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献血情况调查分析摘要“血,生命的源泉,友谊的桥梁”,无偿献血作为我国临床用血的主要来源,是我国血液事业的总的发展方向。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于1998年10 月1日颁布实施以来,无偿献血事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献血的主力军,无偿献血是一项文明社会倡导的以奉献爱心为永恒主题的社会公益事业,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
无偿献血活动大大增强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1998年国家制定《献血法》倡导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的高尚精神,积极参与到献血的活动中来。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主要群体肩负着国家未来的建设,是无偿献血的主力,更要用行动点燃爱心之火,积极加入无偿献血者的行列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基数不断增大,血液需求量急剧增加,血液供求不平衡,血液供应逐渐难以为继,甚至出现“血荒”,所致后果令人痛心。
本文将通过对大学生献血情况的调查,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献血情况,分析影响大学生献血的个人因素及社会因素,并针对无偿献血提出自身建议,争取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
关键词:无偿献血大学生爱心社会责任目录1 绪论 (1)1.1 调研背景 (1)1.2 调研目的 (1)1.3 调研内容 (2)1.4 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2)2.调查 (3)2.1 调查资料 (3)2.2 调查结果及分析 (3)2.3 建议 (3)3.问卷调查设计 (5)3.1 调查的提出 (5)3.2 问卷的设计 (5)3.3 问卷的投放及调查进程 (5)结论 (6)参考文献 (7)附录一 (8)1 绪论1.1 调研背景献出自身的血液多供医疗上输血之用。
一个健康人的总血量,约占体重的8%,血液的新陈代谢活动非常旺盛。
一个成年人的总血量约为4000~5000毫升一个健康成年人一次献血200——300毫升,只有总血量的5%献血后身体会自动调节,使血流量很快恢复正常,不会影响健康,同时还会刺激身体的造血功能。
平时80%的血液在心脏和血管里循环流动着,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另外20%的血液存的血液马上会补充上来,不会减少循环血容量。
献血后失储存在肝、脾等脏器内,一旦失血或剧烈运动时,这些血液就会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一个人一次献血200~400毫升只占总血量的5%~10%,献血后储去的水分和无机物,1~2个小时就会补上;血浆蛋白质,由肝脏合成,一两天内就能得到补充;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也很快就恢复到原来水平。
人体的血液在不断新陈代谢,每时每刻都有许多血细胞衰老、死亡,同时又有大量新生细胞生成,以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
献血后,由于造血功能加强,失去的血细胞很快得到补充。
所以说一个健康的人,按规定献血,对身体不会有任何影响,更不会“伤元气”,反而会有利于健康。
按规定献血,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还会刺激人体骨髓造血器官,使其始终保持青春时期一样旺盛的造血状态,收到延年益寿的效果,并能防止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
据报道,有人对66岁以上的332名曾献血者与同样条件的399名未曾献血者作了比较,结果曾献血者存活率显著高于未曾献血者,献血总量较多的存活年龄还较长。
为了保证献血质量和对献血事业的管理,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自1998年10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一个健康的公民,应当积极参与无偿献血。
健康人献出的血液可以帮助失血者恢复健康。
无偿献血是公民的义务,也是一种高尚的行为。
1.2 调研目的(1) 了解大学无偿献血的情况,包括参加献血的人数和次数,对献血知识的了解和对献血事业的热情度,展现大学生的无偿献血心得体会和所思所想,揭示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光。
(2) 了解大学生无偿献血的出发点。
(3) 了解大学生无偿献血的现状,分析大学生没参加无偿献血的原因。
(4) 了解学校和相关部门对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了解大学生对无偿献血服务的满意度和建议,并给相关部门提出有利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推到无偿献血在大学生周围的普及。
(5) 培养自身调查和采访能力,感受收集资料的过程,在困难中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同时学会从复杂的数据和资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把相关信息用文字和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
从文字和数据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1.3 调研内容了解大学校园无偿献血的情况,包括参加献血的人数和次数,对献血知识的了解和对献血事业的热情度,了解并分析大学生无偿献血的出发点和未参加无偿献血的原因。
1.4 调查的对象和方法(1) 研究对象是福建省在校大学生,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投放问卷调查大学生的献血次数,鲜血知识,鲜血行为的影响因素等。
(2) 调查方法及内容采用自行设计的单选题,多选题,是否题,开放题问卷调查表。
内容主要包括献血者对献血的了解程度、影响及其献血的客观因素,对无偿献血的支持情况以及对献血工作的建议。
调查采用匿名的方式,由学生自行完成问卷填写。
(3) 资料分析录入。
2 调查2.1 调查资料一般资料 2003~2007年无偿献血的大学生7549人,年龄18~25岁,平均19.4岁,平均体重57.8 kg,其中男性占46.87%,女性占53.13%;首次献血者占76.29%,献血200 ml者占62.7%,400 ml者占37.3%,体重<60 kg者占58.96%。
在100名调查人群中,男性50人,女性50人。
年龄处在18~25岁的年龄段资料质量直接影响调查的真实性。
根据本次调查的目的要求,我采用送发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由访员对抽中样本进行问卷面访。
2.2 调查结果及分析(1) 从问卷看,大学生没有参加无偿献血的比例最高将近70%,这说明在大学生中无偿献血并不是很普遍。
在有参加献血的学生中只献过一次的最多占了献血人数的41%,两次以上的占6%。
造成这一问题是有很多原因的。
首先是以大学生对无偿献血知识的了解程度有关。
在我们的调查中对无偿献血知识不是很了解或者根本不了解的占调查的64%,而从来没献过血的同学中44%是对无偿献血知识的模糊了解。
可见加强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是提高学生献血意识的重要途径。
第二是学生受主观包括自身条件和一些观念的影响,客观方面主要是家长的态度和对采血车卫生状况的怀疑,献血出行状况等等。
在100份调查中不参加献血中有43%是因为自身条件,17%是因为家庭因素等客观原因,16%是因为担心献血影响健康和传染疾病,11%是因为从来没想过献血。
13%是因为其他原因包括献血点的缺少,和献血的出行不便。
很多采血车是直接进校园的,这可以解决想献血者的出行问题。
在我们的调查中23%的学生是在献血车上献血的。
(2) 大学生对无偿献血还是非常鼓励的。
在我们的问卷中有关大学生是否应该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调查中,43%的同学认为大学生是有责任和义务参加的。
51%的同学认为无偿献血根据个人意愿主要是认为献血是一种个人的行为,决定权在自己是不应该受到任何外界的影响的。
(3) 学校和相关部门对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
当代的大学生是一群热血沸腾的年轻人,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有责任心,敢于拼搏敢于追求,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要栋梁。
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的社会变的更有朝气,更有活力。
充分发挥他们的社会作用,对无偿献血的事业是有很大贡献的,在无偿献血的人群中有33%的群体是大学生。
所以要加大无偿献血在大学生中的宣传。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积极参加公益活动,身体力行的用自己的能力报效祖国。
在无偿献血的行列里一直活跃着他们的身影。
在我们调查有关献血知识宣传力度方面还是有39%同学认为献血知识宣传力度不好,只是偶尔看到或听到宣传知识,而有18%的同学认为差,几乎没见过有关宣传知识。
2.3 建议(1) 学校要主动与血液中心联系,专门设立有关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栏,开设献血知识的讲座,组织学生开展有关无偿献血的活动,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献血的意识;(2) 血液中心要和高校保持密切的联系,定期向各大高校出动流动献血车,要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采血车、采血屋的卫生环境设施的水平,提高大学生对采血点的信任度。
同时扩大无偿献血在大学校园的宣传面。
(3) 大学生本身也要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投身到公益事业中。
同时要加强自身的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更好的为社会做贡献。
3 问卷调查设计3.1 调查的提出随着无偿献血宣传力度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的行列中。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主要群体,肩负国家未来的建设,更是无偿献血的主力。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无偿献血的看法,本人专门做了一份有关“大学生献血情况调查与分析”的问卷。
3.2 问卷的设计确定调查目的,确定问卷的结构,确定问卷的形式,确定答案的种类,确定问题的措辞,确定问题的编排,问卷的评估、测试和修订,问卷的合议、定稿。
3.3 问卷的投放及调查进程3.3.1 问卷的投放(1) 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2) 调查方式:通过新浪微博以及邮箱等发布面向大学生的调查问卷。
(3) 调查问卷分发范围:同学,QQ好友,QQ群。
(4) 问卷数:共发放100份问卷,其中回答数100份,回答率100%。
(5) 调查时间:7月13日发放问卷;8月23日回收问卷。
3.3.2 调查进程计划准备阶段,调查阶段,资料整理、录入、分析阶段,报告撰写阶段,提交报告结论在此次调查中,我科学地分析了相关数据,客观地总结了相关现象。
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无偿献血作为一项起步晚的公益事业,在各种政策、宣传报道的推动下,在大学校园已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相对于血液需求量来说,无偿献血的意识及行为在大学校园普及还需要相当长的路要走,无偿献血知识的淡薄现状还未彻底改变!普及大学生献血意识,这期间需要通过国家有关政策举措的实施、相关单位的积极鼓励和宣传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行为手段来加快这项公益事业深入大学校园的步伐。
只有从多方面多形式地入手,我们才能卓有成效,使我国大学生无偿献血意识现状得到本质性的改观。
纸上得来终觉浅,投身实践觅真知。
在此次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充分认识社会实践调研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阵营,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最好窗口。
我将认真总结其中的经验和不足,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注意扬长避短,扎步稳进,以求实现“服务社会、锻炼成才”的目标,真正做到双赢。
总之,社会实践意义重大,引领当代大学生饯行宗旨,服务人民,引导广大高校学子在各项活动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提高素质、成才报国。
无偿献血是全社会的事情,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是爱、奉献、勇敢的体现。
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无偿献血,采取更有效的宣传动员、策略,通过各种努力来迎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参与无偿献血,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无偿献血率、确保临床用血的及时供应安全,促进我国的无偿献血事业有着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