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分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分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分析
2007年3月27日18:33分,中心“120” 指挥调度接到呼救电话诉:“银川市兴庆区清河南街一城市下水管网内施工现场有6—8名工人在作业时,突然昏迷,请速来救治”。

接警后,“120”受理员迅速下达出诊指令,急派中心站3辆急救车、6名医护赶往现场,同时调派自治区医院急救分站2辆急救车,赶往现场增援救治,并请求“119”联动救援,启动了《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到达现场第一目击者—急救医生将事故现场情况,按照处置流程和原则,迅速报告120受理员逐级上报中心领导、市卫生局和市政府值班领导。

急救人员5分钟到达现场,随后到达的“119”消防人员身着防护服进入下水管网内,先后救出8名患者,初步明确“沼气吸入中毒”后;急救人员立即建立临时救治分区,进行分类检伤和病情分级,确定重度2人、中度4人、轻度2人,由现场医疗指挥员汇报急速赶到的市卫生局、安监局及市政府主要领导。

重度患者双侧瞳孔散大、呼吸心跳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中度患者表现为意识模糊、昏睡、呼吸困难及呕吐;轻度中毒患者表现为头晕、头疼、胸闷乏力、咽痛咳嗽;医疗急救人员考虑沼气多为混合气体(甲烷、一氧化碳气等多种混合气体组成)致吸入性气体中毒,使患者严重缺氧所致。

分别按重、中、轻的处置原则,实施现场医疗急救。

对重症患者现场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心肺复苏、开通静脉纠正休克等措施治疗。

经抢救1名重度患者自主呼吸、血压及心跳恢复,另1名重度患者经抢救心跳恢复但仍无自主呼吸;4名中度中毒患者给予面罩吸氧、心电监护、开放静脉纠正酸碱平衡等对症治疗;2名轻度患者给予吸氧、开放静脉及观察病情变化等对症治疗。

在现场实施救治的同时,分批将患者按重、中、轻的原则,安全将伤员转送至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一步抢救治疗。

中心调度员继续将中毒人员的院内治疗情况进行随访,随时报告各相关部门。

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最重要的就是能及时得到救治。

在上述事件中,当医院接到急救电话后,五分钟赶到。

为众多医院起了模范带头作用,其他医院要向其学习。

争取也能在五分钟内赶到,甚至不到五分钟。

但在现实生活中,患者在求救后并不能得到及时救助。

有的救护人员要求患者必须到他们的医院去,否这就不送。

还有的急救人员到了后先和患者家属谈价格,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究其原因,是利益在作怪。

我国的医院大多是公立医院,本是救死扶伤的机构,现在却变得像营业机构一样。

出现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所以,我国医疗改革的任务还很重。

上述事件对我们有很大启发。

一、应急处置的经验体会:
(一)加强硬件建设、实施多方联动、处置流程到位、信息及时畅通
众所周知,“120”是所在城市区域大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及日常伤病员呼救的生命线,我们认为:任何突发事件的成功处置,最根本的一条是统一指挥,分工明确,形成合力,运转有序。

“120”
指挥调度系统的高效快捷,能够通过现代通讯设施及时调度各网络急救单元,快速到达事发现场实施救治,有效做到与公安、消防、等部门应急联动,相互协作,就会共同创造绿色生命通道畅通。

并且通过收集现场急救信息,使相关部门及领导在第一时间组成现场指挥部,极大地节约了人力物力和急救资源。

(二)严格遵守规程,加强平时训练,随时应对实战,现场沉着冷静
中心结合银川地区及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了适合自己的各项管理制度;设立三级值班制和信息汇报制,保证各项制度落实到位、信息畅通。

准确把握院前急救派车原则。

并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制定应对预案,不断加强培训和演练。

坚持做到平战结合,保持各班人员通讯畅通,随叫随到,做到快速集结。

在现场能沉着
冷静、快速较准确进行医疗救治。

并按“救近、救急、救自愿”原则及时转运患者,为抢救患者的生命争取宝贵的时间。

二、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虽然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广大市民医疗急救常识匮乏,遵章守纪意识淡薄,发生严重事故后,不知如何呼救和现场施救,情况叙述不清,重复报警,造成延误抢救时间,甚至扰乱正常医疗救治工作,浪费大量的医疗急救资源。

(二)院前急救人员的医疗临床经验和结构层次有待逐步提高,应对事故现场综合处置能力须逐步加强。

(三)中心站、各急救分站和网络医院之间默契配合不够,没有形成强势合力,院前与院内急救通道的无缝隙衔接未充分发挥。

(四)“120”、“119”、“122”、“110”各部门间的信息联动不对等,发生大型突发事件后,各部门无法同时接到信息,及时进行沟通协作,影响了事故现场伤病员的及时救治。

上述两起案例都是在“120”急救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再请求“119”联动救援下,利用特殊工具和防护服将伤病员救出事故现场,“120”急救人员才能顺利展开急救和转运。

三、建议与思考
(一)任何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切实做到出诊迅速、及时到达,沉着冷静,合理救治,安全转运,最大限度节约各类公共资源。

加强省际、市级、县际间医疗应急网络的建设,形成广域的院前应急急救网络,密切与“119”、“122”、“110”的应急联动制度建设和平时应急联动演练。

形成一个跨地区性的院前急救体系,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加强多学科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对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普及急救知识。

院前急救具有现场不确定性、独立性、跨学科性、紧急灵活性等特点,常常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和复杂病情,这就要求医疗急救人员有很强的应急能力、丰富的多学科知识和急救技术水平,要一专多能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医疗急救的需要。

加强多学科跨行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加大到各强势急救中心的交流、进修、培训力度。

加强宣传,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传授必要急救知识技能,大力推广民众急救知识的培训,提高民众的自救意识,倡导第一目击者参与急救,提升公民健康标准。

通过上述两起案例的分析,对我们一年来的发展作了简单的回顾,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望各兄弟单位提出意见并指正,以供借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