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学者介绍乐黛云乐黛云,1931年1月生于贵州,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现任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顾问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大学兼任教授。
点击排行1. 迎接汉学研究的新发展2. 建构另一个全球化3.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4. 文化自觉与社会和谐——…5. 论多元文化的发展6. 继承传统,重在创新7. 乐黛云:我心中的汤用彤先…8. 肩起黑暗的闸门——纪念…最新文章·名分之礼与王权的合法性认…·中国先秦诉讼艺术·当代美国法律思想的演进谱…·中国乡村革命研究中的叙事…·观光场域中历史与文化的再…·文化资本与消费方式——布…·北宋政治的得失与“儒术治…·从“思想世界”到“历史世…热门标签哲学影评符号学分析哲学管理经济危机贫富差距传播新闻和谐社会历史胡塞尔人口比例郎咸平华民林毅夫价值观司法公正国学正义人文存在主义现象学海德格尔乐黛云“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来源: 作者:乐黛云点击:485次时间:2006-9-4 11:41:39(一)我想讨论的问题是: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科技标准化,媒体传播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人类几千年来创造的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否有可能得以幸存并得到发展?多元的文化生态是否可以得到保护和保存?在这样一个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面前,我们所从事的文学研究或比较文学究竟有什么意义?能作出什么贡献?每当历史转折关头,人们总习惯于回归自己的文化源头,去寻找新的途径。
这就是老子说的“反者道之动”,道的萌动,总是从回归开始,正如西方文化的发展也往往要回顾和重新参照古希腊和希伯莱一样。
中国传统文化一向重视差别。
很早就认为“不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
西周末年(约公元前七世纪),伯阳父(史伯)同郑桓公谈论西周末年政局时,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
指出西周将灭,就是因为周王“去和而取同”,去直言进谏的正人,而信与自己苟同的小人。
他第一次区别了“和”与“同”的概念,他说:“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 “以他平他”,是以相异和相关为前提的,相异的事物相互协调并进,就能发展;“以同裨同”则是以相同的事物叠加,其结果只能是窒息生机。
齐国的大臣晏婴(卒于公元前500年)进一步解释了伯阳父的思想。
有一次他拜见齐侯时,齐侯对他说:“唯据与我和”。
“据”指的是齐侯侍臣,姓梁,名丘据。
晏婴说:“梁丘据不过是求‘同’而已,哪里谈得上‘和’呢”?齐侯问:“‘和’与‘同’难道还有什么不一样吗”?这引出晏婴的一大篇议论。
他认为“不同”是事物组成和发展的最根本的条件。
例如做菜,油盐酱醋必须“不同”,才能成其为菜肴;音乐,必须有“短长疾徐”、“哀乐刚柔”等等“不同”,才能“相济相成”。
晏婴说,像梁丘据那样的人,你说对,他也说对,你说不对,他也说不对,有什么用呢?此后,“和而不同”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
因此,孔子(BC.551——BC.479)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不同”是作为做人的根本原则而提出的。
但这里提出的“不同”,并不是互不相关,各种“不同”因素之间,必须有“和”,“和”就是事物之间和谐有益的相互关系。
“和”在中国是一个古字,见于金文和简文。
“和”在古汉语中,作为动词,表示协调不同的人和事并使之均衡(并非融合为一)。
如《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帮”(这里强调的是“万帮”,而不是融为“一帮”)。
古“和”字还有“顺其道而行之”,不过分,得其中道的意思。
如《广韵》:“和,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新书·道术》:“刚柔得适谓之和,反和为乖”,都是和谐适度的意思。
“和而不同” 原则认为事物虽各有不同,但决不可能脱离相互的关系而孤立存在,“和”的本义就是要探讨诸多不同因素在不同的关系网络中如何共处。
在中国,儒家立论的基础是人和人的关系,道家立论的基础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都是在不同的领域内探讨如何和谐共处的问题。
“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使各个不同事物都能得到新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新事物。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和“道并行”是“不同”;“不相害”,“不相悖”则是“和”。
庄子的最高理想是“太和万物”,使世界达到最完满的和谐。
作为儒家核心的道德伦常观念,强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义臣忠”等双方面的行为规范,力图找到两者之间关系的和谐和适度。
所以说:“礼之用,和为贵”“礼”是共同遵守的原则和规范,它必须在和谐、适度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
这种在“适度”的基础上,不断开放,不断追求新的和谐和发展的精神,为多元文化共处提供了不尽的思想源泉。
(二)目前,尊重差别,已成为相当多人的共识。
意大利著名思想家和作家恩贝托·埃柯(Umberto Eco) 在1999年纪念波洛尼亚大学成立900周年大会的主题讲演中提出,欧洲大陆第三个千年的目标就是“差别共存与相互尊重”。
他认为人们发现的差别越多,能够承认和尊重的差别越多,就越能更好地相聚在一种互相理解的氛围之中。
特别是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人类思维方式有了很大变化:传统的逻辑学范式表现为主客二分、承认规律、本质和必然性;新起的现象学范式以不确定性为核心、强调主客合一,认为一切事物都会因主体的激情、欲望、意志和观察角度的变动而变动;最近盛行的互动认知(reciprocal cognition)方式,则着重从“他者”的视角来重新认识和发现自我。
例如法国的Francois Jullien 教授认为西方人需要穿越中国才能更好地阅读希腊,“因为我们对希腊思想已有某种与生俱来的熟悉,为了了解它,也为了发现它,我们不得不暂时割断这种熟悉,构成一种外在的观点”,而中国正是构成这种“外在观点”的最好参照系,因为“中国的语言外在于庞大的印欧语言体系,这种语言开拓的是书写的另一种可能性;中国文明是在与欧洲没有实际的借鉴或影响关系之下独自发展的、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国是从外部正视我们的思想——由此使之脱离传统成见——的理想形象”。
一些美国汉学家的著作也体现了这种认识论的改变,如安乐哲(Roger Ames)和大卫·霍尔(David Hall)合作的《通过孔子而思》(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等。
由此可见,无论是为了维护一个多元文化的和谐社会,还是为了认知方式本身发展的需要,重视“差异”,坚持“和而不同”原则都是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但要真正作到这一点却并不容易,主要障碍来自当前盛行的两种思潮:第一种思潮是全球主义意识形态,包括普遍主义、新雅各宾主义、新保守主义等;第二种思潮属于后现代主义,包括文化孤立主义、文化相对主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