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但在教学中,不能把教学重心偏向在知识的交流上,而应该放到对课文的阅读理解上,从课文中寻找相关语句来回答提出的问题,提高班级整体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在习作和练习教学中,要根据部分学生懒得思考、动手的情况,用好课堂内的40分钟时间,指导他们完成相关的书面练习或口头表达练习,以培养他们及时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良好习惯。

对“读读背背”中的词语,可以让学生自己预先查词典,通过实践进一步巩固查词典的方法。

(4)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语言浅显易懂,看似平淡却含义深刻的童话故事。

通过讲述小骆驼因小红马嘲笑他难看而委屈,到沙漠里亲身体验后,发现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睫毛都很有用,而认识到自己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故事,赋予我们这样的道理:我们要辨证地看待事物,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对于自己,更要树立起自信。

课文富有情趣,寓动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认识1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和提示语等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4、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懂得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途,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5、初步了解本文通过人物对话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6、让学生学习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以此作为划分大段的依据,初步渗透段落的划分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脚掌、驼峰、睫毛在沙漠中的作用,体会小骆驼心情变化的原因过程,从而感悟小骆驼的自豪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文本,懂得判断一种事物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而要看它的用途。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树立自信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复习导入,瞄准“自豪”。

1、复习生词。

2.“我”指的是谁?他以前感到自豪吗?为什么?你的脚掌(),眼皮上长着(),背上还有(),多难看呀!二、沙漠之行,感悟“自豪”。

(一)感受沙漠1、师:于是,妈妈决定带小骆驼到沙漠里去旅行一次。

2、那沙漠是怎样的呀?老师也带来了几张图片,一起来看看。

3、谁来说说沙漠给你的印象?4、那课文又是怎样描写沙漠的呢?课文的3、4自然段中,有好多描写沙漠的词句,请你读一读,然后用你——把它画出来。

5、指导朗读:你能读好这些词语吗?6、过渡:沙漠的气候如此干燥、环境这么恶劣,骆驼妈妈为何还要带孩子去沙漠一趟呢?(二)、精读3、4节,读中感悟。

骆驼的脚掌、驼峰、睫毛在沙漠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读读3、4节,找出脚掌、驼峰、睫毛在沙漠中作用的句子,用—勾画出来。

A、交流脚掌部分:1、小骆驼的脚掌在沙漠中有什么作用呢?你是从那里知道答案的?【白板出示妈妈说的话】妈妈指着脚下松散的沙子,对小骆驼说:“多亏我们的……怎么拔得出来呢?”2、师:骆驼妈妈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呢?指名读。

3、谁会把小问号去掉,换个说法呢?意思不变。

自己练练,指读,范读,齐读!4、现在,小骆驼还会因为自己拥有又大又厚的脚掌而难过吗?有了这又大又厚的脚掌,小骆驼跟妈妈在沙漠里走了很远很远,因此,我们要说:生读课题。

B、交流驼峰的作用。

1、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沙漠之中,你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远一点呢?再远一点呢?一直到天边还是…用文中的一个词就是…2、面对这样一个没有水、没有食物的茫茫沙漠,小骆驼最担心什么?指名读小骆驼说的话。

妈妈又会用怎样的语气来安慰小骆驼呢?同桌练读,指名读。

3、看老师收集的驼峰作用的资料,老师描述:驼峰最多可以贮存50多公斤的脂肪,50多公斤就和老师的体重差不多了,足够骆驼母子在落上用的了。

再自豪地读读妈妈说的话。

4、小结:小骆驼,你此时还会为背上长了这两个肉疙瘩感到自卑吗?因为驼峰可以(贮存养料),板书。

他一定会说:引读课题。

C、关于睫毛这部分:1、说话间,一阵风沙刮来,风沙大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铺天盖地)2、此时,如果你在沙漠中会是什么情景?3、骆驼妈妈让小骆驼怎么做?他的情况怎样?4、狂风呼啸,黄沙漫天,没有这两层睫毛怎么行呢?再读这句话。

5、因此我们要说:引读课题,因为两层睫毛可以抵挡风沙。

板书:抵挡风沙D、小结:让我们分角色读3、4小节,再次体会骆驼驼峰、脚掌、眼毛的作用。

(三)、精读第五节渡:沙漠旅行结束了,原本满心委屈的小骆驼有了怎样的变化呢? 【白板出示第五自然段】1、自由读第五节,指名回答:小骆驼此时的心情怎样?2、指名读。

三、巧设练习,强化“自豪”。

1、小骆驼为什么感到自豪呢?如果你是小骆驼,请你用自豪的语气来夸夸它们的用处。

【白板出示:我要夸夸我的……】2、骆驼有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你一定也有感到自豪、骄傲的地方,现在请你写几句话,用上“我感到自豪的是——”的句式。

【白板出示:夸夸我自己】3、总结寓意:看来一个事物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应该结合特定的环境来评价才行。

四、续讲故事,升华“自豪”。

有一天,小骆驼又去了小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见了小红马,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同桌练说,指名说(5)评测练习:一、根据拼音写一写。

1.我从小到大都洋溢在母爱的怀抱里,可是有一次,妈妈的做法让我感到很wěi qū( ) 。

后来,我知道妈妈也是dān xīn ( )我。

2.妹妹穿上新衣服后有zúɡòu( ) 的自信心,在jìnɡ zi ( )面前眉飞色舞,还要bì shànɡ( )眼睛陶醉一下,那样子别提多开心了!二、照样子写词。

例:(沙漠)(无边无际的大沙漠)(风沙)()(脚掌)()(花园)()四、根据课文内容填表、填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五、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和情感变化历程给小标题排排队。

()沙漠旅行结束,小骆驼感到很自豪。

()小骆驼告诉了妈妈。

()小红马对小骆驼说了一番话,小骆驼觉得很委屈。

()骆驼妈妈带小骆驼到沙漠里行走,小骆驼很担心。

(6)效果分析:一、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创造语言这堂课上,我利用课文空白点,建构了一个续写故事的平台,在学生自主阅读,品悟到故事所蕴涵的道理后,创设有趣的合理的场景,紧紧围绕小骆驼的驼峰、睫毛、脚掌的特点和作用来展开,拓展延伸,在合作中进行自主、创新。

这样,既巧妙地把书本语言的内化这一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悄悄地”落实在其中,又把课文的表达技巧“默默地”迁移,变为学生自己的表达技巧。

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爱的教育。

二、联系实际,培养自信让学生联系实际,“骆驼有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我们每个人也都有值得自豪的地方。

现在请你们说说‘我感到自豪的是――’”。

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由骆驼的自豪引发到自己自身的自豪,由此及彼,由人及己。

不仅锻炼了学生说话的能力,更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了自豪感(7)观课记录:《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语言浅显易懂,看似平淡却含义深刻的童话故事。

全文以对话叙述为主,条理清晰,围绕“自豪”层层展开,步步深入,故事的情节发展与小骆驼的情感变化交织描写,相得益彰,耐人寻味。

因小红马的嘲笑,小骆驼感到很委屈,接着在妈妈带其到沙漠走一趟时,由起初的担忧到后来发现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睫毛都很有用,感到由衷的自豪。

外表虽然不好看,但驼峰、脚掌和睫毛在沙漠中的作用却是其它动物所不能比拟的,文中,骆驼妈妈借此引导小骆驼通过沙漠之行,发现自己的用处,悟出:外表好不好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用处。

使文章表面内容浅显,却又意味深长。

听了王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于老师在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语文文本的深入解读,对课堂教学的娴熟驾驭,以及作为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都值得我学习。

她能根据文章及学生特点,创设与课文相匹配的情境,展示了一系列沙漠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沙漠条件的恶劣,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课文,体会骆驼的驼峰、脚掌和睫毛的重要性。

王老师设计时紧紧扣住学生为主这条线索,画面导入,出示目标,学生一目了然知道了本节课的任务。

在教学时,从课题入手,引发学生思考:“我”指的是谁?“我”为什么应该感到自豪?以此引发学生思考,形成“阅读期待”。

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自读自悟,披文入情,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弄懂骆驼驼峰、脚掌和睫毛的作用,体会到小骆驼应该为此而感到自豪。

如果能让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连,谈自己感到自豪的表现就更加精彩了,也能让孩子们确实领悟自豪的内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