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犯罪与越轨
默顿认为,当个人将自己的处境与其参照群体中的人相比较并发现自己 处于劣势时,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剥夺。这种剥夺因人们不是与某一绝 对的或永恒的标准相比,而是与某一变量相比,因此这种剥夺是相对的, 这个变量可以是其他人,其他群体,也可以是自己的过去。有时,即使
某一群体本身的处境已有所改善,但如果改善的程度低于其他参照群体
犯罪往往有着很复杂的社会原因,
不仅仅出于个人层次上的原因(无 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有一种观点 认为有些人之所以犯罪,主要出于 他们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原因。个人 应负主要责任)。因此,从社会学 角度出发,研究犯罪,对于理解犯 罪、遏制犯罪都大有意义
第1节 越轨行为
越轨的定义及其类型
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
初级越轨:最初的逾越行为
次级越轨:人们逐渐接受自己越轨者的身份并由此导致的进一
步的破罐子破摔的行为
对标签理论的评价: 标签理论的假设:没有任何行为具有内在的犯罪性质,对 于犯罪的界定是由权势群体做出的。
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对于犯罪和越轨的评价确实有时很主
观
但是对于越轨、犯罪的界定并不总是主观的贴标签,而是
克罗尔德和奥林:青年人认可社会的价值观,也认可主流的手段。当
通过巨大的努力仍达不到而且感到机会渺茫的时候,的时候,就特别 容易走极端,会认为世界不公,会做出各种反叛行为来,会加入不法
帮派
反面:洪秀全 认可主流价值规范科举- 多次应试失败-造反(受外来 文化影响)
界定越轨理论
功能主义认为越轨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有着一定的、客观鉴别过程。过分强调主观实际上并不客
观。另外,来自被剥夺地区的儿童,却是更有可能做出偷 窃的行为来
最后,贴标签会导致破罐子破摔吗?
2.4 冲突理论
新马克思主义:泰勒、沃尔顿和扬(1973)《新犯罪学》,
突破了早期犯罪和越轨理论。认为犯罪是被有意选择的,
其本质常常是政治性的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理解: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 个体为什么越轨?不是因为生物特征,不是因为人格特征, 不是因为社会失范等,而是为了为了反抗资本主义的压迫 和不平等
左派现实主义:公众对越轨和犯罪的描述并不仅仅是媒体
操纵和放大的结果,也并不仅仅是反抗不平等。公众对之 焦虑也是正常的
犯罪学需要重视的是遏制犯罪的社会政策,而不是抽象的 社会讨论和批评不平等体制
呼吁人们关注受害者本身,认为受害者主要是贫困的弱势 群体,相比较于社会上层他们更加容易受到犯罪的侵害
秉承了互动理论的一些观点,认为越轨是一种社会建构出 来的现象。互动论者拒绝接受有些行为类型内在的具有 “越轨”的性质这一观念,相反他们问的是:有些行为最
初是如何被定义成犯罪的,为什么有些群体被贴上犯罪的
标签,有些却没有?
贴标签理论是互动理论的一种
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家将越轨行为解释成越轨者和非越轨者 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而不是个体或者群体的一 个特征 贴标签的过程是代表权力的、握有法律和治安力 量的人将有关传统道德和价值规范施加在其它人 身上的过程,代表了社会的权力机构。规则是由 富人为穷人制定,男性为女性制定,主要族群为 少数族群制定,反映了一种社会不平等
柏林警方隔三差五发出的警示,让习惯于将车停在路 边的柏林市民们深感不安——今天是“不知名肇事者再次 点燃高级轿车”,明天是“犯罪团伙拆下数十辆轿车的反 光镜”。由于犯罪分子大多选择在夜深人静时作案,警方 也对此无可奈何,毕竟要依靠警方的监控来保障柏林超过 200万辆机动车的安全,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功能主义的假定:犯罪往往发生在弱势群体中,他们
接受了社会正常的价值规范,却缺乏实现的机会和手
段,有时采取犯罪、越轨方式 Nhomakorabea反对声音: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渴望富足,像主流社 会那样成功是普遍的价值规范吗?上层社会同样存在着 大量的犯罪和越轨行为,他们难道也是因为没有实现 自己的目标的机会和手段吗?
2.3 互动理论
体制认定了什么是犯罪和越轨
新犯罪学的理论家们侧重于从社会结构和统治阶级的权力 维持的角度出发,来分析犯罪和越轨的问题
法律的制定权掌握在有钱有权人的手中。有钱有权能搞定 法律。法律镇压的是小偷和妓女等无依无靠的弱势群体
法律并不是中立的:有钱人操纵法律的制定,制定有利于 自身的法律;即使违法犯了重罪,也不会受到像小偷妓女
2 犯罪与越轨的社会学理论
功能主义
亚文化
标签理论
冲突理论
2.1 功能主义的观点
犯罪和越轨的社会根源:传统标准和规范遭到破 坏,新的标准和规范又没有建立起来 涂尔干:1)调适且带来了变化,把新的观念和挑 战引入社会,从而成为一种创新的力量 2)重新激发社会讨论和重视,进一步明确社会规 范,促进社会中“好”与“坏”行为的界线维持 一定的越轨行为的存在是合理的,正常的。
按照柏林警察局长戈里奇的说法,犯罪分子也知道, 毁坏一辆高级轿车比抢劫一家商店要容易得多。戈里 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现阶段,他不建议保时 捷的车主把车就停在路边。 就在3月的第一天,柏林警方再次接到了报警,在柏林 东区的Landsberger大街上,一夜之间就有22辆汽车遭 到不同程度的损毁。 警方认为,愈演愈烈的破坏事件可能与目前失业率不 断攀升有联系——根据2月份的统计数字,柏林地区的 失业率达到了14.1%,几乎是德国平均水平的两倍。警 方担心,在德国经济陷入衰退的时期,找不到工作的 年轻人通过焚毁汽车等手段来发泄心中的仇恨,这也 将导致极端主义团体在德国赢得更多的支持。 (驻慕 尼黑记者 吴筠)
看到了最为常见的犯罪形式,忽视了其他的犯罪形式, 特别是权贵、富豪的违法行为
控制理论
犯罪的发生是犯罪冲动与遏制他的社会控制和物理控制之间不 平衡的结果 对个人犯罪动机不感兴趣,认为人是理性的,只要有机会,人 人都会犯罪,许多犯罪都是“情景决策”
赫尔斯奇:人都是自私的,权衡、算计利益得失后,人人都有
埃里克松:一个地区的越轨数量很可能长期保持稳定。
控制机构倾向于将越轨控制在一定的界线之内,而不 是彻底清除。因此,社会需要一定的越轨
当越轨行为的数量超出了控制,社会如何应对? 莫伊尼汉:《低位越轨》,重新界定什么是越轨,不 知不觉中降低了标准
“我们已经逐渐习惯了对于我们有害的大量的行为”
对功能主义理论的批评
时刚巧发生一宗颇为轰动之凶杀案,而被告者乃一年已五十多之低级妓 女,此时一般人都认为被告必定败诉,所以无人肯承办此案,于是引起
正义的刘志鹏的兴趣,在种种的压力下,凭着他的不屈不挠,与著名的
主控官展开一番舌战唇枪,几经艰苦,终于得到胜利,而被告得以无罪 释放。
2.5 左派现实主义
与左派理想主义的区别
遵从主义者,无论是否成功,都接受社会既有价值规 范,也接受实现这些价值规范的手段 革新主义者,接受社会认可的价值观,但采取不合理 的手段实现之 仪式主义者,遵从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尽管已经看 不到这些标准背后的价值观 退却主义者:完全放弃了竞争的态度,不接受社会认 可的价值规范,也不认可实现这些价值观的目的 反叛主义者:拒绝现有的社会价值规范和实现他们的 手段,希望用新的价值规范和手段来代替之,重建社 会体系
那样的追查。
影片情节曲折感人,部分片段有令人泫然而 左派电影《法外情》
泣的效果。主要讲述老妓刘惠兰因自卫杀死
了出身名门的嫖客曾某,仅有伦敦大学法学 院刚毕业的刘志鹏出于正义愿为她出庭作证。 无奈主控官因受贿竟招一修女出庭,欲证明 被告和刘志鹏为母子关系„„
刘志鹏自幼在孤儿院长大,好学又心地善良的他考获执业律师牌照。当
成为了一种关于群体行为的理论。它是指当人们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 准或某种参照物相比较而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受剥夺感,这种 感觉会产生消极情绪,可以表现为愤怒、怨恨或不满。简单而言,相对 剥夺是一种感觉,这感觉是我们有权享有但并不拥有。例如,某人看着 邻居家买了一辆新车,他认为他也能有这辆车。但实际他并不拥有。
犯罪和越轨
公共管理和法学学院 巩见刚
sociology351@ 密码:123456
本章内容
第1 节 第2节 第3 节 第4 节 第5 节
越轨行为 社会控制的概念和类型 犯罪与越轨的社会学理论 犯罪的受害者与实行者 监狱:犯罪之解?
最近一段时间,柏林警方被不断出现的毁坏豪华轿车的事 件搞得焦头烂额——自从去年12月底以来,柏林街头已经 出现了总共近百起毁坏豪华轿车的事件,肇事者以焚烧汽 车、扎破轮胎、在车身上涂鸦等多种手段,对奔驰、宝马、 奥迪和保时捷等高档汽车“下黑手”。此类事件几乎在柏 林的各个城区都有发生,已经引起了居民不同程度的恐慌。 警方为此成立了专项小组,目前的调查表明,可能是对社 会心怀不满的左翼极端主义分子以及极右翼“新纳粹”成 员所为。
默顿的问题
社会整体上越来越富裕,为什么犯罪率还会持续上升?
日益提升的欲求;持久的、日益扩大的不平等和由此
导致的相对剥夺感是导致越轨和犯罪行为不断滋生的
重要原因
“相对剥夺” (Relative deprivation) 最早由美国学者S.A.斯托弗
(S.A.Stouffer)提出,其后经R.K.默顿(R.K.Merton)的发展,
1.1越轨的定义
越轨:不遵从正常的给定的社会或者组织规范的一系列行 为。 越轨所包含的内容大于违法、犯罪。很多东西是越轨,但 不一定是犯罪 八十年代的喇叭裤、烫发在当时被认为是越轨 九十年代的纹身等在当时被认为是坏孩子干的,也是一种 越轨 女孩子剃个光头、男孩子女性化打扮 当然犯罪也是越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