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萌发 说课课件
得出结论: 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是一定的水、 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种子只要有适当的外界条件就一定都能萌发吗? 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不在休眠期),是种子萌发 的必要条件。
活动二: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各部分的作用和变化 课件出示大豆种子图片,学生复习种子的结 构。 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种子的各部分发生了 那些变化呢? 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种子萌发的 过程。
通过提供资料,问题设疑,让学生思考并 小组合作设置探究实验。自己动手去体验 生物与生活环境的联系,完成自主探究的 任务。 学生课前2-3天准备相关实验,这 样对之前所学的探究性实验复习起到巩固 的作用,让学生在生物学中遇到相同问题 有一定的处理经验。
活动完成后,我将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 成果,并让学生自主分析本小组实验或成功 或失败的原因,掌握明确实验变量和设置对 照实验的方法。
教学目标
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掌握种子萌发的外 内界条件,描述种子的各结构在萌发中的 变化与作用。 复习变量和对照实验的概念,通过探究实 验的设置和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 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树立内外因辩 证统一的观点,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 的合作意识。
适宜的温度
种子的结构、功能和发育
结构
种皮 胚芽 胚 胚轴 胚根 是新植株的 幼体
贮藏营养物质, 为种子萌发提供 营养
主要功能
保护
发育时的变化
脱落 发育成茎和叶 发育成连接根和 茎的部分 发育成根
子叶
逐渐消失
(四)练习巩固,课外探究
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发豆芽”。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并把这 种兴趣转化成实践动手的动力,去探究更多 的生物学的知识。
由于正常环境条件下,观察种子萌发过程中 各部分的变化耗时长,且内部变化观察不直 观不明显,因此我采用了模拟动画的方式向 学生展示此过程。节省时间而且直观明了, 并且要求学生课后几天去观察自己培养的大 豆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变化,这样把课堂上的 动画图片与课后的实物观察相结合,学生建 立起立体思维,做到真正的把教学内容与生 活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生物 学素养。
(五)优化思考
本课活动设计避免了以课本知识和预 测实验结果的形式向学生讲述的教学 方式,更多的是注重学生主动探究能 力的培养,遵循了“实践—体验—感 悟—建立概念原理—形成生物学观点” 的认知规律。
谢谢各位观赏, 请多多指教!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解决方案:力求通过设计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体 会,感悟课本知识与生活的实际联系。 教学难点:描述种子的各结构在萌发中的变化与作 用。 解决方案:由于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内部变化与作用 无法直接观察,因此需要采用动画模拟等方式增加 学习内容的直观性,同时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 生自己分析该过程中的内部变化。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的落点在于:一方面增长了学生 的见识,一方面让学生从较简单的思路出 发思考问题,从而为接下来的活动探究创 设情境。
小 故 事 春秋时期,越国以发生了大饥荒为由向吴 国借了一万石粮食,吴国以苛刻的条件答应 了。到了第二年,越国的粮食获得了大丰收, 在向吴国还粮食的时候挑出了颗粒饱满的稻 谷,全部煮熟晒干后如期还给了吴国。吴王 夫差看到越国送来的稻谷颗粒饱满,便下令 把越国归还的一万石稻谷全部作为种子发放 到全国各地播种。结果第二年吴国几乎颗粒 无收。为什么越国归还的稻谷导致吴国第二 年颗粒无收呢?
教学方法
教法
学法
情境引导
活动探究 观察分析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 1. 学生分组,选择实验中一个或多个变量交给 学生选择准备。 2.准备实验相关用具:纸杯,吸水纸,标签,水, 绿豆种子。
学生
提前2-3天设计实验,做好实验装置。
教学过程
课内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活动探究,实验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三)梳理总结,系统归纳 (四)联系巩固,课外探究
种子的结构:
观察芸豆,回答芸豆种子的基本结构包括那些?
5 胚轴 3 胚根 2 子叶 1 种皮
保护
4 胚芽
胚
2片
贮藏营养物质
新植株 的幼体
种子萌发的过程:
观看视频、图片想一想:
1.种子的哪一部分结构先发育? 胚根
2.胚根、胚轴、胚芽各发育成了新植株的 哪一部分? 根、连接根和茎的部分、茎和叶 3.子叶发生了什么变化? 逐渐消失
(二)活动探究,实验分析
活动一:种子萌发需要的内外界条件 活动二:种子萌发过程中各部分的作用与变 化
探究实验
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提出问题 : 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 小资料 作出假设 : 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俗话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农民在播种上还是很有讲究的,许多作物 推荐器材 : 纸杯、吸水纸、标签、水、绿豆种子。 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 播种往往在雨后进行,有利于种子的萌发; 设计实验: 每组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条件进行实验 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 设计,设计对照实验。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 适量 处理方式 的水 探究条件 变量 预期效果 实验结论 水 1号发芽 一定的水 2 3 4 5 6
不加 加适量 浸没于 置于 置于 的水 水中 室温下 冰箱中 水 空气 3号发芽 充足的空气 温度 5号发芽 适宜的温度
学生通过展示实验成果,可以得出结论: 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 气和一定的水。在这个实验中,也会有 一些同学提出阳光、土壤等因素能否影 响种子的萌发,我会让学生自己去实验、 去证明自己的想法。
(三)梳理总结,系统归纳
先由学生自我小结本节课的收获,然后师生 共同回顾小结; 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自主探 究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加以分析,多思考,多 完善,提高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种 子 萌 发 的 条 件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外 界 条 件 一定的水分 充足的空气
种子的萌发
执教 赵芳 澧县永丰乡中学
《种子的萌发》说课流程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优化思考
教学分析
《种子的萌发》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它位于初中生物学习的第一 阶段,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对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植物 让学生加以了解并亲自动手实验感悟大自然。这样 的教学内容设计让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 起来,更加的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为 接下来的“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对于学生整体的认知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一学期的教 学,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 以在此基础上应提高动手训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