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试题与答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试题与答案)

注意:选择题答案可能打乱,考试时看具体答案,不要看A,B,C,D一、单选题1:()是儿童开始走向独立、成为社会成员的重要预备期,儿童开始拥有区别于他人的“自我主张”。

A:七岁阶段B:八岁阶段C:九岁阶段D:十岁阶段答错了,参考答案是:C2:关于健康人格,阿德勒认为,合作、奉献和()是三大核心要素。

A:社会兴趣B:人际兴趣C:家庭兴趣D:娱乐兴趣答错了,参考答案是:A3: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岁定义为青春期。

A:8~15B:12~18C:10~20D:14~20答错了,参考答案是:C4:作为心理健康关键要素的关系协调可以具体细分为四种关系,其中()即自我意识是最为核心的要素。

A:人——人关系B:人——事关系C:人——物关系D:人——己关系答错了,参考答案是:D5: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和()等。

A:大众媒体B:大众舆论C:大众活动D:大众娱乐答错了,参考答案是:A6:儿童进入小学之后,他们的社会交往更为广泛。

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构成了小学儿童()的主要内容。

A:家庭关系B:社会关系C:邻里关系D:朋友关系答错了,参考答案是:B7:家庭是以血脉为基础的血缘共同体,而()则是以乡土(家乡)观念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A:学校B:机关C:企业D:工厂答错了,参考答案是:A8:()是小学儿童师生关系的三个重要因素。

这三个因素不仅构成了小学生师生关系的内在结构,而且也是影响师生交往过程的重要因素。

A:冲突性、亲密性和反应性B:冲突性、联系性和反应性C:冲突性、关注性和反应性D:冲突性、矛盾性和反应性答错了,参考答案是:A9:情绪是个体与()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以个体的需要为中介的。

A:外部主观事物B:内部客观事物C:内部主观事物D:外部客观事物答错了,参考答案是:D10:影响儿童情绪伪装的主要因素有三方面:家庭、同伴和()。

A:游戏B:文化C:规则D:学校答错了,参考答案是:B11: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之一班杜拉认为,强化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必要条件,强化主要包括三种情况,即()、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A:制度强化B:间接强化C:直接强化D:对比强化答错了,参考答案是:C12:想象游戏的关键是(),它有力地促进儿童智力和语言的发展。

A:动手能力B:想象能力C:创造能力D:象征能力答错了,参考答案是:D13:认知活动主要包括儿童的感觉、知觉、记忆、表象、()以及思维等。

A:想象B:创新C:语言D:智力答错了,参考答案是:A14:小学团体游戏辅导的途径主要有:班会、晨会、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课。

A:体育运动课B:绘画艺术课C:劳动技术课D:思想品德课答错了,参考答案是:D15:班级团体游戏辅导的操作要领包括:营造气氛、()、认真聆听、注重互动、适时引导、求同存异。

A:构建规则B:构建制度C:构建等级D:构建关系答错了,参考答案是:D16:在()之间,也就是小学初期阶段,儿童开始在艺术作品中描绘他们对环境的知觉。

A:5~7岁B:6~8岁C:7~9岁D:8~10岁答错了,参考答案是:C17:经过记忆和想象作画的阶段之后,儿童绘画的发展达到根据客观世界进行描绘的阶段,此阶段分为:两面期——只用轮廓;()——尝试体积。

A:三面期B:四面期C:五面期D:六面期答错了,参考答案是:A18:在()之间,也就是小学末期到初中期间,儿童的艺术作品反映出青春前期推理、现实主义态度和情绪性的表达。

A:10~12岁B:11~13岁C:12~14岁D:13~15岁答错了,参考答案是:B19:艺术作为家庭团体辅导技术的特殊价值有:参与性、()、交流性、接受性和平等性。

A:感知性B:审美性C:正式性D:非正式性答错了,参考答案是:D20:阅读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四个层次。

A:略读B:精读C:章节阅读D:主题阅读答错了,参考答案是:D21:儿童阅读或倾听故事时,他们会经历()、宣泄、净化和领悟。

A:认同B:否定C:疑问D:排斥答错了,参考答案是:A22: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是指一种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

A:完善状态B:完整状态C:健全状态D:完美状态答错了,参考答案是:C23: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模式应该是()。

A:主要是家长会、家访、家长来访B:家校共同研究C:家校共同探索D:除常规的联系方式外,家校应共同研究、共同探索答错了,参考答案是:D24:就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

A:副目标B:首级目标C:主目标D:第三级目标答错了,参考答案是:A25:情绪辅导,又称()。

A:情感教学B:情感教育C:情绪教育D:情感训练答错了,参考答案是:B26:素质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亦称()。

A:禀赋B:天资C:资质D:天赋答错了,参考答案是:A2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级、高级功能分别对应具体的功能,以下不属于此类功能的是()。

A:预防心理疾病B:提高心理素质C:消除心理疾患D:进行职业辅导答错了,参考答案是:D28: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调查呼吁阶段、尝试起步阶段和()。

A:尝试推行阶段B:发展推行阶段C:尝试发展阶段D:发展推进阶段答错了,参考答案是:D29: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方法主要有:观察法、问卷法及()。

A:访谈法B:面试法C:测验法D:分类法答错了,参考答案是:C30: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认同教师角色;悦纳教师职业;();对教育环境的良好适应和改造;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

A: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B:具有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C:具有和谐的管理人际关系D:具有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答错了,参考答案是:B31:自我意识的辅导内容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五个方面。

A:自我协调B:自我调整C:自我批评D:自我认同答错了,参考答案是:A32:学习动机的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曲线关系。

A:香蕉型B:倒U型C:S型D:Y型答错了,参考答案是:B33:学生心理健康有两个维度:一是现实适应良好;二是()。

A:人格健全完整B:心理素质强大C:职业发展成功D:未来发展潜力答错了,参考答案是:D34:()是把自己所具有的某些特质加到他人身上的心理倾向。

A:第一印象效应B:刻板效应C:晕轮效应D:投射效应答错了,参考答案是:D35:性格是人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和不同环境熏陶下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A:教育B:家庭C:先天生理素质D:自我意识答错了,参考答案是:C36: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

A:一对一的“镜像”反映B:个人的主观反映C: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积极能动的映像D:对客观现实准确无误的反映答错了,参考答案是:C37:人们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所有与有意识地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心理活动统称为()。

A:认识过程B: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D:知、情、意的过程答错了,参考答案是:C38:人的心理与生理、精神和身体、机体内外环境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这一观点被称为()。

A: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生物医学模式C:心理、社会模式D:心理医学模式答错了,参考答案是:A39:()学派认为人的心理问题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A:精神分析B:行为理论C:人本理论D:认知理论答错了,参考答案是:B40:心理自我不包括()。

A:能力B:角色C:爱好D:智慧答错了,参考答案是:B41: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对自己目前的实际情况的评价和看法称为()。

A:现实自我B:投射自我C:理想自我D:生理自我答错了,参考答案是:A42:个体要实现的比较完美的一种自我境界或形象称为()。

A:现实自我B:投射自我C:理想自我D:生理自我答错了,参考答案是:C43:艺术的背后是儿童的一个真实的()世界。

A:游戏B:心灵C:想象答错了,参考答案是:B44:一个人具有直率、热情、动作迅速、情绪体验强烈、具有外倾性等心理特征,我们判断这个人的气质类型倾向于()。

A:多血质B:抑郁质C:胆汁质D:黏液质答错了,参考答案是:C45:德国著名作家歌德失恋后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很好地诠释了()情绪的方法。

A:转移调节B:延缓调节C:宣泄调节D:升华调节答错了,参考答案是:D46:一个人企图摆脱或逃避危险情境而又无能为力时产生的情绪是()。

A:恐惧B:愤怒C:悲伤D:羞耻答错了,参考答案是:A47:()是情绪产生的基础。

A:动机B:需要D:认知答错了,参考答案是:B48:为了实现预定目标,调控自己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的能力是意志()。

A:坚毅性B:自觉性C:自制性D:果断性答错了,参考答案是:C49: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千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指的是哪种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途径()。

A:遵循循序渐进B:增强挫折承受力C:确立适当目标D:完善人格答错了,参考答案是:D50:与意志坚毅性相反的品质是()。

A:盲从性B:放任性C:独断性D:顽固性答错了,参考答案是:D51:心理学是研究()的科学。

A: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B:除精神病人心理以外的心理现象C:除动物心理以外的心理现象D:正常成人心理现象答错了,参考答案是:A52: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

A:心理学的研究开始运用实验的方法B:构造心理学派的诞生C:科学心理学的诞生D:机能主义心理学的诞生答错了,参考答案是:C53:生物节律是指以()小时为单位表现出来的机体活动一贯的、规律性的变化模式。

A:12B:24C:48D:72答错了,参考答案是:B54: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

A:兴奋B:抑制C:兴奋与抑制D:反射答错了,参考答案是:C55:教师的()是认识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决定一个人理解能力的关键。

A:教学能力B:创造能力C:知觉能力D:思维能力答错了,参考答案是:D56:总是怀疑自己家的门没有上锁,常常要反复检查它的这种行为属于()。

A:焦虑B:强迫行为C:强迫观念D:强迫恐惧答错了,参考答案是:B57:()是人际关系的核心因素。

A:行为表现B:认知水平C:情感体验D:言行举止答错了,参考答案是:C58:感觉是指()。

A: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B: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C: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D: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答错了,参考答案是:A59:一位教师在学生那里是否具有威信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让他的学生()。

A:敬畏C:敬畏并喜欢D:恐惧答错了,参考答案是:C60:小学生的说谎、偷窃和欺骗等属于()。

相关主题