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19)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19)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19)1731.张大千陈云诰仿石涛山水人物图扇小楷七言诗扇立轴款识:独往秋山深,回头人境远。

石涛写意。

佐周先生方家正,蛰庐陈云诰钤印:张爰之印信(白)、云诰(白)、癸卯翰林(朱)、有竹亭(白)1732.张大千荷梦俱香图并行书七言诗成扇题识:(1).荷花世界梦俱香,八十叟爰。

钤印:大千唯印大幸,大千豪发,(2).不施脂粉不浓妆,水殿风微有暗香,……六十七年夏六月写似飞雄仁兄法正,八十叟爰摩耶精舍。

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

(3).扇骨:全副象牙。

1733.张大千戊子(1948年)作行书七言诗立轴钤印:张大千长寿印信(二次)、大风堂(二次)题识:(1)戊子十月既望,大千张爰。

(2)爰。

1734.张大千丁巳(1977年)作行书七言诗立轴钤印:大千父题识:丁巳冬月二十七日晨,小诗书似静农哂正。

小兄爰皤。

释文:枕边。

夜午寒生梦醒初,枕(脱边字,心神不定,可笑)得句未遑书。

侵晨研墨披衣坐,提起笔来一字无。

台静农(1902-1990)题签:大千居士法书。

静者。

此帧大千兄归道山後由其家检交,七年矣。

癸亥(1983年)十月,静农记。

鉴藏印:澹台静农所藏书则始学篆隶,次北碑、右军正楷,兼习行草。

十二岁时先师使习大字,以增腕力,并习双钩古帖,以练提笔。

时家藏晋、唐、宋、元墨迹尚未散失,日夕吟习,并双钩数十百本,未尝间断,亦未尝专习一家也。

画则三十左右始习之,因旧藏名画甚多,随意临摹,亦无师承。

又喜游名山,兴酣落笔,可得其意,书画一理,固可以触类而通者也。

盖有师之画易,无师之画难;无师之画必自悟而後得,由悟而得,往往工妙。

—溥心畬自述溥心畬先生是清宗室恭亲王奕砢之孙,天潢贵胄,一代名士,自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

乐志琴书,收怀道举,与世无竞,与人无争。

以诗、书、画三绝称名当世,诗风高古超迈,书风遒劲疏散,画风清逸空灵。

他的题画诗,诗意与画境相得益彰,诗写心声,清幽淡逸,动人心弦,使画面更为真切、灵秀、生动,寓意完美。

他的画,无师承,但师古人,师造化,由悟而得,举凡山水、人物、花鸟、翎毛、鞍马、楼阁,在在精能。

飞鸟灵禽、花蝶草虫,莫不栩栩如生,欣欣向荣;仕女恬静灵秀,丽质天生,我见犹怜;高士都雅隽秀,简淡如菊;山水随意造境,变幻欹谲,笔势遒劲,清幽旷远。

或许因天不假年,去世稍早,他的画风并无太大变化。

画面浓而不艳,淡而不薄,笔墨典雅飘逸,敷色清丽明澈,是贯穿始终的风格。

1949年渡台後,鬻画自给,并广收门徒,声名远播日本、朝鲜;作品既多,题材又广,台岛名人珍爱有加,什袭珍藏,故而存世佳作极其丰富。

1735.张大千壬寅(1962年)作行书七言诗立轴钤印:蜀郡、张爰印、大千唯印大年题识:天桥松林中大风雨口号。

书似荣正仁兄法家两教。

壬寅春,蜀郡张大千爰。

释文:知是风声是水声,獈然身似踏空行。

天桥十万龙蟠树,一一春雷起蛰鸣。

1736.张大千秋江竞帆行书七言诗二首成扇纸本款识:△甲戌四月,写似伯舫吾兄法正,大千时客北平。

△甲戌春暮,故都看黄芍药二首,书似伯舫老兄两正,大千张爰。

钤印:大千(2次)1737. 张大千溥儒于非闇行书七言诗立轴题识:姿容元自丽,粉黛不须匀。

蜀人张大千。

心畲补蝶。

钤印:戊寅五十、照、非厂、张爰之印、大千、溥儒1738.张大千张文修目送飞鸿图并小楷七言诗成扇题识:(1). 昔年曾读大风画,目送飞鸿最有情,我欲扶眦共冥渺,弋人何用更相惊。

守先仁兄拂暑,壬申(1932年)五月写于大风堂,大千居士。

钤印:张爰之印。

(2). 秋水连天棹五湖……雪岭僧归话远游,守先仁兄法家正之,张文修书于海上。

钤印:大风堂。

(1). 张文修为张大千四哥,名正学,又名揖,字文修,以医道享誉京津沪蜀,为四川四大名医之一。

(2). 上款守先为陆士谔,青浦人,名守先,著名中医兼鸳鸯蝴蝶派小说家。

早岁从朱家角名医唐纯斋学医,小说有《古今义侠奇观》、《八大剑侠》等。

妹灵寿,妹夫刘三。

(《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481页)1739. 张大千行楷七言诗立轴款识:京口金陵百里程,晓烟未泮雨初晴。

奔车瞬息江头过,米老新添画爵情。

子荣仁兄正之,辛巳(1941)冬月大千张爰。

钤印:张爰私印(白)、大千居士(朱)1740.张大千徐宗浩碧竹图墨竹图扇面十四档题识:(1).虎臣三兄督画,戊寅夏五,大千弟张爰。

钤印:蜀客,张大千(2).俗眼纷纷孰鉴真,一言正者莫相瞋……虎臣仁兄正,徐宗浩。

钤印:徐宗浩印上款虎臣为滕景云,字虎臣,山东潍县人,1920年创办华丰机器厂,任经理,1931年应聘为广文中学校董,1932年成立华丰股份有限公司,抗战赴重庆,1940年昆明任云南烤烟厂技术副厂长,1942年回成都。

1741.张大千出游图行书七言诗扇面纸本题识:(1).唤起朱颜酒一尊,登山临水意犹温。

朝红暮叶春来路,纵老秋风识旧痕。

丁亥午月,张大千爰。

(2).青城上清宫。

大千居士。

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张爰印1742.近现代张大千行书七言诗轴辛未(1931年)作钤印:张爰印、大千居士题识:宾丞老兄方家雅正。

辛未六月大千居士。

1743. 张大千辛巳(1941)年作行楷七言诗立轴水墨纸本款识:京口金陵百里程,晓烟未泮雨初晴。

奔车瞬息江头过,米老新添画爵情。

子荣仁兄正之,辛巳(1941)冬月大千张爰。

钤印:张爰私印(白)、大千居士(朱)1744.张大千 1949年作仕女立轴设色纸本题识:细田夫人清赏,己丑(1949年)七月大千张爰写于大风堂。

钤印:张爰私印、大千居士注:四十年代初期,张大千在敦煌历时近三年临摹了大量壁画,从中汲取了历代人物画的创作技法,线描取北齐壁画圆劲爽健的用笔,设色以纯色大胆搭配,华彩富丽。

谢稚柳先生曾评论道:‚大千的人物画本来就画得很好,但到敦煌后,目睹了从来简籍所不备的丹青千壁……当他临摹了大量壁画之后,他自己的人物画风,也完全舍去了原有的格调,变得更加光彩照人。

‛此幅侍女图为大千先生四十年代后期所作,这一时期他的侍女画受敦煌壁画的影响逐渐向重彩转型过渡。

画中侍女在造型上取盛唐壁画雍容丰腴的特征,设色上受佛教造像及藻井图案的影响,以石青、石绿、朱砂矿物颜料赋色,色调明丽,艳而不俗。

在侍女的面部处理上,张大千承袭唐代的三白画法,将额头、鼻子和下巴处留白,并以红润的脸颊陪衬,使得脸孔的轮廓线条分明,形成了他笔下仕女画的一大特色。

细品此画,张大千以浓墨兰叶描绘上眼线,反之以淡墨细笔轻描下眼线,再浓墨勾出瞳仁的轮廓,用淡墨渲染深浅,使画中侍女优雅含蓄之目光跃然纸上。

1745.张大千 1939年作仕女立轴款识:此纸初为丽圃何丈写,以风带太滞,遂弃臵之。

君璧来山中,从败簏中搜得,强予补成。

君璧与予十年故交,谊同骨肉,乃不肯为予藏拙,殊非爱友之道。

质之君璧,君璧将何辞焉。

己卯正月。

青城张大千。

印文:张爰之印、大千居士、摩登戒体、大风堂、大千唯印大年说明:上款人‚君璧‛为黄君璧,与张大千的友情被大千形容是‚谊同骨肉‛。

张大千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仕女取法于明清诸家,初为改琦、费丹旭,进而华嵒、陈洪绶、唐寅,衣纹线条简洁流畅,敷色清丽。

他基本以身边的女眷为模特,纤眉细目,樱桃小口,柳肩蛮腰,极婀娜娉婷。

此幅仕女便是这一阶段的极精之作。

纨扇上的白茶花、裙摆上栩栩若生的凤凰,胸襟的玉佩,石青敷色、金线勾勒的飞凤花簪,均极工致,于清秀中透出富贵的气息;樱唇、抹胸、玉佩的丝带,用极少量的朱砂敷色,要而不繁,艳而不俗,令画面亮丽明快许多,的确是同时同类题材的佼佼者。

如此精工之作,画家却谦称‚风带太滞‛而搁笔弃臵箧中,想必最初的受画人‚丽甫何丈‛必非碌碌无名者。

何丽甫,广州荔湾富商,是晚清民国初期广东颇富声名的收藏家。

其子何冠五也是享名当时的画家,1923年曾与黄君璧、黄般若、邓芬、卢子枢等海南画家组建‚癸亥合作画社‛(后改为‚国画研究会‛)。

1933年11月,张大千畅游岭南,经由黄君璧的介绍,与何丽甫、何冠五父子相识,朝夕聚首,纵观何氏‚田溪书屋‛庋藏历代书画,大千先生曾用何家所藏宋代罗纹纸绘《黄山胜景》十二帧相赠。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张大千在一次粤籍画家画展中看到黄君璧的作品,画面透明的‚亮‛深深地打动了他。

1931年初冬,张大千南游广州专程拜见黄君璧,以艺论交,从此数度结伴游黄山、登峨眉,结下半个世纪的友情。

这幅仕女应是张大千初识何丽甫时所作,最终于1939年应画家黄君璧之请而完成,为这段‚谊同骨肉‛的翰墨因缘,留下了印证。

1746. 张大千 1936年作仕女立轴钤印:张爰、大千大利、张爰之印、大千居士款识:(1)寄与目寒吾弟。

爰故都寓斋。

(2)是岁丙子,目寒与紫红结婚于南京时,未知弟媳名氏,先为此画寄之,须寒弟携来可以后嘱为补记数语。

六十年辛亥夏,爰翁。

论及20世纪中国人物画坛的创作,张大千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

统观张大千—生的艺术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30岁之前的艺术发育期、30岁至60岁的中年鼎盛期以及60岁之后的晚年化境期,而张大千人物画的风格演变也大致遵循这一发展脉络与段落分期,并在创作上形成肖像、仕女、先贤、道释造像等的题材专擅。

本幅作品,张大千以古代仕女为取材,为其艺术创作中的经典画题,也是其艺术风格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

作品上部的左右各列画家一题,作品左上的题跋以张大千中年书体写就,并道明了受画者‚目寒吾弟‛以及创作的地点‚故都寓所‛,而右上的题跋则为画家晚年书风,同时更进一步交待了赠画的原委,为此作平添了更多的情感涵义与文化意味。

根据两则题跋所提供的信息,张大千创作这件作品的时间在民国丙子年公元1936年,而创作的地点‚故都寓所‛即指的是张大千在北京的寓所。

受画人‚目寒吾弟‛,当为张目寒。

张目寒为张大千堂弟,与张大千情感弥厚,交往甚密,曾任民国时期的监察院秘书长。

1936年张目寒在南京与紫红结婚,张大千欣闻喜讯即开笔绘作此图,想在第一时间寄出此画以表祝贺之意。

匆忙之中未及知悉弟媳的名姓,故而张大千在画就后的款题中并未道尽创作的原委,直至35年后的1971年夏天复于画幅上补题一跋,追记往事。

从中可见画家与受画人之间的深厚情感,并可由此管窥张大千的胸襟处事与人格情怀。

以表现手法而论,张大千的人物画往往是以设色工笔见长,这一类作品的存世数量也比较多见。

水墨意笔的人物画,则因偶尔为之反而稀见,更显得弥足珍贵。

此幅《仕女图轴》纯以水墨为主,当为画家针对特殊受画人刻意地风格选择。

其风格渊源虽可追溯到明代吴伟、唐寅诸家,但又拘泥于对古代某家的亦步亦趋,因此既保持了明代浙派人物画的爽利潇洒的笔意,又有明代吴派人物画造型上的典雅端庄。

而纯以水墨并突出线条魅力的画面特点,又一方面让人联想到自宋以降的白描画法,一方面则体现了张大千‚画人物最重要的是精神。

精神是内心的表露。

在中国传统人物的画法上,要将感情在脸上含蓄的现出,才令人看了生内心的共鸣‛的创作旨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